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理论:(1)知识的积累和能力都重要,但如果非要选个更加重要的,那当然是知识。
(2)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对学生而言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越深刻掌握的越牢固相应的技能越熟练,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
如果离开掌握知识的活动去谈发展能力,则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有什么发展空间。
可见知识比能力更重要。
(3)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知识的掌握是形成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
知识是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要奢谈培养能力是不可能的。
扎实的知识功底是提高能力,丰富情感,形成积极态度的基础。
(4)从类型上说,知识包括事实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事实性知识主要用来描述“是什么”或说明“为什么”程序性知识则主要用来回答怎么办或如何做后者即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方法。
(5)知识是人的精神粮食,只有不断的积累知识我们的思想才不会陈腐,我们的人格才会得到更好的完善.(6)社会的进步,首先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先导,而并非是以能力来领导的,也就是说: 知识的积累促进文明的发展! 文明的发展带动社会的进步! 社会的进步塑造更高的人格! 所以我们可以说:知识创造文明,文明推动社会,社会塑造人格. 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一切都是空谈!(7)知识是人类在改造社会过程中经验的总和。
请对方辩友不要客意的缩小知识的范围。
(8)从广泛意义上讲,任何人要想有所作为、有所建树,都离不开“学”离不开知识的积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知识的总量在不断增加。
在知识激增、竞争加剧、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生活,惟一的途径就是不断的积累知识。
因此,“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知识的人。
”这是因为,任何发明创造都是搞人家没有搞过的东西,走人家没有走过的路。
谁能告诉你走哪条路呢?只有自己去摸索,去学习,去不断更新知识。
(9)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会更好地促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但能力又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
知识是能力转化的基础与前提,没有知识的吸收与积累,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能促进能力的发展;能力对知识的获得又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能力越强,获得知识越快、越多。
知识转化为能力,要通过技能、技巧这个中介,而技能、技巧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二.提问问题环节:1、我们都知道在当今世界我国的基础教育处于领先地位,这也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
可见知识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那么我想请问,如果社会不是更加注重知识,那么国家为什么要花如此大的力气去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不让一个适龄儿童辍学。
2、为什么提出了建设知识性社会学习型社会而不是建设能力型社会的方针?3、请问对方辩友你们的能力从何而来?4、我们都知道,在大学里参加课余活动可以很好的锻炼我们的能力,可是为什么学校老师总是跟我们强调,要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强调学生课余活动放在第一位,这难道不够清楚的表明,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有了知识,才有更好的能力。
》》对方有可能提的问题1、有人认为知识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答:看起来似乎很先进,一定程度上却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忽略了知识的重要性。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或内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主观反映。
从类型上说,知识包括事实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事实性知识主要用来描述“是什么”或说明“为什么”程序性知识则主要用来回答怎么办或如何做后者即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方法。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知识就没有人类的一切。
知识也是形成人的能力的阶梯或载体,没有知识,人的能力就没有必要的基础,所以无论什么时候,知识都比能力更重要。
2、对方要求解释高分低能现象答: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不一定同步,但知识仍是能力发展的根本。
正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它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但不可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另外高分低能的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意义,我们看到更多的人由于知识牢固结构完整而对社会作出了更大的贡献。
3、对方提问你说知识更重要,那么一个人头脑中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全部知识,就能保证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吗?答:我承认只具备知识不能保证这个问题得到解决,但不能说明知识不重要。
因为如果你不具备知识,问题就一定得不到解决。
不管知识还是能力都是主观条件,我们知道一件事的成功不仅受主观因素,还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抛开客观只谈主管是没有意义的。
