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任性的孩子 如何教育

任性的孩子 如何教育

任性的孩子如何教育?
孩子任性主要表现为固执、不服从父母管教、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等,或者表面答应,内心不服,父母不在旁边时,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孩子不听话,父母就会对孩子不满,容易表现得不理智:有的会采用打骂的方式对孩子严加管教;有的对孩子放任自流;有的则对孩子的要求妥协,天长日久更助长了孩子的任性行为。

任性的孩子很难与同伴友好协商、合作、分享,他们往往随心所欲,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和要求。

如果这些消极行为经常发生,会强化孩子不良的个性品质。

同时,孩子任性时通常会伴随着烦躁、愤怒的情绪,经常性的情绪失控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那么,造成孩子任性的原因大致有哪些呢?
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想怎样就怎样,缺乏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

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知识方面的要求严格,而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没有要求,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样的教养方式必然会造成孩子的消极行为。

缺少与同伴交往。

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

与同伴交往机会的缺乏,导致孩子的玩伴由成人来替代,这就会使孩子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

了解孩子任性的原因,对小儿的一些正当要求,如要求自己吃饭等,家长要给予鼓励和帮助。

而不正当的要求,我们就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来进行教育:
1、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利用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鲜的东西吸引的心理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

2、对无理要求要明确地回绝,而且要坚持一贯态度,不能以家长自己的情绪为转移,高兴时对孩子听之任之,不高兴时无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不同意。

3、家庭成员之间的态度要一致,特别是有老人时,父母与祖父母的意见常不统一,使孩子不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榜样。

4、家长平时对孩子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制订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并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等。

如果孩子上街总是哭闹着让父母抱,可在出去之前就与孩子说好:“今天上街不要妈妈抱,你自己走,实在累了,可以休息一会儿再走,不然就不再带你出去了。

”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

5、用“负强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任性。

例如,孩子吵着要买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滚,父母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打骂的方法,让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这些行为。

当孩子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

”并表示出高兴、满意和关心,跟孩子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

6、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激发起他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

孩子学会了克制与忍耐,自然就避免了放纵与任性。

家庭教育指导:教子《论语》

父母应时常教育孩子:认准一件事后就要尽力去做,只要有恒心,只要能够坚持,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明智的父母不仅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要求,而
且当孩子的意见和要求在他们认为不对或不妥时,就立即纠正,说明
父母之所以不同意,以及之所以不能满足和答应孩子要求的原因.这样,虽然偶尔也会和孩子争辩几句,但是能使孩子明白道理,而对孩子的要求也有所交待.

父母培养孩子成才,自己首先要有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这些精神财富,对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只要以一种高尚的爱去感化孩子、激励孩子、帮助孩子,孩子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健康而优秀的人才.

父母要恰当的爱孩子,必须将爱和严格统一起来.怕孩子吃苦,过于迁就孩子,可能造成他们任性\依赖性强的性格,影响孩子一生的发
展.

对孩子的新奇的想法,不要轻易否定,要鼓励他们积极向上的雄心壮志,随着年龄的增长,根据不同优势的显现,再把他们逐步引向适当的方向.
和许多成年人一样,孩子们也喜欢听表扬而反感批评。

那些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大多会对批评持“避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的态度。

让孩子在幼儿时代就学会接受批评,无论对一个人完整人格的塑造,还是对促成其事业的成功,都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轻的爸爸妈妈们该如何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呢?法国的一些儿童教育专家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有意识地早早“引进”批评
教育孩子,当然应该坚持表扬为主,但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既听到正面肯定,也听到反面的批评。

此时,须注意批评一定要语气温和,分析中肯,且以更多的表扬为前提,如:“宝宝昨天学走路一点不怕累,怎么今天就怕累了?”有意识地早早“引进”批评可以帮他下意识体会到:批评和表扬同样常见!事实上,在幼儿时期就能适应批评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也较能适应社会,其中也包括拥有正确对待来自他人的批评乃至非议的平和心态,以及较强的承受挫折能力。

2、让孩子学会认真倾听
不论批评有多尖锐、多不中听,你都应该要求孩子认真倾听。

因为只有认真倾听,才会发现其中也许确实有几分道理,最后才能虚心予以接受。

从而让孩子渐渐明白:对他人的批评认真倾听,不仅是一种文明的表现,而且也是完善自我的必要方法。

3、传授冷静处理的技巧
父母应教育孩子对批评的合理成分虚心接受,甚至列出改进的办法或措施。

当然,对批评者的感谢更能体现出接受批评的诚意。

要求孩子掌握的“冷处理”技巧,包括:不要对批评者反唇相讥,不要“自卫还击”,不要夸张等等,相反,应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冷静地分析出尽可能多的合理成分。

4、不必委屈接受
当批评不符合事实,也应允许孩子作出解释,因为让孩子虚假地表示接受批评,但心里大感委屈实际上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引发种种弊端。

与此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解释的目的并不是推卸本来应负的责任,还应要求孩子保持解释时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5、对批评者一视同仁
不少孩子可以做到认真倾听并虚心接受来自老师或父母的批评,但对来自同龄人的批评却拒之门外。

这时应教育孩子:只要批评有道理,即便这批评来自小伙伴,也应虚心接受。

只要孩子学会了“善待”批评,批评完全可以如同表扬一样,鼓励孩子前进,而且可以起着表扬难以达到的警示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