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PPT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PPT


(3)非语言策略。
【典型表现】如果给儿童的物品是容器(盒子、箱子等), 儿童倾向于把玩具放在它们的“里面”,而不管指示语是 “放上面”、“放旁边”;如果物品有一个支撑面(如小 桌),儿童则倾向于把玩具放在“上面”,尽管指示语是 “放下面”、“放旁边”。
—最初掌握言语的时期 (一)单词句时期(1—1岁半)
单音重复 以词代句或一词多义 以音代物 大多是名词
(二)多词句时期(1岁半—3岁) 1、简单句阶段(1岁半—2岁) 2、复合句发展阶段(2—3岁)
(1~1.5岁)
①单音重叠。 这阶段的孩子喜欢说重叠的字音。如“娃娃、帽帽、
衣衣”等,还喜欢用象声词代表物体的名称。 【典型表现】把汽车叫做“笛笛”,把小狗叫做
这足以证明,儿童反应的主要对象是语调和说话时 的整个情景,而不是词,他还不能把词从语音复合 情境中分离出来,真正作为独立信号而引起儿童相 应的反应。
第三节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语言形式的发展 (一)语音的发展 (二)语法的发展——主要考察儿童句子的获
得与发展 二、学前儿童语义的发展
婴儿期儿童言语的发展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②一词多义。
【典型表现】孩子见到猫,叫“猫猫”,见到带毛的东西, 如毛手套、毛领子一类的生活用品,也都叫“猫猫”。如何 看待这一现象?
由于这个年龄的孩子对词的理解还不精确,说出的词往往代
表多种意义,故称为多义词。
③以词代句。
【典型表现】孩子说出“拿”这个词,有时代表他要拿奶瓶, 有时代表他要拿玩具,还有时代表他要拿别的孩子手里的食 物。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这阶段的孩子不仅用一个词代表多种物体,而且用一个词代 表一个句子,因此这阶段称为“单词句”时期。
以简单句为主,但复合句明显增加,单词和单 词句则明显下降
年龄 单词(句) 简单句
1.5-2岁 37.7
55
2-2.5岁 8.1
61.4
2.5-3岁 4.9

52.8
复合句 7.3
30.5 42.3
随着句子的发展,句子明显加长
年龄
5个字以下 6-10个字
1.5-2岁 84.8
14
2-25岁 37.2
53.2
25-3岁 21.9
48
11个字以上
1.2 9.5 30.1
3~4岁内的儿童,相当容易学会世界各民族语言的发音,所 以有人称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为“国际公民”。
儿童掌握母语(包括方言)的语音后,再学习新的语音时, 出现了困难,年龄越大,学习第二语言的语音,更多受第一 语言语音的干扰。这个时期就处于语音的收缩阶段。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第二节 儿童言语的发生
一、学前儿童言语的准备(0~1岁) 语音发展的阶段: ①简单音节阶段(0—3个月) 主要是基本韵母(ai、ei、a、e、ou); 声母很少主要是h音,有时出现m音。 ②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 韵母增加:onge、eng 声母明显增多: b、d、p、n、f 声母与韵母的连续音节,主要是a和b、d、p、
“汪汪”。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出现这一特点,是因为儿童的大脑发育尚不成熟,
发音器官还缺乏锻炼。重复前一个音,属同一音节、 同一声调,不用费力,容易发出。如果发出不同的 二三个音节,发音器官的部位(舌、唇等)就要变 化动作,这对于1岁多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困难 的事情。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另一幼儿把“小班儿童上车之前大班儿童上车”,理解为小 班先上车,大班后上车。
儿童往往根据句子中词出现的顺序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理解句义。由于儿童经常接触的是主动语态的陈述句,于是 他们形成了这样一种理解策略:句子中出现在动词前面的名 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其后面的名词则是动作的承受者,名 词——动词——名词,即动作者——动作——承受者这样一 种理解模式。而当刚开始接触被动语态句时,儿童也习惯于 用这种策略(模式)去理解它,结果出现理解错误。
第四节 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
一、交际功能
(一)从对话语言逐渐过渡到独白语言 (二)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三)
讲述逻辑性逐渐提高 (四)逐渐掌握言语表达技巧
二、概括功能 三、调节功能
幼儿常用的理解句子的策略大致有如 下几种:
(1)事件可能性策略。
儿童常常只根据词的意义和事件的可能性,而不顾语句中的 语法规则来确定各个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和相互关系。
n、f。
③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增加连续音节:Ya、lu、bi; 四声的声调出现了,接近于说话
一定的“音”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开始具 有一定意义
二、学前儿童言语的形成
【实验研究】给9个月的婴儿看“狼”和“羊”的 画片。每当出示“羊”时,就用温柔的声音说“羊, 羊,这是小羊”,而出示“狼”时,就用凶狠的声 音说“狼,狼,这是老狼”。若干次以后,当实验 者用温柔的声音说“羊呢?羊在哪里?”婴儿就会 指画着羊的图片,反之亦然。这时,实验者突然改 变说话的语调,用凶狠的声音说“羊呢?羊在哪 里?”婴儿毫不犹豫地指向画着狼的图片。
【案例】在老师说“小明把王医生送到医院里”这个句子时, 相当多的幼儿误认为是小明生病了,王医生送小明去医院。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因为在幼儿看来,“小明”显然是个小朋友,在他们的经验 中,医生是看病的而不可能生病,只有小朋友生病,医生送 他去医院才合情合理。
(2)词序策略。
【案例】一幼儿将“小明被小华碰了一下”理解成小明碰了 小华一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