儿童言语发展
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丰富儿童的言语。
(三)、利用言语交际,不断丰富儿童的知识。 (四)、对于儿童言语中的错误和缺点,不要加以讪 笑,不要故意重复他的错误和缺点,而要给以正确的示范。 (五)、多鼓励儿童说话,积极而机巧地回答儿童的
发问。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主要表现
1.词汇的数量不断增加;词汇的内容不断 丰富;词类的范围不断扩大;积极词汇(主动词 汇)不断增加。 2.从言语实践中逐步掌握语法结构;言语
不是什么自我中心的表现。
第二,儿童在没有交谈者的情况下,才有自我中
心言语产生,但是它仍然是社会性言语。
第三,儿童在行动中遇到困难,经常会出现自我
中心言语。这实际上是思维的有声表现,是一种言语
的自我调节的机能。
维果斯基
所谓自我中心言语,实质上,是由外部 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中的一种过渡形态。是 由言语的交际机能向言语的自我调节机能转 化中的一种过渡形态。这是人的言语发展中 的一个新的质变,是真正人的意识的开始。
幼儿掌握书面言语的最大特点 他们开始以词、言语本身作为分析综合
的对象。例如,要从句中分出字词,从字词 中分出音节,从音节中分出字母;反过来, 要把字母组成音节,把音节组成字词,把字 词组成句子。这是一种复杂的能力,一般要
到学前晚期才可能具有这种能力。
汉语拼音教学基本要求 (一)认识字母;
(二)会拼音; (三)会辨四声;
或动作联系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对词的内
容发生反应。
儿童不再对相似的音调发生反应,而 是开始“懂得”词的意义,对词的意义发生 反应。 词开始成为言语信号,即第二信号。
实验
这时的词音在引起儿童反应上具有基本意义的, 还不是词的内容,而是词的音调,只要音调相似 的词音,都可以引起儿童的相同的反应。例如, 不管是“猫猫”,还是“帽帽”,“馍馍”,都 能应起儿童讯寻找猫的反应。
3. 约半岁 发出音组:如,ma-ma、ba-ba、da-
da、na-na,等。这时儿童用不同的声音表示不同的情绪, 例如,哭的原因不同(如饥饿、疼痛、假哭)而夹杂着 一些不同的声音。这仍然不是言语,最多只是为言语的 发生准备条件而已。
4. 约7-8个月
形成了最初的言语活动。
三、儿童最初的言语活动
一、人的意识是反映的最高级形态
(一)人的意识的特点 第一,直接感知具体的事物,形成感觉、知觉和 表象;间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和规律,形成抽 象逻辑思维。
第二,意识到客观世界的存在,对外界刺激物 进行分析综合;意识到自己主观世界的存在,对自 己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综合。
(二)人的意识特点的实现
1. 从人类心理发展历史看来,劳动以及和劳动 一起发生的语言是产生人类意识的主要推动力量。 2. 从个体心理发展史看来,儿童活动的发展以 及在活动中由于和人们交际的需要而掌握成人语言 的过程,也就是儿童意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3. 儿童不断掌握语言的过程,就是儿童言语发 展的过程,就是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发展 的过程。
(四)积极词汇的增 长 (五) “造词”现象 在3-5岁儿童词汇的发展中, 可以看到一种自造新词的现象,这跟词汇的贫乏和误用 分不开的。
积极词汇的掌握,有赖于两个条件
第一,对词义有正确理解。
第二,在不同的场合,正确地使用词。
二、语法的掌握和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也表现在语法的 掌握和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上。
这时词的声音还不是言语信号或信号的 信号,而仍然是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二)儿童与成人言语交际的开端
当儿童开始能听懂词的时候,虽 然儿童自己还不能利用言语,但可以
说已是儿童与成人言语交际的开端。
(三)儿童的这种交际水平的低级性
第一,这时儿童所能懂得 的词是非常有限的。
实验证明:在没有相 应的物体或动作的情 况下,词的指示往往 无效。可见,此时的 第二信号还带有浓厚 的第一信号的色彩, 或者还是第一和第二 信号协同活动的开 始.
