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电影《十二怒汉》看西方陪审制度的特点以及其与中国陪审制度的差异

从电影《十二怒汉》看西方陪审制度的特点以及其与中国陪审制度的差异

当一个人被送上被告席,他到底有罪还是无罪将由谁来判定?他该活着还是死亡的命运将由谁来裁决?如果在英美法系国家,你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陪审团;如果在大陆法系国家,答案则毋庸置疑是合议庭。

那么,如果你是陪审团或者合议庭的一员,当面临生死裁决时,你会作出怎样的抉择,你又该何去何从呢?民诉课上播放的美版《十二怒汉》,试图用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与拍摄手法,来告诉我们这一问题的答案。

那么,就让我们跟随电影的脚步,一同回忆与探索影片中关于英美陪审员制度的细节与特点,从中窥探、比较出英美陪审团制度与我国陪审制度的些许不同之处吧!
众所周知,1957 年的《十二怒汉》是一部以陪审团为主角的法庭戏。

这部电影从头至尾几乎在一个场景里拍摄,却能够做到节奏利落,结构紧凑,主题严肃,丝毫不因故事场景的局限性而显得沉闷,这一点在当时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导演用他魔术般的艺术表现力让一间不足四十平房米的房子展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感人故事:一个在平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旁观者和凶器均以呈堂铁证如山。

担任此案陪审团的十二个人要于案件结案前在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并要一致通过讨论结果才能正式结案。

在十二人组成的陪审团中本来已有十一名陪审员裁定疑犯有罪,只有一位觉得事态可疑,坚持提出异议,并且凭耐心与毅力逐一说服其他陪审员推翻原意。

整个过程跌宕起伏,中间经历了七次表决,同意有罪的人越来越少,最后顽固坚持被告有罪的陪审员终于放弃立场,被告被宣判无罪。

在整部影片中,所有角色都在幽闭的空间里面对灵魂的拷问和对自身责任的反思,直到最后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样行使自己神圣的权利,认真地行使了自己的职责,投出了无罪的一票。

同时他们也意识到:不管是选择有罪还是无罪,他们都必须承担相应的灵魂上的责任,因为这不仅是给男孩的判决,更是给他们自己内心以及人生的一个答案。

影片通过这些上述细致的情节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英美陪审团制度的几大特点。

一是即法庭必须排除任何有理疑点(指的是一个普通、公正、诚实、理智并且谨慎的人的头脑里对被告罪行产生的合理怀疑)而确定被告的罪行。

也就是说,被告在被证明有罪之前应被认为是无罪的。

这一特点既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具体要求与适用,也是西方法律制度“宁可放走一万,不可错杀一个”原则的代表性体现。

二是陪审团成员必须是普通公民,即让普通人来裁判普通人。

这一特点无疑是西方陪审制度的精髓所在!这种设计能够排除陪审员的法律专业化倾向,使司法过程中的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有所区分,用一种平等对待的立场,避免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生命受到威胁。

而对于事实的认定,一个从未受过任何法律训练的普通人,凭借基本的逻辑、经验和做人的道德良知,是可以得出合理的判断的。

影片中的十二名陪审员,是十二个从未受过法律训练、普普通通的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从事不同的职业,有自身更关注的利益,有不同的人生经验,也有自己的性格与偏好。

十二个素不相识的人坐到一起裁判一个人的生命,他们就是凭借生活经验、道德良知、逻辑分析等判断依据,行使着自己神圣的权利。

三是在陪审团与职业法官的关系上, 职业法官对陪审团的工作多限于告诫陪审员应注意事项或向其解释有关法律问题等事务, 两者之间有较为明确的分工, 陪审团负责裁定控辩双方的主张是否成立, 职业法官负责案件的具体处理如量刑等。

法官与陪审团各自独立行使职权,职业法官必须接受陪审团的裁决。

分析过了英美陪审员制度的特点,反观中国的陪审制度时我们不难发现,中
国陪审制采取的是陪审员与法官共同组成混合庭的形式。

这种混合式的陪审制保留了一些与英美陪审制相同的特点, 如陪审员是普通公民, 没有专业知识和司法经验, 在庭审前不了解案件事实。

但在制度层面, 中国陪审制存在与英美陪审制不同的重大特点:
首先, 中国陪审员是以个人身份参加到以法官为核心的合议庭中, 以个人名义参与审理和裁决, 不像英美一样存在一个统一的陪审集体。

其次, 陪审员的选任方法不同。

在中国,陪审员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选民选举或有关单位推荐产生; 另一种是法院聘任。

第三, 陪审员的法定职权不同。

在中国陪审制中, 陪审员作为合议庭组成人员, 有权与职业法官共同主持庭审活动的进行, 共同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 并享有与职业法官平等的表决权, 这明显有别于英美法系中陪审员和职业法官在职权上的明确分工。

中国陪审制不仅与英美陪审制在制度层面存在不同, 而且在司法实践中, 陪审制的实际运作状况也有重大差异。

在中国, 陪审员虽然是合议庭组成人员, 但在审理过程中, 绝大多数陪审员直至庭审结束, 往往未发一言, 法官怎么说就怎么办。

陪审员既不能依法对双方的主张是否正确进行裁断, 也无权对案件具体问题进行处理, 最终裁判仍取决于主审法官的意见。

很大程度上, 陪审员只是“陪同审判”而已, 其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而在英美法系国家, 法律赋予陪审团的权力在司法实务中被充分行使, 陪审团对案件实体问题, 如是否构成犯罪、是否侵权等行使着单独的裁断权, 在案件审判中发挥着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

影片《十二怒汉》通过演员精细的表演和精彩的台词,不仅形象地说明了陪审团制度的特点,更启迪着人们不断去搜寻探索如何更好地实现法律公平正义的真正途径,难怪它是一部探讨美国陪审员制度和法律正义的经典之作。

最后,就让我们用片中一句经典台词来结束这篇文章吧:
你只能自己做决定,但我选择了自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