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纺织品和服装的使用说明

纺织品和服装的使用说明

5. 3 纺织品和服装的使用说明随着石化工业的迅猛发展,纺织服装材料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棉、麻、丝、毛等天然纤维,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在满足不同消费者对纺织品服装需求的同时,也使得广大消费者在如何辨别、使用以及保养商品方面面临新的难题,消费者在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商品时,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于产品的使用说明。

不能仅仅将使用说明认为是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实际上,产品的使用说明与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各个方面都有直接联系。

如果没有使用说明,或者使用说明语焉不详甚至有误,并由此给消费者造成了损失,生产和销售部门就要为此承担责任。

反之,则可以不承担责任。

如一件纯毛西服的使用说明明示只可干洗,而消费者水洗造成的变形等问题,生产和销售者就不用承担质量责任。

因此,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的作用可以表现为:帮助消费者或洗染业者正确处理产品;引导消费者合理选购产品;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便于质量监督部门有效地开展质量监督工作。

所以,世界各国政府部门对纺织品服装产品的使用说明都有明确规定,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早已颁布有关法规,欧盟也推出了相应标准。

我国质量监督部门也于1998年颁布实施了GB 5296.4—1998《消费品使用说明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强制性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强制性标准是必须执行的标准。

所以,凡是在国内销售的纺织品和服装产品都必须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国内销售’’的含义是指在国内市场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纺织品和服装,包括国产纺织品和服装,出111转内销纺织品和服装,进口纺织品和服装。

一般而言,消费者不要购买、使用说明不符合该标准要求的产品。

我国的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对产品的十一个方面进行了规范,下面我们就对这十一个方面逐一介绍。

5.3.1 制造者的名称和地址消费品使用说明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以下简称《标准》)中第51条规定,应标明纺织品和服装制造者依法登记注册的名称和地址。

进口纺织品和服装应用中文标明该产品的原产地(国家或地区)以及代理商或进口商或销售商在中国依法登记注册的名称和地址。

产品使用说明中标注产品生产者的名称和地址,是为了明确产品的生产责任者。

生产者在产品上标明自己是产品的生产者,就意味着对因产品缺陷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当消费者使用产品后发现问题或受到损失时,可及时通过使用说明中标注的名称和地址找到产品的生产者,处理和解决产品质量纠纷。

(1)国产产品制造者(生产者)的名称和地址生产者名称必须是经依法登记、注册的名称。

生产者的地址应当与工商行政营业执照上登记、注册的地址相一致。

标注的地址应当具体、明确。

(2)进口产品的标注进口产品应当用中文标明该产品的原产地(国家或地区,下同),不需具体标注国外原生产者的名称和地址。

产地是指产品的最终制作地、加工地或者组装地。

进口产品原材料的原产地可以不标注。

除标明原产地外,同时还要标明在中国依法登记注册的代理商(或进口商、或销售商)的具体名称和详细地址;进口产品既有进口商又有代理商或销售商的,可以选择标注其中之一作为责任承担者。

5.3.2 产品名称标准中第5.2条规定,产品名称应表明产品的真实属性,应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名称。

如无规定,应使用不会引起消费者误解和混淆的常用名称或者俗名,并不能单独使用“奇特名称’’、“商标名称”。

产品名称必须反映产品本身固有的性质、特性、特征,应能避免消费者误解或混淆产品的真实属性,如“纯棉衬衫’’产品,其棉纤维含量就应当是100%并且是衬衫。

产品名称应当符合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如果少数产品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没有规定名称时,可以使用通俗易懂的常用名称或俗名,前提是不应引起消费者误解和混淆。

产品名称不应与企业的产品商标混淆,有的产品上附有商标,但不是产品名称。

不能单独使用商标名称作为产品名称。

奇特名称是指以不按常规的方法,而使用用户、消费者不易理解、不能识别产品的产品名称。

如果使用奇特名称,也应附加一个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常用名称或俗名。

有些不法商人常常会钻产品名称的空子来欺骗消费者,20世纪90年代末曾经风靡一时的“绵羊绒’’产品就是典型的例子,不法商人利用羊绒制品深受欢迎且价格高昂,“造’’出了“绵羊绒”这种产品,欺骗了不少消费者。

这种行为违反了本条的规定,受到质量监督部门的查处。

5.3.3 产品号型和规格标准中第5.3条规定,纺织品的号型或规格的标注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规定。

服装产品应按GB/T 1335.1~1335.3的要求标明服装号型。

产品号型或规格是消费者最关心的产品信息之一。

本项标识可以帮助消费者做出有信息依据的合理选择,购买到符合其要求的产品。

①机织面料制作的服装号型应按GB/T 1335.1~1335.3《服装号型》的要求,规范地标注服装号型。

服装上必须按标准规定标明号、型(即人体身高、胸围或腰围及体型代号)。

表示方法是号与型之间用斜线分开,后接体型分类代号。

如165/84A、170/88B等。

儿童服装号型标志不带体型分类代号。

.②针织服装的号型或规格采用GB/T 6411—1997《棉针织内衣规格尺寸系列》中规定的号型。

号:指人体的身高,以cm(厘米)为单位表示;型:指产品本身的胸围、腰围(请注意与机织服装的“型’’的含义区别),以cm(厘米)为单位表示。

例如175/100表示针织服装产品本身胸围(或腰围)为100cm,适合人体身高为175cm者穿着。

该标准没有规定针织服装的体型分类,所以无需标注体型分类。

③普通羊毛衫产品标注产品本身的胸围或裤子规格(以cm为单位)。

紧身衣标注适穿范围。

④其他产品的规格。

不同纺织品有不同的号型或规格的表示方法,应根据具体纺织品的特征,按有关标准的要求来标注纺织品的号型或规格。

例如袜子的规格为袜号,但连裤袜的规格是所适应的人体身高范围;绒线产品的规格为细度、质量;纱线产品的规格为细度;布匹面料的规格为幅宽、纱线线密度、单位面积质量或经纬密度;窗帘产品和床上用品类产品规格为尺寸长×宽;领带产品规格可为领带长度。

