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内容综述
2.课标要求
◆了解区域的含义。

◆以两个不同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以某区域(如长江三角洲)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3.教学内容详解
◆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能归纳出区域的主要特征,并用简洁的学科科学语言表达。

◇能举出说明该区域特征的地理事象。

◆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通过比较两个级别相当的自然区或经济区,理解由于不同区域的环境、资源、社会经济、人地关系的差异,造成发展条件的差异,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差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某一经济区为例,分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区域发展条件变化,导致的区域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的差异、人地关系的差异。

◆举例说明区域之间的联系。

◆通过两个特征差异明显的区域比较,说明区域联系的必要性。

4.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板书〗一、什么是区域
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联。

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

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
〖板书〗1.“区域”的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最基本)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板书〗2.“区域”的特征:
⑴层次性。

⑵差异性。

----因地制宜
⑶整体性。

----综合发展。

⑷可变性。

(5)开放性。

----加强联系
⑴层次性。

即区域是有等级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又如珠海市既是广东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等。

(2)差异性。

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

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
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

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广,内部差异明显,根据气候等要素的区别,又可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3)整体性。

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过这种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区域的这种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

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

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5)开放性。

区域间存在物质、信息、人员、资金等联系。

如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会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我们首先学习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板书〗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我们通过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读图〗图1.1和图1.2
分析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条件。

〖板书〗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异同
〖阅读〗P2-4,完成下表:
〖板书〗2.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阅读〗P3-4,填写下表:
农作物需要热量、光照、水、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生长和分布深受环境的制约,清楚农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是前提,明确自然环境的特征是关键,把自然环境和与之相适应的农作物对应进来,就能够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这也充分体现了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原则。

〖板书〗3.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的影响
〖阅读〗P4第二段,填写下表:
〖课后作业〗:P4活动
〖板书〗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我们以长江中下游为例说明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板书〗1.长江中下游平原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读图〗图1.3,阅读P5第二段,填写下图。

〖板书〗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

阅读P5—6,理解下图
在农业社会,粮食生产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克服了自身的限制性条件后,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产地。

〖板书〗3.工商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阅读P6,理解下图
〖阅读〗P6
〖小结〗:
通过长江中下游平原地理环境对不同阶段农业发展的不同,使我们认识到地理环境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而不是说随着人类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加强了,地理环境的影响就会变得越来越小,关键要看区域在一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协调程度。

〖练习〗:
1.关于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B.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C.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
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2.适合在松嫩平原的农作物是:
A.春小麦、玉米、甜菜、大豆
B.冬小麦、高粱、大豆、甜菜
C.玉米、高粱、大豆、甘蔗
D.玉米、黄麻、甜菜、大豆
3.列表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差异
4.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时期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①开发早期,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

②农业大发展时期,优越的自然条件,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我国粮食的主
要产地。

③长江中下游稠密的水网,使耕地分散破碎,不利于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的
推广,但由于水稻单产很高,使其商品率高,仍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④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一直是限制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发展的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5.左图示意昆明附近产业转化的构想,Ⅰ表示烟草业的变化,Ⅱ表示鲜花业的变化。

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该地区发展花卉业(“彩色农业”)的气候资源优势是。

⑵该区域
发展花卉业的其他优势是:。

⑶要解决保鲜、开发新品种等问题,从而使花卉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最重要的途径是。

⑷该产业转化的意义有:
A.减少运输成本;
B.使卷烟的产量增加;
C.既有益生态,又美化生活;
D.消除不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反思:
1、本节课分为三课时:
①区域;②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两个同级别区域比较);③区域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个区域不同时间的比较)
2、区域的表述方法:区位特征;面积;形状;边界(明确的;模糊的)例如:
中国的区域描述:北半球亚欧大陆东部和太平洋的西岸,960万平方公里,像一只公鸡,边界线漫长。

3、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生物、岩石、
地质、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人文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农业、工业、商业、人口、聚落、交通、习俗、建筑、、语言)
4、区域发展:分为四阶段:初级阶段(区域发展早期或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区域发展中期和成熟阶段)转型阶段(区域发展衰落阶段)再生阶段(区域发展再繁荣阶段)例如德国的鲁尔区:兴起—发展-衰落—再繁荣(工业区);美国的匹兹堡:兴起—发展-衰落(城市);国家(英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