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阅读图1.3,思考: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理环境如何?
阅读课本4—5页的文字,思考:
• 在开发早期,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业发 展缓慢?
• 在发展阶段,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 会得到较快发展?
• 在农业社会时期,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能成 为我国粮食的主产地?从而促进该区域的发展?
傣族竹楼
陕西窑洞
蒙古包 广州骑楼
江南水乡 因纽特人的冰屋
【想一想】不同地区居住建筑景观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一、区域
1、概念: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
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 法划分出来的。
2、划分:以某种指标为依据,既可以单 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
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区域
三、土地条件:
黑土 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松嫩平原
长水江稻三土角洲 ①水稻土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
四、矿产资源条件: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矿产资源贫乏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
①都是平原地区, 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位于北纬30°附近,
期 体发展 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已几乎 竭
剧
阶 呈现萎 丧失殆尽
段 缩阶段
分析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等商品粮基地下降的原因?
1、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以及交通的发展,大量耕地被 占用,使耕地面积减少。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耕地转向蔬菜、花 卉和乳牛等经济作物生产,使耕地面积减少。
3、生态退耕,使耕地面积减少。
1.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位于30°N, 120°E附近, 海陆位置:东部沿海地区 中部,长江入海口
经纬度位置:位于43°N~ 48°N, 125°E 海陆位置:地处东北地区 的中部
长江三角洲北起 通扬运河,南抵 杭州湾,西至镇 江,东到海边, 包括江苏、浙江 两省部分地区和 整个上海市,面 积约5万平方千 米,是一片坦荡 的大平原。
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 泛使用
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 术改良
稠密的水系成了天然 的水道
多水而黏重的土壤适合 种植水稻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工商业社会,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 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
工商业的发展
城市稠密、人均耕地少
水网稠密、耕地破碎
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
生产规模小
商品率低
粮仓地位被取代
2、工商业发展以后-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草原、荒漠 草原、荒漠
水文
外流河
内流河
西北内流河
东南外流河
农业 城市
耕作业为主
畜牧业为主 灌溉农业
高寒牧业 河谷农业
数目多,规模大 数目少,规模小 数目少,规模小
人口
95%
4%
1%
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区域
中国汉语七大方言区:社会文化区
3、区域特性
(1)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不同的区域,
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
资源状况
人地关 系
资源对生产来说 基本协 是充足的,环境 调 也没有受到明显 破坏。
成 区域的 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 区域内的资源不 已显现
长 中期发 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 断消耗,环境也 出不协
阶 展和成 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受到了明显的破 调
段 熟阶段
坏。
后 区域整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 本地区资源的耗 矛盾加
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 温带草原 ,蒙古包 牧民
山西太原附近地区 :沟壑纵横的黄土 ,煤矿开采 ,窑洞
江苏南部平原地区: 河道纵横 ,小桥流水人家 ,鱼米之乡
江西井冈山地区: 低矮丘陵 ,砖红土壤 ,革命旅游景点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热带雨林景观 ,亚热带雨林景观 ,竹楼 ,少 数民族风情
练习
• 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地理位 置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松嫩平原位于东北地区的北部 B.松嫩平原位于大兴安岭的东南部 C.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流域 D.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南 部
总体地位 发展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 社会
工业 社会
我国粮食的主要产 地和主要的桑蚕和 棉花生产基地。
全国“粮仓”的地 位和全国棉花生产 中的地位下降
①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 高的优势 ②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 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 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
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 平均水平 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 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 商品率较低。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 的差异,人们生产、 生活特点差异
区域的发展 水平、发展 方向等差异
区域发展:
人口、产业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聚落、 文化等各要素的发展。
案例: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以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为例
松嫩平原
长江三角洲学
科网
•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图1.1、 1.2,图中所示地理环境 (条件)有哪些要素?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3)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
性质相对一致。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原高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2.区域特性
• 整体性(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区域 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 差异性(具有与其他区域不同的特点:南、 北方)
• 开放性(与其他区域有联系) • 层次性(区域具有等级:东北地区>东北平原
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 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
发展重工业,成为重要 资源,发展重化工业,
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成为重化工业基地
交通便利,对内对外联 处于内陆,对内对外
展 商业 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联系不便,商业贸易
相对落后
B C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阅读课本活动(P3—P4)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 诸多不同。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 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D 发挥( ) A.气候资源优势 B.动物资源优势 C.劳动力资源优势 D.土地资源优势
6.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 图所示区域的特征的项
B 目是( )
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 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 候稍强 ③水稻土 ④水田 ⑤水稻种植业 ⑥综合 性工业基地 ⑦重工业 基地 ⑧旱地耕作业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 D.②⑦⑧
4、地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使粮食生产成本上升。
5、耕地破碎、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生 产规模小。
地气土矿 理候地产 位条条资 置件件源
农业生产 商业
工业生产
地理环境差异
不同区域 发展(横向)
区域
区域发展 不同阶段 (纵向)
开发早期 农业社会 工商业社会
内涵和特征
读右图,回答1~3题。
• 在工商业发展时期,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粮 食、棉花的生产在全国的地位日益下降?
(1)开发早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开发早期 改造自然能力低下 水系成了交通阻隔 土壤黏重、开垦困难
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2)农业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得
到较快发展
——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科技进步
>三江、松嫩、辽河平原)
• 可变性(边界过渡性、同一地表空间不同区 划方案)
层次性特征
三江平原
东 北
东 北
松嫩平原
地平
区原
辽河平原
开放性特征
中西中中西中西部西部:部::
能源、原材料、矿产、特色金 属、廉价劳动力等
加强区域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南水北调 北煤南运
东部地区: 东部:
人才、技术、资金、 文教、资源密集型产 业等
3、 区域发展的阶段性
区域地理环境 随着社会、经 济、技术等因 素的改变而发 生变化
区域地理环 境对人类活 动的影响在 发生变化
区域发展具 有阶段性
划分: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
区域发展三个阶段的特点
概念
初 区域早 期 期发育 阶 阶段 段
形成
由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 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 业或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 长点或个别城镇。
昆仑山—阿尔金山— 祁连山—横断山 (3000米等高线)
大兴安岭—长城 (400㎜等降水量线)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北方
青藏高寒区
东 部 季 风 南方 区
秦岭—淮河
区域 气候
地形
东部季风区 季风气候
平原、丘陵 盆地、高原
西北干半干区 青藏高寒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原气候
高原、盆地
高原、山地 盆地
植被与土壤 森林
3、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淮安市于2008年8月 正式开工建设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图2为标志园内
C 分界线标志物模型。该标志物应位于图l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011·七台河模拟)读下图,回答4~6题。
4.甲、乙两图所示区域 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
B 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不同 B.热量不同 C.降水量不同 D.地形不同 5.甲图中P平原区域开发 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充分
松嫩平原位于东北 腹地,东靠长白山 地,西接科尔沁草 地,北枕大小兴安 岭,南至辽河干流 以北,跨黑龙江、 吉林、辽宁三省, 共辖53个县(市), 土地总面积19.5万 平方千米。
2.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水热组合状况不如长三角, 尤其热量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