怎样正确理解自我中心言语现象 (皮亚杰)
第一,自我中心言语是一种非社会性的言语,
是儿童特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唯我思维)的
表现。
第二,自我中心言语和社会化言语是互相对立
的,只有儿童到了7―8岁时,自我中心言语才逐渐
消失,而让位于社会化的言语。
怎样正确理解自我中心言语现象 (维果斯基)
第一,自我中心言语也是一种社会性的言语,而
儿童在完成任务的时候(如拼图作业或修 理玩具),有两种自言自语的形式:
1. 游戏言语 动作,一面嘀咕。 2. 问题言语 这是困难在言语中的表现。它 这是一种行动的伴奏,即一面
由一些压缩的词句组成,表示惊异、困惑等等。
四、书面言语的掌握问题
巴甫洛夫曾经指出:
言语、第二信号系统包括三种互相联系的信 号刺激物,即听到的、说出的和看见的词的信号。 看见的词的信号是在听和说的词的信号联系的基 础上产生的。——这就是书面言语的生理机制。
(四)会写。
汉语拼音教学中的心理学分析
(一)通过直观可以较快地掌握(如h象小椅
子,n象城门洞,m象两个城门洞等等)。
(二)突出空间知觉(如上下左右),可以较
快地掌握(如b、d、p、q的认识)。 (三)通过分化、比较,可以较快地掌握(如
ai ei……)。
一、在入学学习的条件下儿童言语的发展 首先,在教学的条件下,对儿童的口 头言语提出了新的要求。
的动作,但还不能模仿词音。
2. 儿童到1岁的时候,能够听懂的词大约有10-
20个,而能说出的词则还很少很少。纵然能说几个,
也往往是不完整、不清晰的。成人之所以能听懂它,
一半是猜测。因此,到乳儿时期结束的时候,言语 的交际职能还是很差的。
巴甫洛夫学派学说
儿童言语活动的发生(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发 生)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儿童最初的言语活动是 从听懂成人说出的词开始的。
(一)儿童语言活动的过程
1. 约7—8个月时,由于多次感知某种物
体或动作并同时听到成人说出关于这一物体
或动作的词,在头脑里就建立起这一物体或
动作的形象和词的声音之间暂时联系,以后 只要听到这个词的声音就能引起相应的反应。
2. 约10—11个月起,在词的声音和物体
第一阶段(约从1岁末到1岁半)--理解言语阶段。 对言语的理解不断发展,本身积极的言语交际能力却
发展得较慢.
第二阶段(约从1岁半到3岁末)--积极的言语活动 发展阶段。 在此阶段,随着儿童理解言语能力的发展,积极言语 表达能力也很快发展起来,言语结构也更加复杂化。
此时期,儿童的言语具有的特点:
1. 1岁半以前 来代表一个句子。
一、 词、言语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主要作用
1. 概括作用。在直观的即第一信号系统的
基础上,形成了词的联系即第二信号系统以后,
人就能凭借词对外界刺激物进行不同等级的抽
象概括,从而使人有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和规律性。
2. 调节作用。通过词、言语调节人的行为,
使人的行为成为有意识的、自觉的行为.
二、婴儿期言语的发展,大体上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一)语法的掌握
入学前,儿童掌握语法结构需经过如下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3—1.10)开始掌握单词句,以后掌握
由两个单词组成的句子。
第二阶段(1.10—3.0)掌握合于语法范畴的一些基 本类型的简单句和复合句 。 第三阶段(3.0—7.0)实际掌握和运用各种语法范 畴,能在言语中反映事物的逻辑关系。
(四)儿童真正掌握言语交际能力的条件
儿童真正掌握言语交际的能力,就不 仅要能听懂词,而且还要能在听懂词的基 础上会说出词。只有在儿童的言语听觉分 析器和言语运动分析器之间建立联系之后, 语言才真正成为交际的工具。
(五)儿童说出词的能力是从摹仿成人词 的声音开始的
1. 儿童约在7-8个月的时候,就开始摹仿成人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直接刺激物→直接反应(7-8个月以前) 词的刺激物→直接反应(10-11个月以前)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直接刺激物→词的反应 (满1岁时)
词的刺激物→词的反应(1岁以后)
言语活动或第二信号系统活动是人所特有的, 它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儿童跟动物不同,他从很小 的时候起,就有跟成人进行交际的需要。为了从小 发展儿童的言语,成人在跟儿童接触的时候,应该 尽可能地跟儿童说些什么,虽然儿童这时还不懂得 这些言语的意思,但是这在发展儿童心理的积极性 上,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从儿童进入学校起,言语,特 别是书面言语成为儿童专门的学习科目- 语文课。 再次,掌握言语不但是语文课的要求, 而且是一切华文学习的先决条件。
二、口头言语的发展
为了使儿童的口头言语提高到新的水平,对
入学后儿童的口语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第一,要求儿童的言语发音正确。 第二,要求儿童掌握的口头词汇更丰富、更
(二)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主要特点:情境性。 这种特点是由儿童的言语交际水平决定的。 这时儿童跟成人的言语交际,还只限于向成人 提出问题或要求,或者对成人所提问题的简单回答。
主要属于对话言语,很少有表达式的独白言语。
情境性言语和连贯性言语的区别
情境性言语不反映整个思想内容,听者必 须考虑讲者通过手势、表情所表示的情境才能
第二,这时第二信号经常 需要第一信号的支持。例如, 成人的言语指示常常要和相应 的物体或动作一起出现(成人 一面说“拍手”,一面作拍手 动作。或成人一面说“猫呢?” 一面指着旁边的猫)。
第三,这时的第二 信号,由于还跟第一信 号相近,因而还不象成 人的词那样包罗万象, 那样具有更大的概括性。 第四,无论如何, 这已经是第二信号系统 的活动,是言语活动, 而这是动物所绝对不可 能有的。
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3.从外部言语(有声言语)逐步向内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