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 液体、固体介质的电气特性
第二章 液体、固体介质的电气特性
δ称为介质损耗角,是功率因数角φ的余角
Rp IR 1 1 tg f( ) f( ) IC UCp CpR p Rp U
当设备结构定后
因此介质损耗角正切tgδ 绝缘本身的 状态 受潮有缺陷 反映 有气泡杂质 IR 夹层极化 tgδ P
绝缘劣化过程:tgδ
IR
发热
劣化
即tgδ大小反映了运行中劣化的快慢,因此测tgδ是 预防性试验项目之一,它对判断绝缘是否大面积受潮特别 有效。
(2)设计串联多层介质的直流设备时,因为U分布与各层 G成反比,故应注意所选介质的电导尽量使材料得到合理 使用(合理分压) (3)易受潮的设备应作表面防潮处理 (4)有时希望绝缘电阻较低,如高压套管法兰附近、高 压电机定子出槽口部分可涂半导体漆来改善电压分布消除 电晕
第三节 电介质的损耗
电介质损耗 有损极化损耗 绝缘电阻损耗 附加损耗 泄漏损耗
二、研究介质电导的意义
(1)绝缘试验中以测 I泄漏R∞ K吸收比 来判断绝缘 受潮 劣化 缺陷
R60” K吸收比= R15”
对电容量小 的试品 R10’ K吸收比= R1’ 对电容量大的试品如大型电机、长电缆
K吸收比≥1.3 K吸收比→1
越大表示绝缘越良好 吸收现象不严重 说明吸收现象严重
表示绝缘受潮或有缺陷
极化程度影响因素:
电场强度(有关)
电源频率(低频下存在) 温度(有关)
消耗能量:非弹性极化、有损
三、研究极化强弱的意义:
1.在电容器中希望εr大,使单位容量的体积和重量下降; 2.在电缆中希望εr小,使电缆工作时充电电流小; 3.在电机定子线圈出槽和套管希望εr小,以提高沿面放 电电压; 4.分层介质中E与εr成反比分配,因此有气泡时,E气泡 很高,易引起局部放电,设备制造中应避免气泡; 5.预防性试验中,可用夹层极化现象来判断绝缘受潮情 况; 6.在使用大C设备时,注意吸收电荷对人身安全的威胁。
U
中心位臵两极分化形成电 矩,产生与外施电场E方向相反 的E,在介质表面出现束缚电荷 放入介质时:直流电压U对电 容器充电,极板上电荷为 Q0+ΔQ0 ΔQ0就是介质极化引 起的。
U
A Q 0 Q 0 CU d 相对介电常数 r 0A Q0 C0U 0 d
εr的物理意义:电极间加入电介质后,由极化引起的电容量 比真空时的电容量加大的倍数。因此可以用εr来表征介质极 化的强弱。
转向极化
空间电荷极化 夹层介质界面极化(归到空间电荷极化)
1.电子位移极化
极化机理:电子偏离轨道 介质类型:所有介质
建立极化时间:极短,10-14 ∼ 10-15 s
极化程度影响因素: 电场强度(有关) 电源频率(无关)
温度(无关)
消耗能量:弹性极化、无损
2.离子位移极化
极化机理:正负离子位移 介质类型:离子性介质 建立极化时间:极短,10-12 ∼ 10-13 s 极化程度影响因素: 电场强度(有关) 电源频率(无关) 温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离子间结合力 ↑ ↑ 离子密度 ↓ 消耗能量:弹性极化、无损
Ub∽
Ub冲
极间障:也称隔板、屏障
在油中采用厚度2-7mm的纸、胶纸、 胶布等压板或圆筒、圆管 机械地阻止杂质小 桥的形成和发展 改善电场分布 在均匀电场中,有阻止小 桥形成和发展的作用但仅能 20%
作用:
在高压变压器、油断路器中还常常采用多个极间障以得 到更好的效果,但注意障间距离要>6mm以利于油的循环冷却。
使用中油≮ 35kV 25kV 20kV
主要用于判断油中杂质多少的情况 不能作为油的放电电压
标准试油杯
3. 电场均匀程度的影响 均匀电场加U∽ Ub∽ ∵Q高 Q 杂质少 不易形成小桥 Q 收效大
∴在均匀电场中 不均匀电场加U∽ Ub∽基本不变
Q
∵针尖附近电晕离子的扰动将阻 止小桥形成 ∴在不均匀电场中过分强调 Q 其意义不很大
电导损耗 损耗主要包括两种 极化损耗
频率f
主要影响因素 温度t 电压u f对tgδ影响很大
但电网频率f=50HZ时影响甚小
多数极性介质
t<t1: 热运动弱,阻力大,极化弱,因此t t>t1: 热运动强,妨碍偶极子在E作用下作有规则运动 极化 >电导损耗(t t>t2: 极化损耗减小比电导损耗增加的作用小∴t tgδ tgδ) 阻力 极化 tgδ
二、影响介质损耗的因素
1.气体电介质:εr=1 很小 E<E0 电导很小 ∴tgδ很小 <10-8 常见气体(如空气、N2、SF6等)作为标准电容器的介质 附加损耗小 泄漏损耗小
2.液体和固体介质 1)中性或弱极性介质:它们的极化主要是无损极化
因此损耗主要是由漏导决定
按指数规律增长