难道一个人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能力,这个问题就一定能得到解决吗?4、对方提问原始时期是什么积累了知识?答:从根本上来说,知识来源于物质。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物质决定意识,而知识其实上是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形成、总结出的规律性的东西。
知识其实就是对具体规律的总结。
而规律是客观的,也就是说,规律是物质的,是关于物质的学说,是因为物质具有一定的性质才总结出来的规律,所以说,知识来源于物质。
而我们都知道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目的就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由于知识和物质的这一直接联系,所以知识更重要,地位更特殊,我们应更重视知识。
5、若对方搬出爱因斯坦的名言能力是把在学校学过的东西全忘记后所剩的东西如何解释。
答:这句话就字面理解是能力的产生是有过知识。
换句话说仍是有知识才有能力。
(绕到前面知识的重要性上,与能力比较。
)另外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真理,爱因斯坦的话也不能当做教条去信奉。
我们不可能将在学校学过的东西全部忘记,那样的话我们将无法在社会生存。
离开知识我们将寸步难行。
6、若对方硬说这个社会只看文凭是不好的现象。
答:请注意,我方从来没有说文凭是知识的全部代言人,我们只是说文凭是知识积累的体现之一,谁说那些有能力没文凭的人就没有坚持不断的学习知识啦,他们的实践能力也是靠不断的学习知识而来的。
三.论据:(自由辩论)(1)理论论据:培根:知识就是力量诺思科特:博学的人是知识的蓄水池,而不是源泉。
不吸取知识之光,心灵就会被黑暗笼罩。
切斯特菲尔德:当我们步入晚年,知识将是我们舒适而必要的隐退的去处;如果我们年轻时不去栽种知识之树,到老就没有乘凉的地方了。
邓小平: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卡斯特:管理者不承担创造知识的任务,他的任务是有效地运用知识。
彼得杜拉克:知识将取代资金、机器、原料与劳动力等成为经济最重要的生产因素。
俗话说不学无术,没有知识哪里来的能力?李嘉诚名言:“知识改变命运论衡:人有知识,则有力矣。
对方一定会拿学历来说事,所以必须阐明知识不等于学历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而在这个论点上还可以进行强有力的反驳,学历是证明你取得了某个资格,这个资格代表了你有能力获得这个资格了,而你能力的体现恰恰是你通过知识获得的。
知识是能力发挥的基础!在这个世界上,可能确实有很多人没有读过很多书,知识积累的很不够的人,但他们凭借自己的闯劲和干劲积攒了令人羡慕的财富和获得了令人瞩目的社会地位,但他们只是让自己得到了满足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或者他们惠及了为数不多的与之相关的人。
但我们知道,引导我们这个世界发展的永远是那些对知识有足够积累,对科学有足够领悟力的人。
让那些所谓的有"能力"的人才有足够发挥自我的空间!即便是那些我们认为有能力的人,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他能发挥的空间太有限了,而且对于世界不会产生影响。
所以说,能力只能成就自己,知识才能引导世界!(2)实例论据:专家的研究表明,一个领域内善于解决问题的专家必须有5~20万个知识组块,一个专家再有能力,如果没有具备这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就不能解决这个领域的问题。
因此知识比能力更重要。
砸锅卖铁也要供子女上大学引导我们这个世界发展的永远是那些对知识有足够积累,对科学有足够领悟力的人。
比如:瓦特让世界进入工业时代;爱迪生让世界进入电器时代;莱特兄弟让世界的距离变得很短等等。
能够影响世界发展的人永远是那些拥有大智慧、深厚的专业知识的人。
即便是在其它领域,如经济领域的智脑级人物,政坛中对世界有伟大贡献的领袖,哲学或者说人文界的康德、佛洛依德,再如苏格拉底、达芬奇等等等等,谁又不是引导世界发展,启发人类智慧的顶尖人物呢?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和创造力,这个世界会有我们看到的这么精彩纷呈,丰富多样吗?《李小龙传奇》,你光练习身体的敏捷和强壮是不够的,你需要理解自然的道理,最起码也要看看解剖图,知道人体力学,你才能再有提高。
有知识作为根基的能力,以后才有提高的可能。
三国时代,诸葛亮羽扇纶巾,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力量就来自于知识;一代伟人毛泽东博览群书,海纳百川,领导全国人民改变了中国的命运,用知识谱写出了光辉的篇章;是知识,让高尔基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是知识,让爱迪生从贫民窟走入了曼哈顿;是知识,让轮椅上的霍金成为了全世界的骄傲!原微软公司中国区总裁吴士宏,一个自考外语专业的毕业生,用自己在自学考试中所获得的知识,将这艘美国电脑业的航空母舰平稳驶入了中国这个巨大港湾,从一个平凡的女人转变为一个笑傲商海的女强人。
知识改变了她的命运,对知识的追求让她有了本质的飞跃。
当我们感叹与羡慕她的成就与光荣时,请不要忘记知识的力量,它对个人命运的巨大推动作用震撼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名字的品牌价值达1008.9亿元人民币。
对此,袁隆平泰然面对:“人的身上,最值钱的东西,是脑袋里的知识!” 毛泽东、苏轼、孔子、孙中山、孟子、曼德拉、林肯、荣毅仁、霍英东等他们都是通过青年以及一生的知识积累才达到高的人格境界,你能说知识不是能力的基础吗??我们可以从几方面突出知识比能力重要其一,初中我们就学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说传得“道”是能力吗?就从流通方面来说,能力的传导就是不流通,不现实的,而知识的流通就很方便,而能力的传导,完全是不符合实际的,打个很简单的比方,蟑螂的头断了,还可以生活一星期,这是蟑螂的能力,而蟑螂的能力可以传导给我们人吗?显然不能,但是蟑螂断头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很多知识,而传导的本体是知识,而不是能力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惯性思维来说,一般都是说总结知识,请问对方辩友有没有听说过,我总接能力没有?当然,还有就是总结经验,请问对方辩友,经验是一个系统的知识储备呢?还是一种或是几种能力的体现呢?(这里是一个圈套)如果经验是一个系统的知识储备,那么我们今天就不需要继续在辩论下去了如果对方辩友觉得是一种能力的体现,那好,能力的体现,那也就是说,知识才是一个本体,而能力,只是一个外在,如果本体不见了,那外在还会在么?很明显,对方辩友还是站在我方的观点上的其次,所谓万变不离其中,无论你是先有知识再去吸收探索吸收那些能力,还是先有能力,再总结成自己的知识,无论你是选择的哪种手段,作为传导,和最终的总结始终都还是知识,我们从小学读到了大学,都是在吸收知识,而在吸收知识的途径中我们才可能获得能力,而对方辩友若是要强词夺理的说成是,我们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在吸收能力,在吸收能力的途径中我们才可能获得知识....这句话我的高中老师给我的知识就是一句病句,不知道对方辩友会不会认为这是一个病句人的能力大小固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