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八单元的第一课。
作为开篇课程,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首先,本课是二战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从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其次,它又是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起点。
美苏争霸和在各自羽翼下的内部力量的消长,加之其他国际力量的发展。
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最终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由两极走向多级。
【知识与能力】(1)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地图、图片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1)以资料呈现“冷战”的形成背景、表现及发展情况,关注学生运用史料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2)以启发式教学,问题探究入手,关注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关注身边历史,关注当今社会问题,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导入新课】材料导入法——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苏联人民举国欢庆,而当时担任美国驻苏参赞的凯南却对身边的记者说:“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
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为什么凯南在全世界人民在憧憬和平的时候会这样预言,凯南所谓的“战争才刚刚开始”中的“战争”指的是又是什么样战争?【新课讲授】一、从盟友到对手----美国的“冷战”政策形成的背景1.雅尔塔体系确立: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基础:美苏均势实质: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②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4.主观: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二、美苏“冷战”---- 两极格局的形成1.冷战开始:(1)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P118导言)(2)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政治表现):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它的出台,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3)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2.美国的冷战政策(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课堂互动预设】师:马歇尔计划仅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吗?生:不是。
师:它的真实目的何在?生:阅读教材,思考:一是稳定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二是通过经济手段控制西欧,还企图用马歇尔计划拉拢东欧国家。
师:它的实质是什么?生: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稳定资本主义秩序,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领域的一次大规模运用,是“冷战”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还企图用马歇尔计划拉拢东欧国家。
根本目的:稳定资本主义阵脚,遏制共产主义马歇尔计划决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它是以“复兴欧洲”为名,借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的阵脚,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
因此,它实质上是对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的运用,是美国“冷战”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问题探究】: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大规模运用,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
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3)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49年,美国等12国的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性质: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
影响: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归纳】同学们,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的基本特征: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美国实施“冷战”政策,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遏制。
那么,此时社会主义国家状况如何?苏联有什么反应呢?3.苏联的“应对”措施(1)措施:政治上,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华约组织(2)影响【课堂互动预设】师:苏联对美国采取的针锋相对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生:使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长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
正如美国在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力量的过程中欲进一步控制西欧一样,苏联在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时所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军事同盟和组织中也渗透了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东欧各国的政治、经济控制。
因此两大阵营内部的关系和可能产生的矛盾对未来必将造成消极影响。
【归纳】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二战后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以及国家利益方面的尖锐对立,特别是由于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造成两极格局下的对峙。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美苏激烈对抗,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形成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1)德国分裂背景:①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
②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③美苏双方未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
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问题探究】:阅读相关教材文字和图片内容,回答问题:(1)柏林墙是怎样修筑成的?(2)它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拆除的?(3)从柏林墙的修筑和拆除可以看出德国分裂的原因是什么?(4)“冷战”给德国和世界带来了怎样的重大影响?学生谈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1)二战后柏林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1948年被分为东西两部分,这为柏林的分裂埋下伏笔;随着“冷战”的加剧,1961年东德为了防止公民外流,修筑了柏林墙。
(2)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冷战”结束,两个德国重归统一,柏林墙失去了继续存在的意义,因此被拆除。
(3)德国分裂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德国成为两强冷战的前哨阵地,危机不断。
(4)“冷战”给德国和世界带来了重大影响:阻碍了东西方乃至世界的经济交流;加剧了不同意识形态和制度之间的对立;增加了东西方人民的隔阂;使国际局势动荡不安。
(2)朝鲜分裂:背景: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
分裂: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发展: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为了抗美授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3)侵越战争: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重返越南。
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
时间:1961年—1973年结果: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4)古巴导弹危机:原因: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苏联准备在美国的南大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
结果:美国武装封锁古巴,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课堂延伸】古巴导弹危机说明,美苏的争夺由欧洲、亚洲扩展到美洲。
古巴导弹危机虽然使美苏几近核战争的边缘,但后来仍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化解。
这说明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双方对待战争态度谨慎,谁也不敢轻易动武。
苏联最后从古巴运走导弹,说明当时战略优势仍在美国一方。
从以上四件事情的发生和解决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美苏“冷战”给世界和平带来巨大威胁;受到大国控制的世界局势瞬息万变;美苏“冷战”重点在欧洲,在亚洲主要是“热战”。
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3.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4.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合作探究】如何评价“冷战”(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雅尔塔体系消除了德日两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美苏两国又长期势均力敌,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
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时有一定的约束。
②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多极化格局的出现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并进一步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消极作用: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③战后两大集团日益演变成美苏联各超级大国的工具,为谋求霸权,两强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④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本课小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之间逐渐从反法西斯的盟友变成了冷战中的对手。
60年代,两国又开始了争霸世界的斗争。
美苏争霸对人类安全与世界和平造成了巨大威胁。
美苏争霸是全球性的,双方的重点争夺地区在欧洲,在柏林多次酿成危机,美苏两国在欧洲都不敢轻举妄动,但都加紧对亚洲和非洲的争夺和控制,这就造成了这些地区局势的动荡与紧张在亚洲美国先后侵略朝鲜和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