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清末法律制度的变化

第十一章 清末法律制度的变化


第三节
清末司法制度的变化
一、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制度 二、清末司法机构的改革 三、诉讼审判制度的改革 四、狱政制度的改革与“模范监狱”的设 立
一、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制度
(一) 概念
(二)西方列强行使”领事裁判权”的机构 (三)观审制度与“会审公廨” 1.观审制度
2.“会审公廨” (四)外国领事裁判权的危害
陈旧形式,采用西方近代以来刑法分总则、分则两编,下设各章、逐条罗 列的方式 ; 3.采取资产阶级国家的刑罚体系 :以自由刑为中心,刑罚分主刑与 从刑两种。主刑包括:死刑(仅绞刑一种,罪大恶极的用斩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 拘留、罚金。从刑包括褫夺公权和没收财产两种
4.大量地采用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刑法原则和近、现代刑法学的通 用术语:罪刑法定、缓刑、伪释、时效等,青少年感化教育
清末设立的谘议局,法律地位是(
A. 中央咨询机构

B.承旨办事机构
C.各省咨询机构
D.各省地方议会
二、“官制改革”与单行行政法规
(一)官制改革 仅是对清朝原有行政体制作一些表面上的形式改动。 其主要内容,实际上仅涉及中央一些部、院等行政机 构的改名、合并或调整,以及官员称呼之号的改变。
(二)警察法律的颁布
《结社集会律》、《违警律》、《户口管理规则》、《京 师户口调查规则》、《调查户口执行法》、《各学堂管理 通则》等单行法规
三、清末刑律的修订
(一)《大清现行刑律》:
1910年5月公布的一部过渡性刑法典。
(二)《大清新刑律》
1911年1月25日公布的一部专门刑法典,也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 。
责任,由大臣代负之;既偶有失宜,或议会与之反对,或经议院弹 劾,不过政府各大臣辞职,别立一新政府而已。故相位旦夕可迁, 君位万世不改。
一曰,外患渐轻。今日外人之侮我,虽由我国势之弱,亦由我政
体之殊,故谓为专制,谓为半开化,而不以同等之国相待。一旦改 行宪政,则鄙我者转而敬我,将变其侵略之政策,为和平之邦交。
四、清末民商律的修订
(一)《大清民律草案》 (二)清末的商事立法
第一阶段(1903-1907),主要由新设立的商部负责 : 1904年 月颁行的《钦定大清商律》,是为清朝第一部商律 ;
第二阶段(1907-1911),主要商事法典改由修订法律馆主 持起草,单行法规仍由各有关机关拟订:1908年9月起草了 《大清商律草案》、《改订大清商律草案》、《文易行律 草案》、《保险规则草案》、《破产律草案》等,但均未 正式颁行。
“折中世界大同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 底线:“不戾乎中国数千年相传之礼教民情”。 “凡我旧律义关伦常之条,不可率行变革。”
“参考古今,博稽中外”、“务期中外通行”
(二)变法修律的主要特点
首先,在修律宗旨和基本方针上,存在着根本的矛盾 —— 满足“交涉”之需要 ,固守传统、维护”国粹” ; 其次,在内容上,清末修订的法律表现出封建专制主义 的传统与近代资本主义最新法律技术成果的奇怪混合 ; 再次,在变法修律过程中一直充斥着改革与守旧的矛盾 与冲突。集中反映是“礼法之争” 。
(四)改革司法体制
初步建立近代意义上的司法体制和司法制度,包括审判制度、
警察制度及监狱管理制度等。
三、清末变法修律的指导思想、特点及影响 (一)清末变法的指导思想
(二)变法修律的主要特点 (三)清末变法修律的影响
(一)清末变法修律的指导思想
“折冲樽俎,模范列强”,迎合和满足西方列 强的政治需要。——直接目标。
在条文内容上,都充分体现了“大权统于朝廷”
的精神。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是( )
A.《钦定宪法大纲》 B.《十九信条》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天坛宪草》
2.《十九信条》
全称《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它是清政府 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以后抛出的一个应付时 局的宪法文件;1911.11.3公布,采用英国式“虚 君共和”的责任内阁制 ;形式上限制了皇权,扩 大了国会的权力;对于人民的权利义务、国家的 基本制度等根本性问题只字未提;是清政府预备 立宪政治骗局的最后一幕 。
(四)关于“暂行章程”
1.凡属意图谋害皇帝、颠覆政府、通谋敌国、图利 敌国以及杀伤尊亲属者死刑仍使用斩刑; 2.凡毁弃他人尸首、毁弃尊亲属尸首、挖掘尊亲属 坟墓者,最高可处死刑; 3.犯强盗罪者,得因其情节仍处死刑;
4.无夫妇女犯和奸之罪及与之和奸者,加重处罚; 5.对尊亲属有犯,不得适用正当防卫之例。
2.取消了旧律按六部名称而分的六律总目,除保留“名例” 作为总则以外,将各条按其性质分隶三十门36卷,以示在体 例上之改进; 3.改革刑罚:废除了一些酷刑,确立了以罚金、徒刑、流刑、 遣刑、死刑等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刑罚体系 ; 4.废除过时法条,增加新罪名:废除了维护满人特权的法条, 删改了若干“因时事推移”等不合事宜的条款。
前三编以“模范列强”为主;后两编以“固守国粹为 宗”
中国清末修订法律馆于 1911 年 8 月完成《大清民律草 案》。下列有关该草案的表述正确的有( ) A.《大清民律草案》的结构顺序是:总则、债权、物 权、亲属、继承 B.日本法学家松冈义正参与了《大清民律草案》的起 草工作 C.《大清民律草案》的基本思路体现了“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精神 D.《大清民律草案》经正式公布,但未及实施,清王 朝即告崩溃
(一)清末的“预备立宪”
1901年“新政”后国内外强烈要求改革、主张君主立 宪 1906年8月五大臣完成“考察” 后陈述了实行君主立 宪的三大利处 :皇位永固 、外患渐轻、内乱可弭。 1906年9月1日 “宣布预备立宪”上谕。以“大 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为立宪原则。
一曰,皇位永固。立宪之国,君主神圣不可侵犯,由于行政不负
“会审公廨”
又称会审公堂,是1864年英、美、法三国驻上海领 事借小刀会起义之机,要挟清政府同意,在外国租界内 设立的持殊审判机构;凡涉及外国人的案件,必须有领 事官员参加会审;凡中国人与外国人间的诉讼,被告 须由其本国领事陪审。甚至租界内纯中国人之间的争 论最终也须外国领事观审并操纵判决。在实际上,所 谓“会审”只是空有其名,审判的主动权完全被外国 领事所控制,中国官员往往仅被当作象征性的陪衬。 会审公廨制度的确立,也是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的扩 充和延伸。
二、清末变法修律的基本内容
(一)进行以“预备立宪”为中心的宪政活动
炮制出《钦定宪法大纲》《十九信条》等宪法文件;
(二)初步改革法律旧制
删除律内重法、取消满汉差别,颁行《大清现行刑律》等;
(三)制定新律——修律重心
陆续修订或公布了包括《大清新刑律》、《大清民律草案》、 《大清民事诉讼律》、《大清刑事诉讼律》以及《大清商律草 案》、《公司律》等数目众多的法律。
四、清末变法修律的目的和实质
一、清末变法修律的社会背景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面临着各种社会危机: 1.政治上,政治危机日益加深,民族矛盾不断激化——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以“排满兴汉”为口号的民族解放运动交织在一起 ;
2.经济上,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和经济掠夺,直接削弱 了清朝政府的经济力量,并导致中国百姓更加贫困不 堪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思想文化上,大量西方近、现代思想文化也随着西方 列强的炮舰传入中国,与中国数千年相传的封建思想文 化发生激烈的碰撞; 4.法律上,西方列强逐渐取得在华领事裁判权、导致 中国司法的半殖民地化 。
五、主要诉讼法规的制定
1.《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中国历史上第一
部近代意义上的诉讼法草案;首次引进了近代的陪审制 度和律师制度;未及颁行即告夭折。
2.1910年.拟订完成了《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 和《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未及颁行,清 王朝即告覆亡。
清末修律中,正式公布的法律有( ) A.《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 B.《大清新刑律》 C.《法院编制法》 D.《钦定大清商律》
(一)《大清民律草案》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
, 1911年8月全部完成
•分总则、债权、物权、亲属、继承等五编 ;
总则、债权、物权三编由松冈义正等人仿照德、日
民法典的体例和内容草拟而成,吸收了大量的西方资 产阶级民法的理论、制度和原则 ;
• 亲属、继承两编则由修订法律馆会同保守的礼 学馆起草,其制度、风格带有浓厚的村建色彩, 保留了许多封建法律的精神 。
《大清现行刑律》与《大清律例》的不同之处有

