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朝花夕拾》有感800字

读《朝花夕拾》有感800字

读《朝花夕拾》有感800字读《朝花夕拾》有感800字(精选篇1)我读的名著是《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我不觉得这像是一本名著,反倒像一个朋友与你闲聊家常。

这本书主要是记述了鲁迅从幼年时期到青年时期的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的描绘了清末明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真挚的情怀,无奈的忧伤,这一切都是能感受到的。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藤野先生,鲁迅初到东京时,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在上野公园的樱花树下让人鄙夷的身影,听到的是留学生们傍晚学跳舞的喧闹。

这让鲁迅极为厌恶,于是他去了仙台,在那里认识了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虽衣着模糊,但对科学严谨求实,对学生的作业一丝不苟,在鲁迅的作业上用红笔圈出来。

而且他平等公正,毫无民族偏见,有着高尚的人格。

印象最深的情节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细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这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三味书屋后面还有一个园,虽然小,但是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最好的工作是抓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的。

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的无限乐趣。

而《阿长与山海经》说的是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比如她睡相不好,“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谋害了我的“隐鼠”,给我买来了《山海经》等。

刻画了一位可敬可爱的封建女性的形象,她有着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她不仅质朴,而且善良,关爱别人。

作者由原来的讨厌她,变成敬她爱她。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的天真烂漫,令人回味,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着激情。

鲁迅先生在*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份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的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不过,这正是儿童特有的。

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每天都是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中,纷纷扰扰的生活中,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吧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读《朝花夕拾》有感800字(精选篇2)课本里经常出现鲁迅先生的*,它们都出自《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所以这个寒假我读了这本书。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就是作者追怀青年时代的往事的收录。

既描写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的怀念,又真实地书写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所经历的种种生活。

也写了许多关于儿童时代的趣事。

鲁迅先生小时候的生活,仿佛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些不同。

鲁迅在自家的百草园中与昆虫做伴,上学后在书塾的后院里嬉戏,这让我们也能从中体会到当时生活的快乐《朝花夕拾》中,给我影响很深的是《阿长与〈山海经〉》这篇*。

阿长是鲁迅家给他请的保姆,这个乡下人的要求很多,生活很不检点:总之在私底下对别人指指点点;给鲁迅讲长毛的故事来吓唬他;还害死了鲁迅的隐鼠;睡觉摆人字形,差不多要要霸占整张床铺……但就是这样的阿长却给鲁迅买了他最想要的《山海经》,满足了他的愿望。

这本书她甚至不认得是什么名字,却趁回家的时候买了。

这使鲁迅对她的不满全都消除了。

因为长妈妈这颗未被旧道德泯灭的爱心,使作者忆起她,追念她,委实不易。

鲁迅写了这篇*,表达出自己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

一个孩子因为一本书就满足了,他的这份童心与天真在现在可能很少见了。

现在的孩子们不知什么时候变得很成熟,成人的世界吞噬了他们。

父母的职位,家庭的富裕程度成了他们炫耀的资本。

看到别人有好东西而自己没有,就会向父母伸手要,好与别人攀比。

每周的零花钱一个比一个多,花起钱来绝不迟疑……这些孩子们却没有想过父母赚钱是多么的不容易,每周的零花钱是父母在岗位上辛苦工作的来的。

我们要做的是关心父母,而不是向他们索要东西。

当我们换位思考时,会发现自己做了多么不该做的事啊。

所以我们还是保留一份童真,不与别人攀比,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我们童年的回忆将会是美好快乐的。

读《朝花夕拾》有感800字(精选篇3)“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

”这是鲁迅在他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小引中的一句话。

我将这句莫名其妙的话记在摘抄本上,带着疑问继续往下看……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鲁迅的童年与青年时期。

那个年代,时局的混乱和社会的动荡,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可是我却可以切身体会到那一份回忆的情怀——经过了时间的筛选,留下来的是最深刻的记忆,最有意义的瞬间。

早晨沾着露水的花,待到傍晚望去,依然挂在枝头怒放的,便是最坚韧的那一朵。

我想起了小学生活。

那时候班里的同学都很“秀逗”,玩一些五花八门的游戏,开各种让人啼笑皆非的玩笑。

每天放学回到家里,我都会和父母“报告”这一天在学校里遇见的“奇葩”事,时而捧腹大笑,甚至“喷饭”。

妈妈建议我,可以尝试着把这些事情写下来,留作回忆。

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想法,但脑子里虽然有了*的脉络,到真正下笔的时候,却无论如何也写不出那份纯粹的快乐和蕴含的感情来。

我对自己非常失望,认为自己不擅长写作,连发生在身边的事情都不能写生动。

我还很着急:时间会让人忘记好多东西,等我长大了,写作水平提高了,这些好玩的事情会不会忘记了?“写写我的小学生活”这个愿望一直埋藏在心底。

六年级下学期临近毕业的那段时间,不知是因为学习压力还是青春期的困扰,我发现很多同学失去了童年时的那份活泼、调皮,而我也因为即将毕业离别对老师和同学有些不舍,于是心底那个愿望又慢慢浮出水面。

再一次面对童年时的纯真,心中竟升起几分敬意来。

那些曾经认为自己的水平不足以写得栩栩如生、有一些细节已经模糊等等的担心,在真正开始动笔之后,都无影无踪了。

而那些年一幕幕欢乐的瞬间不停地奔涌出来,在我的笔下定格成永恒。

现在,回过头来看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里写的那句话:“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