2)极性液体、固体介质:
C1的电荷通过G1放电,C2从电源经G1再吸收一部分电荷Q吸 收,于是分层介质的界面上将堆积电荷,这种现象称为 电介质的吸收现象,该极化称为夹层极化,吸收过程的放 电时间常数为T=(C1+C2)/(G1+G2)也是当去掉外加U后内部 电荷释放的时间常数当C较大的设备断电后相当长时间内 仍有很高电压。 特别注意:要充分接地放电后才能触及设备。
油中呈悬浮状态的小水滴将使
Ub
当含水量>0.02-0.03%时,由于过多的水分将 下沉底部,故抗电强度基本稳定。
2.油的品质 为了判断油的好坏,常用标准电极油间隙的工频Ub来表示油的 质量等级,称为油的品质Q (一般作五次取平均值)
国家要求: >35kV 6- 35kV <6kV
油品质的高低
新油≮ 40kV 30kV 25kV
液、固体介质与气体介质相比的特点: 1.固体介质为非自恢复绝缘 2.作为内绝缘不受大气条件变化的影响 3.液体、固体介质存在老化问题 表征绝缘材料性能的几个基本电气参数: ε -介电常数 -表征极化强弱 ρ -电阻率 -表征导电性能 γ -电导率 -表征漏电性能 tgδ -介质损耗角正切 -表征介质损耗大小 E0 -击穿场强 -表征绝缘性能(耐电性能)
导体的电阻损耗 P金属=f(i2) 电介质的损耗 P介质=f(U2) 交流U作用下介质损耗 直流U作用下介质损耗
与电压无关 与负载大小无关
两者均有 只有后者
一、介质损耗及介质损耗角正切
简化
损耗主要由电导引起,采用并联电路
损耗主要由极化和连接线引起,采用串联电路
2 介质损耗 P= UI cos UIR UIctg U Cp tg f ( ) f (tg )
4. 夹层介质界面极化
极化机理:带电质点移动 介质类型:不均匀夹层介质中 建立极化时间:很长 极化程度影响因素: 电场强度(有关) 电源频率(低频下存在) 温度(有关) 消耗能量:非弹性极化、有损
5. 空间电荷极化
极化机理:正、负自由离子或电子移动 介质类型:含离子和杂质离子的介质
建立极化时间:很长
第二章 液体和固体电介质 的绝缘特性
电气设备中,除了某些场合采用气体作为绝缘外,广 泛采用的是液体和固体电介质作绝缘。 固体介质除用作绝缘外,还常作为支撑、极间屏障, 以提高气体或液体间隙的绝缘强度。 液体介质除用作绝缘外,还常作为载流导体和磁导体 的冷却剂,在一些开关电器中,还可用它做灭弧材料。 因此,对于固体介质和液体介质,不仅要求其绝缘强 度高,而且随其用途的不同,还要求其具有电、热、机械、 化学和物理等方面的性能。为此必须要研究液体介质、固 体介质的电气性能和击穿机理,以及影响其绝缘强度的各 种因素,从而了解判断其绝缘老化和损伤的程度,合理地 选择和使用绝缘材料。
Ub
故工频耐压试验t通常取为1min
三、 提高液体介质击穿电压的方法
1.制造时采用:烘干、真空浸胶、真空灌油、设油枕、设带干燥 Ub 剂的呼吸器、充氮保护等。 杂质 覆盖 绝缘层 极间障
2.在绝缘结构上采用
杂质的影响 电缆纸 黄蜡布 涂漆膜 Ub∽ 分散性
覆盖(屏蔽): 在曲率半径小的电极上覆盖薄的(<1mm)的
作用:限制泄漏电流、阻止小桥的形成和发展 在较均匀的电场中Ub可 70-100% 在不均匀的电场中Ub可 10-15% 因此,在充油设备中很少采用裸导体
绝缘层: 在不均匀电场中曲率半径小的电极上包裹较厚的(几mm) 的电缆纸等固体绝缘层。 阻止杂质小桥的形成和发展 作用: 承担一定的电压 使电极附近油中的最大E
tgδ
U达到起始游离电压U0以上时若有气泡、杂质、缺陷(如龟裂) tgδ 就开始发生游离 局部放电 产生附加损耗 因此在较高电压下测量 tgδ可以查气泡、杂质、 缺陷等情况 讨论tgδ的意义: (1)合理选择绝缘材料 tgδ 发热 可能导致热击穿
(2)可通过预防性试验判断绝缘状况tgδ (3)可利用tgδ大的材料来进行均匀加热
气体εr≈1 液体εr :非极性 1.8-2.5 固体εr :2.0-10.0
极性
2.0-6.0
极化现象:电场中有电介质时,由于电场的
作用在沿电场方向表面出现束缚电荷,形成
电偶极矩的现象。
+
+
+
+
+
+
+
E0
-
-
-
-
-
-
-
极化前
极化后
二、电介质极化基本类型
电介质的极化有五种基本形式: 电子位移极化 离子位移极化
第一节 电介质的极化
在电场力作用下,使介质原子正负电荷中心沿电场 方向产生有限位移的现象,称为电介质的极化。
一、极化的特征:
真空时:直流电压U对电容器充电 极板上电荷:Q0 电容器的电容量:C0=Q0/U=ε0A /d A :极板面积 d :极间距离 ε0:真空的介电常数 (8.86×10-14F/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