)。
取消了吏、户、礼、兵、刑、工六律总目
B. 改变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C. 确立了分主刑和从刑的近代刑罚体系 D. 删改了若干“因时事推移”等不合事宜的条 款
(二)《大清新刑律》的特点
1.将非科刑定罪的内容一概删除;
2.确立新的刑法体系:抛弃了以往旧律以名例、六部分类编纂的
外国领事裁判权
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强迫中国与之订立的 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一种司法特权。依照这种特权, 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中国的侨民不 受中国法律的管辖,不论其发生何种违背中国法律的 违法或犯罪行为,或成为民事刑事诉讼当事人时,中 国司法机关无权裁判,只能由该国领事或由其设在中 国的司法机构依据其本国法律裁判,故也称“治外法 权”;正式确立于 1843 年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及其 税则》和随后的《虎门条约》,它使中国丧失了对涉 外案件的司法管辖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第二节
清末变法修律的主要内容
一、清末的“预备立宪”与宪法性文件
二、“官制改革”与单行行政法规 三、清末刑律的修订
四、清末民商律的修订
五、主要诉讼法规的制定
一、清末的“预备立宪”与宪法性文件
(一)清末的“预备立宪” (二)宪法性文件
1.《钦定宪法大纲》
2.《十九信条》 (三)各省1909年开始设立“咨议局”和1910年设立 中央“资政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