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利率市场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利率市场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利率市场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加强利率市场的竞争机制,推动银行利率水平的形成和调整,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主导,摆脱了政策和行政干预,将利率水平和货币政策的效果挂钩,最终实现了货币市场化的目标。

而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

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开放,当时我国的银行利率完全由人民银行和国务院财政部门统一控制,过去的企业单位的借贷利率均为一至三年的定期储蓄利率,而人民银行对银行也统一规定了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利率被完全的集中掌握在了国家手中。

第二阶段,是90年代初期到2003年之前的阶段。

当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国家也逐渐意识到应该把经济的管制权划归到市场中去。

1991年中央全面授权各省市区一级财政部门审批低息贷款,1995年5月国家银行贷款利率部分放开,1996年1月开始实行按年度公开的存贷款基准利率,这一系列改革使得存款基准利率和贷款基准利率逐渐下调。

第三阶段,是2003年以后的阶段。

为了拉动经济,国家采取货币政策的方式,不断地减少存款基准利率和贷款利率,而所有银行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也逐渐降低,在这个过程中,利率逐渐开始市道化。

2004年7月人民银行开始向市场发布各种利率,并实行银行间的自由市场交易,至此,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运行机制。

第四阶段,是近年来的阶段。

近年来,中国的金融市场进入了新阶段,利率市场化越来越成熟。

2011年央行提出的“货币政策利率框架原则”也让利率市场化得到更好的运转。

此外,中国现在正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并对银行业从严审查,加强了了监管的力度,从而实现利率市场化更为高效地运作。

总的来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集中管制向市场
运行的历程,最终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达到了更好的成效,促进了经济的稳健增长和政策和市场之间的平衡,对加快市场化进程,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