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软件工程经济效益分析

软件工程经济效益分析

软件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各行各业都在追逐着最大化利益。

针对软件项目的经济效益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首先应该了解效益和项目之间的关系,以及效益的产生和效益的种类。

鉴于此,在相关经济效益问题的分析上,运用了系统运行的前后对比法对软件项目后评价或项目实际效益的估算和经验参数估计法对软件在实施前后,其各经济效益的相对变化的经验数值来估计各项直接经济效益。

经济社会效益进行估算,并且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根据其基本原理对整个项目进行评估,最终判断项目产生的是正效益还是负效益。

关键词:系统运行的前后对比法经验参数估计法费用-效益成本-效益效益中图法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 A引言软件项目会给开发者带来效益,通过对项目的效益的了解,为了追求项目的理想效益,通过系统运行的前后对比法和经验参数估计法对项目进行估计,利用成本-效益和费用-效益对估计结果进行评估项目是否可行。

软件项目的经济效益是对一个项目价值的体现,每一个软件项目都具备有自身的意义,软件项目的效益计算在项目进行过程很重要。

一、软件项目的经济效益特点、分类1.1软件项目的经济效益含义、特点经济效益[2]:是指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即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

社会效益: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社会上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所谓软件项目的经济效益也就是当软件项目实现以后对国家部门地区或者企业所产生的贡献和影响。

因此,为了实现项目的正效益,应该是该软件项目对项目的主体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否则软件项目所带来的负效益会使项目的主体受到损失。

也正是因此不同的效益所追求的目标不同,项目获得的效益也不同,随着时间的变化,目标的主体也会随之变化,对效益的理解也会发生改变,所以每个项目所追求的目标都应该有一个合适的时代背景。

根据时代的进步,项目的主体涉及广泛,效益也逐渐被细化,因此软件项目的效益被划分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军事作战效益和科学技术效益等。

1.2软件项目经济效益的分类软件项目的所产生的效益有很多,所以为了方便管理项目所产生的这些效益,我们将效益分类。

根据效益所提供的贡献形式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3],直接效益包括成本和支出费用的节省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间接效益包括了服务水平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由于直接经济效益更能直观的表现效益所带来的影响,大家一般比较注重它。

但是对于一些社会软件项目间接项目也是必不可缺的。

此外,根据受益面的不同,效益也可以被分为内部效益和外部效益来表现;根据和成本计算相仿被分为预测效益和实际效益。

1.3经济效益的意义第一,提高经济效益,意味着生产更多产品和劳务,从而有利于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

第二,提高经济效益,意味着增加盈利和国家收入,增加资金积累,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三,提高经济效益,意味着提高投资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益,从而有利于缓解中国人口多与资源相对不足、资金短缺的矛盾,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

二、软件项目的经济效益计算方法2.1系统运行的前后对比法系统运行的前后对比法[1]是费用-效益分析方法之一。

项目的效益和费用是按项目兴建前后的情况进行比较。

系统运行的前后对比法是通过项目实施前后与项目实施前后的两个不同历史时期有关特征量的变化来确定项目直接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该方法适用于软件项目后评价或项目实际效益的估算。

这种分析方法的依据是价值工程原理[4],侧重的是系统的输出功能和所需费用的比较。

功能是指系统的用途及对用户提供的效用;费用则是指信息系统在生命周期内的生产成本和运行、维护等成本。

根据价值工程原理,价值= 功能/费用,系统要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必须使价值方程式中的功能和费用达到最佳配合比例。

这种配合既要求系统要提供必要的功能,又应花费最少的费用,这就有一个权衡和合理选择的问题。

一般而言,当费用增加时,功能也一定得到扩展。

费用低的系统功能有限,往往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功能优越的系统往往费用较高,用户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有无必要为此承担额外的费用。

由此可见,功能与费用的比值(即价值)不可能无限制地提高。

当两者的比例趋于合理平衡时,价值也就趋于极值。

直接经济效益度量指标标记符表⎪⎪⎪⎪⎪⎪⎩⎪⎪⎪⎪⎪⎪⎨⎧•-=••-=•=••-=•-=•-=+++++=02160221522m 2m11024012301122202211665544332211)()()-(i )()()(T O O J T I I J T T CT C T J T F F J T L L J T C C J JW J W J W J W J W J W J m βθθααθ2.2经验参数估计法在已知系统模型结构时,用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数据计算系统模型参数的过程。

18世纪末德国数学家C.F.高斯首先提出参数估计的方法,他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

20世纪60年代,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参数估计有了飞速的发展。

参数估计有多种方法,有最小二乘法、极大似然法、极大验后法、最小风险法和极小化极大熵法等。

在一定条件下,后面三个方法都与极大似然法相同。

最基本的方法是最小二乘法和极大似然法。

参数估计[2]在已知系统模型结构时,用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数据计算系统模型参数的过程。

18世纪末德国数学家C.F.高斯[8]首先提出参数估计的方法,他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

经验参数估计法是利用软件在实施前后,其各经济效益的相对变化的经验数值来估计各项直接经济效益的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系统规划阶段所做的效益预测。