”我懂了:时间,确实蹂躏了一部分记忆,但是最精华的那部分,却在岁月之中慢慢沉淀到心底深处,永远都不会忘记。

读《朝花夕拾》有感800字(精选篇4)晨花初绽,沐着五彩缤纷的日光随风婀娜多姿地摇曳,待到夕阳西下人去楼空时分去拾取零落的花瓣。

失了份妍丽与美艳,却增了份披着霞光的风韵。

这是怎样的心情呢?鲁迅先生说:“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

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消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

”翻开书的扉页,让我随着这其中细致的描写和温馨的回忆,真挚的感情和理性的批判去浅尝缀在字里行间的记忆,怀想,留恋!字里行间的亲善温暖,如晨钟暮鼓时的守望,宁静而致远,安详而永恒......手捧《朝花夕拾》,感受着鲁迅先生对过往的温馨回忆,对那些人、那些事的深情怀念:儿时留下深刻印象的长妈妈,异国他乡给予真诚关怀的藤野先生,人生坎坷、结局令人扼腕的范爱农,曾经无限神往的“百草园”……不禁被鲁迅先生扑面而来的清新隽永气息所感染,这便是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吧。

鲁迅,巴金曾说:“他的人格比他的作品更伟大。

近二三十年来他正义的呼声响彻了中国的暗夜,在荆棘遍地的荒野中,他高举着思想的火炬,领导无数年轻人向着远远的一丝亮光前进。

”诚然,我曾惊叹过鲁迅是“民族魂”,是以笔代戈的战士,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民公仆。

他的思想光辉也闪现在他的文字当中,有着对旧社会的种种抨击。

伪善的衍太太,医德败坏的庸医,都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孤独终老的长妈妈,绝望投湖的范爱农,也是黑暗腐朽的旧社会造成了他们的不幸。

钟响,茶凉,卷掩;合手,远眺,心忆。

不禁忆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我们曾拾贝壳,采冰花,编柳帽,吹柳笛,捕蜻蜓,吸花蜜……时光的扉页,刻满了我们曾经童年的美好,旧时光亦是青葱年华的吻痕。

尽管世界很大很大,时光的齿轮在不断耦合,但在我心灵一角仍倔强地蜷伏着童年不老的回忆。

那时的浅浅笑意,那时的裙裾飘飘,那时的欢声絮语,那时的嗲声嗲气,不都是一朵朵艳丽的“朝花”吗?可随着时间的曝晒和岁月的雨淋,如今已是落红满地,岁月的长矛啊,你就不能停止无情的杀伐吗?夕阳西下,倦鸟还巢。

一气呵成地读完这本书仍意犹未尽,如饮尽香茗后的清香久久在舌尖徜徉。

阳光透过枝枝丫丫的树梢款款地将投影打在我的脸上,读后的思绪仍挥之不散。

这是鲁迅的独特罢,在年老之后所写的回忆*仍能窥探我的内心,不能不为之一动!鲁迅的儿时生活早已被时光珍藏,而我们的童年时光亦渐行渐远。

或留恋,或不舍,或向往,这都是我的有感而发罢!待到夕阳西下,采撷一朵晨花,那是一段带露的旧时光;手捧《朝花夕拾》,坐在凉亭的木椅上,任由春风梳理秀发,沏一壶香茗,与鲁迅先生一起去回味一个人,回想一件事,回忆一座城……岂不是人生一大幸事?读《朝花夕拾》有感800字(精选篇5)最近我看了一本散文书——《朝花夕拾》,这是鲁迅写的一本从童年到青年心历路程的一本回忆性散文,共十篇。

书中有回忆,有批判,有嘲笑,它使其中的韵味更加丰厚,而且显示了鲁迅关怀现实的一面,更展现了最真实的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生于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

“鲁迅”是他第一次发表白话小说时的笔名。

这一笔名根据鲁迅自己陈述的理由有三点:其一,他的母亲姓鲁;其二,周与鲁是同姓之国;其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童年时期的鲁迅阅读了大量的古书与古诗。

在“三味书屋”里,师从寿镜吾先生。

在此期间,他接触了大量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为鲁迅后来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

鲁迅的少年时期,家道中落,鲁迅通过切实的感受感到了社会的残忍和冷酷。

1902年,他东渡日本,在东京进了预备学校。

鲁迅一生著述丰富,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阿长与山海经》等*就写于鲁迅在厦门大学的时期。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在封建社会下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她真诚善良,给鲁迅买他心心念念的《山海经》,是鲁迅笔下一个温暖善良的角色。

在《五猖会》中,鲁迅塑造的父亲的形象似乎不近人情,强迫孩子背书,摧残孩子的天性,揭示了封建家长制对孩子的压制。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时的一位老师,他正直热忱,不歧视同学,热心关注鲁迅的学业,一直激励着鲁迅勇往直前。

《朝花夕拾》以平和,舒缓的笔调为我们娓娓道来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亲朋师友的怀念,批判了当时黑暗迂腐的社会环境,给予了对现实的深切思考。

从这些*中透视着清末民初时期的生活画面,了解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读《朝花夕拾》有感800字(精选篇6)《朝花夕拾》顾名思义,是指鲁迅先生在晚年时回忆自己童年是发生的事。

这其中令我印象最深,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描写无常的片段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