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污水管网迁改专项施工方案

污水管网迁改专项施工方案

大理市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银桥镇(K3+580横向)污水管网迁改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核:审批: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二零二零年三月目录一、编制依据 (3)1.1编制依据 (3)1.2编制原则 (3)1.3编制目的 (3)二、工程概况 (4)1.1、工程总概况 (4)1.2、分部分项工程概况 (4)1.3.现场调查情况统计 (5)三、迁改实施方案 (5)1.1、迁改工艺流程 (5)1.2、迁改及保护原则 (6)1.3.横穿管和提升泵站迁改原则 (6)1.4.横穿管和污水干管迁改原则 (7)1.5.新建泵站及排污管道开挖 (7)1.6.新建泵站基础及排污管道基础处理 (8)1.7.管道埋设与泵站埋设 (8)1.8.管道及泵站回填 (8)1.9.管道闭水试验 (8)1.10.管道、泵站试运行 (8)1.11.接入老管道 (8)1.12.管道泵站及设备拆除 (8)1.13.迁改后拆除方案 (9)1.14.应急配套方案 (9)四、迁改周期计划及人材机准备 (9)1.1.改迁周期计划 (9)1.2.人材机准备 (9)五、现场迁改实施情况 (10)六、安全环保及应急措施 (10)1.1.安全施工措施 (10)1.2.文明施工及环保措施 (11)1.3.应急措施 (11)七、附件 (12)1.1.迁改附图 (12)一、编制依据1.1编制依据(1)采用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海西保护条例》、《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流域水污染防治管理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云南省洱海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规划》等;(2)采用的主要标准和规范:1)《埋地排水用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CJ/T225-2011);2)《埋地塑料排水管道施工》(06MS201-2);3)《塑料排水检查井应用技术规程》(DBJ 53/T-25-2010);4)《塑料排水检查井应用技术规程》(CJJ 209-2013);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6)《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7)《云南省镇(乡)供水、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工程技术导则》(试行);8)《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9)《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3)大理市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PPP项目招标文件及其它资料;(4)沿线村落现状污水排污系统及收集系统施工图1.2编制原则(1)贯彻指挥部相关环保要求本着节材、节能、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原则,充分性应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工程成本。

(2)遵循洱海环境保护目标管理的原则,做好环节的检查控制,以每个分项设定目标逐项实现来保证整个工程目标的落实。

1.3编制目的(1)根据业主的要求,全面考虑本工程的各种具体施工条件,扬长避短地拟定合理的施工方案,确定施工顺序、施工方法、劳动组织和技术经济的组织措施,合理地统筹安排拟定合理污水引排流处置方案,保证本工程项目运行期间及春节期间污水临时引排流使用。

(2)针对主要工序制定先进的施工方法和工程质量目标、安全目标、环境保护目标,并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以求实现优质、安全、环保、高效、低耗,取得最大的经营效果,全面地完成施工任务。

二、工程概况1.1、工程总概况本工程位于大理市洱海流域周边,大理市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首府,距离昆明公路距离300多公里,区域内有大丽路、214国道、大丽高速和大丽铁路、环湖公路等经过项目实施区域。

施工现场均有四级或乡村公路与主干道连接。

工程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物资供应方式采用公路运输。

监测廊道在银桥镇K3+580段污水管东西向横穿,总长32m。

项目实施内容:污水管改迁;1.2、分部分项工程概况大理市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银桥镇段廊道横穿潘溪村、西城尾村、下波淜村、富美邑、白塔邑、马久邑六个自然村,其中各自然村原状污水系统错综复杂,伴有多条横穿生态廊道现状的生活污水管网及截污干管以及布置在海边的污水提升泵干管。

横穿管管径 DN150-DN400不等,材质多为为 PVC管及双壁波纹管;截污干管管径 DN600,材质 HDPE 钢带管。

村内巷道污水横流大部分原污水管横穿新建生态廊道,截污干管多位于生态廊道正下方;因此村庄段内生态廊道施工严重受到影响,工程进度受阻;且待生态廊道下新建污水管道建成后,现状巷道污水管需要接入新建管道内,废除老的污水干管,因此新老干管交替更换过程错综复杂,部分干管的改迁可能面临一次改迁及二次、三次改迁。

我单位结合上述现状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及洱海水质保卫问题,综合工期要求与环保风险考虑,充分贯彻“三同时”、“三个统一”、“一个达标”的原则:环保与水保工程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废水、废气统一排放、施工弃渣统一堆放、边坡保护和水土流失统一治理,噪声、粉尘和有毒气体达标,力争各项环境指标达到规范要求。

特提出了以下现状污水管、提升泵站及村庄段临时或永久性污水迁改方案。

1.3.现场调查情况统计结合现场实际调查情况,银桥镇须临时迁改、迁建污水系统共计17处。

统计如下表所示:三、迁改实施方案1.1、迁改工艺流程1.1.1.管线调查踏勘现场联系相关产权单位协调调查施工区域内的所有管线。

明确管线位置、规格、材质、尺寸等相关信息形成管线调查资料。

踏勘现场,摸清污水提升泵站污水井位置、数量、老泵功率及型号、老污水管位置、老污水管材质及管径;现场结合设计图纸预选出迁改位置,具体迁改实施过程中征询村镇意见并结合设计图纸统筹考虑。