考虑到项目主体从事产业与产品类型的多样化,故对其产业提高的认识有很大差别。

因而,无法得到企业实施ERP 前后的质量 效益的相对变化率的统一经验值。

经验参数表⎪⎪⎪⎩⎪⎪⎪⎨⎧••=••••=•••=••-•=•••=001602115013021120211)(T U O J T U I J T i U F J T U L L J T U C J F C βθαθα三、软件的费用-效益分析3.1费用-效益分析 3.1.1费用-效益分析的概述所谓费用-效益[1]分析就是对经济活动方案的得失、优劣进行评价、比较以供合理决策的一种经济数量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较多地用于工程建设的项目评价中。

费用效益分析还被当作一种特殊形式的经济系统分析。

因为它所比较的费用与效益都是作为与该经济活动的目标相关的后果而从社会的观点来考虑的,分析本身也是为了提供建议和帮助决策。

费用-效益分析的方法主要是用来解决一些公共事业的问题,例如城市交通管理、防洪救灾的救灾事物处理等软件项目。

这些项目的目标和其他软件项目不同,它并不是以营利为目标,在进行可行性分析时也主要侧重的是社会效益。

费用-效益是发展中国家用于公共事业投资的大型项目可行性分析的主要方法,也是西方发达国家评价社会公用事业的社会、经济效果。

3.1.2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费用-效益分析法[7]的依据是价值工程原理,侧重的是系统的输出功能和所需费用的比 较。

功能是指系统的用途及对用户提供的效用;费用则是指信息系统在生命周期内的生产成本和运行、维护等成本。

根据价值工程原理,价值 = 功能 /费用,系统要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必须使价值方程式中的功能和费用达到最佳配合比例。

这种配合既要求系统要提供必要的功能,又应花费最少的费用,这就有一 个权衡和合理选择的问题。

一般而言,当费用增加时,功能也一定得到扩展。

费用低的系统功能有限,往往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功能优越的系统往往费用较高, 用户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有无必要为此承担额外的费用。

由此可见,功能与费用的比值(即价值)不可能无限制地提高。

当两者的比例趋于合理平衡时, 价值也就趋于极值。

成本效益分析的步骤:在开始成本效益分析前了解成本现状十分重要。

你需要权衡每一项投资的利弊。

如果可能的话,再权衡一下不投资会有什么影响。

不要以为如果不投资成本就会变高。

许多情况下,虽然新投资可获得巨额利润,但是不投资的成本相对更小。

基本原理• Bt 公用事业(软件项目)第t年的净收益• Ct 公用事业(软件项目)第t年的净支出• T 项目的寿命• i 平均贴现率• B 公用事业项目的总收益• C 公用事业项目的总支出•则可用相对效果系数η来作为公用事业项目可行性的度量指标3.2成本-效益分析3.2.1成本-效益分析概述成本-效益分析是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估项目价值的一种方法。

成本效益分析作为一种经济决策方法,将成本费用分析法运用于政府部门的计划决策之中,以寻求在投资决策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由于实际问题中有关技术、经济方面的许多参数往往是不确定的,因此,需要对这些参数做出多种假设,通过分析来检验它们对工程系统费用效果的影响程度,从而权衡利弊,选择有利方案。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综合利用运筹学、程序设计、经济分析以及有关设备系统设计与使用等的知识和方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5]是产品设想筛选决策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新产品方案选定以后,就应该考虑这样一些问题:这种产品的价格定为多少市场可以接受?为此开发、生产成本控制在什么范围内企业才能赢利?这样的一个成本范围企业有没有能力达到?这些问题都属于成本效益分析范围。

3.2.2成本-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针对某项支出目标,提出若干实现该目标的方案,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计算出每种方案的成本和收益,通过比较方法,并依据一定的原则,选择出最优的决策方案。

设B(t)表示[0,t]年的项目累计效益,C(t)表示[0,t]年的项目累计成本[6],若对寿命期T内的任何t,恒有B(t)>C(t),则可认为该项目投资可行。

然而,对一般投资项目而言,并不总满足上述特性,它可能在某个时间区间段[0,T1]内有B(t)<C(t),在另一个时间区间(T1,T]内有B(t)≧C(t),B(t)曲线的交点为G,则由图可知,t=T1为该项目运行的行业基准投资回收期。

并将T1与该项目运行的基准投资回收期相比较即可解决该项目的经济可行性问题B(C(t) F(t)T1 T 0若设B(t)和C(t)均为t 的线性函数 则由B(t)=C(t)可解出T1,为:成本—效益增量法(常用于解决用新系统来代替旧系统的项目决策问题)。

设 ()()t t B B 10、分别表示在[0,t]年原系统与新系统的项目累计收益。

()()t t C C 1、分别表示在[0,t]年原系统与新系统的累计项目成本。

令:()()t t t B B B 01)(-=∆()()t t t C C C 01)(-=∆1)()(且,0)(,0)(2>∆∆=>∆>∆t C t B t C t R η则可认为用新的软件系统来代替旧系统之方案是可行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