⑤不规范的服装号型标注。

仅用字母或数字标注,例如L、M、S或42、46等均为不规范的表示法,对消费者选购服装造成困难,应予以纠正。

如果在规范标注的基础上,再辅以其他标法还是可以的。

5.3.4 所用原料的成分和含量标准中第5.4条规定,应标明产品采用原料的成分名称及其含量,纺织纤维含量的标注应符合FZ/T 01053的规定,标注示例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皮革服装应标明皮革的种类名称,种类名称应表明产品的真实属性,有标准规定的应符合有关国家、行业或企业标准。

有关成分含量的标示方法请见5.2。

下面是几个示例。

(1)单一原料如100%棉,或纯棉;(2)混纺产品85%锦纶、1 5%黏纤或92%醋纤、4%黏纤、4%氨纶,或92%醋纤、8%其他纤维;(3)由底组织和绒毛组成的产品绒毛:90%棉、10%锦纶或基布:100%涤纶或60%棉、30%涤纶、10%锦纶;(4)有里料和面料的服装里料:1 00%涤纶,面料:纯毛;(5)有填充物的服装套:6 5%棉、3 5%涤纶,填充物:100%木棉,面料:65%棉、35%涤纶,里料:1 00 %涤纶,填充物:100%灰鸭绒,含绒量80%,充绒量2009。

5.3.5 洗涤熨烫方法标准中第5.5.1条规定“应按GB 8685规定的图形符号表述洗涤方法,可同时加注与图形符号相对应的简单说明性文字”。

也就是说,标准规定洗涤方法必须采用GB/T 8685《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的图形符号》中规范的图形符号,不要自行设计图形符号。

如果要采用文字说明,也应在图形符号的基础上加注相应文字,并与对应的文字说明对应,不要自行给予定义进行解释。

在图形符号上加“×”号,意思就是不要或禁止使用该符号所规定的方法。

内容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水洗、氯漂、熨烫、干洗、水洗后干燥。

有关洗涤熨烫的具体方法请见5.4图形符号的形状及含义如表5-1~表5-6所示。

标准中第5.5.2条规定“当图形符号满足不了需要时,可用简练文字予以说明,但不得与图形符号含义的注解并列”。

如果产品需要用某些特殊处理,而GB/T 8685中规定的图形符号不足以完全表达清楚时,也不能随意自行设计图形符号表示,可以文字叙述表达,使用简练的补充说明性短语来说明该方法。

如:分开洗涤、反面洗涤、不可皂洗、不可甩干、不可搓洗、刷洗、整件刷洗、反面熨烫、湿熨烫、远离热源。

标准中第5.5.2条规定“干洗图形符号中可分别添加字母A、P、F以说明干洗剂的类型”。

在干洗图形符号的圆圈中加字母“A’’表示可使用所有常规干洗剂;加字母“P”表示可使用部分(Part)干洗剂;而加字母“F”则表示可使用含氟干洗剂。

5.3.6 产品标准编号标准中第5.8条规定“应标明所执行的产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的编号”。

标注的标准应是企业组织生产该产品时执行的标准。

该标准是企业对消费者的明示担保条件,说明产品符合该标准的技术要求。

同时该标准也是技术监督部门判定产品质量合格与否的依据。

5.3.7 产品质量等级标准中第5.9条规定“产品标准中明确规定质量(品质)等级的产品,应按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标明产品质量等级”。

产品质量等级应按所执行标准中规定的等级系列标注,并且要与产品使用说明上标注的产品标准编号一致。

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中无等级规定的产品,只要有产品质量合格检验证明,就可标明为合格品。

5.3.8 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标准中第5.10条规定“国内生产的合格产品,每单件产品(销售单元)应有产品出厂质量检验合格证明”。

产品质量合格检验证明是指生产者或其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检验人员等,为表明出厂的产品经过检验合格而附于产品或者产品包装上,说明产品质量合格的证明。

其形式常用的有三种:合格证书、合格标签和合格印章。

企业可根据产品的特性或生产与包装物的特点来自行选择其中一种。

5.3.9 产品类别根据GB 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本标准为强制性标准,下简称《规范》)的规定,婴幼儿用品产品的使用说明上还应当标明“婴幼儿用品”,其他产品上标明符合GB 18401的类别,即是A类(婴儿用品,如尿布、尿裤、内衣、围嘴、睡衣、手套、袜子、外衣、帽子、床上用品等)、B类(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如文胸、腹带、背心、短裤、棉毛衣裤、衬衣、夏裙、夏裤、袜子、床单等),还是C类(非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如毛衣、外衣、裙裤、窗帘、床罩、墙布、填充物、衬布等)。

在技术要求方面,该规范要求以下5类指标必须达标。

甲醛含量:含甲醛的织物在穿着时,部分水解产生的游离甲醛会释放出来,损害人体,刺激皮肤,引发呼吸道炎症,引发多种过敏症;pH值:人体皮肤表面呈弱酸性以防病菌侵入,如纺织品pH值过高,不仅刺激皮肤,还可使病菌易侵入皮肤;色牢度:染色牢度不佳时,染料会从纺织品转移到皮肤上,在细菌的生物催化作用下发生还原反应,诱发癌症或引起过敏;异味:任何与产品无关的气味,或虽与产品有关,但气味过重,表明纺织品上有过量的化学品残留,可能危害健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