1.2、迁改及保护原则(1)施工前必须根据设计文件并结合现场实际,组织对施工范围内管线进行详细调查,完成书面的调查核实报告。

(2)基坑开挖前结合管线图纸详细核定管线位置,核定管线周边2m范围内严禁使用机械开挖,开挖出管线后,在现场设置管线保护标识标牌。

管线原有混凝土基座和保护管采用风镐人工破除,破除完成后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3)管线处作业须采用人工先探后挖,局部探挖出管线后再顺管线走向逐步扩大开挖范围,直到全部开挖出作业范围管线。

根据管线类别情况采取不同的保护处理措施(4)在靠近围护桩施工时,先探挖出管线再施工,在管线埋深大的管线处施工,直接采用人工挖孔作业或挖孔超过管线范围后再进行旋挖作业,以保管线安全。

(5)施工中加强管线监测,根据不同性质的管线,建立各类管线的管理基准值,通过监测及时掌握管线变形情况,及时调整施工工艺,确保管线保护管理在可控状态下进行。

1.3.横穿管和提升泵站迁改原则污水提升泵站布置在生态廊道东侧洱海边(部分提升泵站位于生态廊道上),大部分横穿管与提升泵站相连接,污水从巷道流入提升泵站,再由泵站通过污水提升泵加压打回西侧。

对于此种现状,现场考虑在生态廊道西侧合适位置新建污水提升泵(新建临时提升站的位置选址需结合现场多方面考虑:①土地归属情况、②与现状构筑物位置关系、③与新建构筑物位置关系、④其他需要考虑的情况),待新的污水提升泵建成后,将巷道出来的横穿管、以及南北走向的污水管接入新建污水提升泵,并废除老的污水提升泵站,保证生态廊道正常施工。

新建提升泵原则:为保证进度,提升泵站采用预制成品泵站(2方玻璃钢化粪池),提升泵功率要大于现状提升泵一到两个规格,并按老泵站同数量配置包括备用泵(对于部分老的提升泵若设备状况良好可直接利用)。

管材使用原则,接入管管材与老管道采用同种规格型号的管材,排出管道统一采用钢丝网骨架PE管,管径150mm。

现场部分距离较近的提升泵站经现场复核若在高程上允许,通过新建可将两个合并为一个,现场污水近泵前可在合适位置布置沉沙池或井;提升泵运行所需电力协调电力公司延用老污水提升泵电力。

1.4.横穿管和污水干管迁改原则临洱海侧生态廊道下埋设有截污干管,巷道下来的污水流入截污干管内,再由截污干管流到污水提升泵内。

对于此种现状,现场考虑在生态廊道西侧合适位置新建污水提升泵,经现场复核若在高程上允许基本考虑每两个大的巷道口之间新建一个污水提升泵,村庄段内新布设的改迁管部分东西向布置,到合适位置布设一个大功率提升泵将污水打回西侧排出;对于此类新布置的提升泵考虑配备多个水泵;接入管管材与老管道采用同种规格型号的管材,排出管道统一采用钢丝网骨架 PE 管,管径 200mm;提升泵站采用预制成品泵站(提升泵2KW,化粪池2方塑料化粪池),现场污水进泵前可在合适位置布置沉沙池或井;提升泵运行所需电力就近协调村民用电。

每两个提升泵安排一名专职维护人员负责春节期间值班留守保证春节期间提升泵正常运转。

1.5.新建泵站及排污管道开挖根据选定位置开挖新建泵站基础及排污管道基础,新建泵站进水口须比接入的排污管道高程低 40cm,泵站基础标高根据泵站进水口进行换算,泵站基础开挖采取 1:1.5 放坡开挖,基础开挖宽度为成品泵站底边每边加 30cm 宽度,开挖过程中采用人机配合形式,临近洱海,地下水位较高,开挖后要不间断排水,排水采用 7.5kW 的抽水泵进行排水,抽出来的水排入沉淀池内,开挖过程中若出现塌方情况比较严重,先第一时间回填,局部塌方采用静压工字钢加挡泥板支护;接入的排污管道开挖采用 1:1.5 放坡开挖,开挖深度根据现场老管道埋深确定,并考虑 1%的流水坡度,开挖过程中采用人机配合的方式,开挖到距离老管道 70cm 位置必须采用人工开挖,人工将需要接入老管道的位置开挖出1.5mX1.5m 的工作空间,若接入位置在村内水泥路下,先采用风镐将水泥破除,后人工开挖出工作空间。

开挖出来的土方、建筑垃圾采用自卸汽车运弃至大风坝土场。

1.6.新建排污管道基础处理排污管基础换填 30 公分厚毛石,毛石上铺 10 公分碎石,再铺 10cm 厚中粗砂;回填过程中采取每 30cm 一层分层回填,每层都采用打夯机分层夯实。

1.7.管道埋设与泵站埋设管槽及泵站基础开挖完成后进行管道与泵站埋设,采用吊车及其他起重设备配合人工将泵站及管道放入预定位置,将管道与泵站进行联通,管道与成品泵管道与管道间采用热熔焊接,管道与成品泵焊接完成后外包一层 5cm 厚防水砂浆。

1.8.管道及泵站回填成品泵站四周及管槽两侧采用中粗砂回填,回填至状地面下 30 公分位置,剩余部分采用原土回填,成品泵站四周回填及管道两侧回填压实度不小于 80%,部分管道若开挖宽度受限无法采用换填及回填中粗砂的根据现场情况采用 C20素混凝土包封保护,包封保护尺寸为 D+10cm(D 为管道外径)方形断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