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的习俗15篇端午节的习俗1彝族:“都阳节”端午节是彝族的都阳节,彝族民间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日。
传说古时有一年天气炎热,彝族寨子里病疫流行。
人们惊恐万分。
江边的汉族兄弟听说后就把端午节采的菖蒲、艾叶和雄黄送上山,用药给老人洗疮,用雄黄酒给阿依擦身,不几天,人们的病全好了。
后来,彝族人备了厚礼下山感谢汉族兄弟。
汉族人告诉他们说,端午节的草药能治百病,还能邂邪。
从此,彝族也过起了端午节。
因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彝语把“端”念成了“都”,所以将端阳节叫做“都阳节”。
节日这天,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菖蒲和艾叶,孩子们要用雄黄酒擦脸、青年男女还要包好粽子,带上酒和培培肉,到风光秀丽的山间草坪,进行摔跤、跑马、斗牛、斗羊、跳舞等娱乐活动。
傣族:粽包节粽包节是傣族民间节日,流行于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部分地区,每年夏历五月初五日举行。
节日里,未婚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在村边树下围成一圈唱情歌。
然后,小伙子把粽包掷给自己所看中的姑娘,若姑娘也有意,就拾起粽包,双双到附近僻静处谈情说爱,至日落西天时才离去。
苗族:花山节花山节是昭通市苗族传统节日,但因方言(支系)不同,节日活动的时间也不同。
白苗的花山节在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
花苗的花山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
节日到来之前,花山主办人就要在举行花山盛会的地方高高地竖起一根木杆,称为花杆。
花山场上,举行武术、斗牛、赛马、射弩和打毽子等比赛活动。
或是青年男女对唱山歌,寻爱寄情,互订终身。
端午吃五黄的习俗介绍汉族民间风时风俗。
流行于杭州等地。
农历五月,杭州人称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
端午那天,杭州人必须吃雄黄酒(以雄黄和烧酒调和,削菖蒲根加入,饮少许)、黄鱼、黄瓜、咸甲鸭蛋黄以及用黄豆饭裹的粽子,称为“吃五黄”。
在江南人的传统中,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和雄黄酒(雄黄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黄酒代替雄黄酒)。
在端午节的中午,最适宜吃五黄餐,就是把五种黄色食物混在一起吃。
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常州端午节习俗常州端午节的习俗还真不少,这一年一度的佳节,常州人家里可热闹了,不仅家家户户要包粽子、挂菖蒲,孩子们还要穿上五毒衣,寺庙的僧人也会向周边的人家赠送钟馗像。
“酒入雄黄粽子裹,白云古渡赛龙舟”,老常州们的端午节,最有特色的风俗应该当属划龙舟了。
常州古称“六龙城”五月初五白云溪上划龙舟…习俗一:吃端午粽端午吃粽子,有多种意义,大多数人倾向于这是为纪念我国大诗人屈原的。
端午前一两天,古城常州家家户户以箬叶包糯米粽,有火腿、赤豆、蚕豆瓣、纯米粽等各色。
节日晨起,先以粽供祀祖先,然后蘸糖而食。
多数人家还在煮粽子时将咸鸭蛋、鸡蛋一锅共煮,吃时蛋品味更香鲜,有的人家将粽子赠送亲友。
习俗二:龙舟竞渡龙船长丈余,以木制龙头龙尾,涂上油漆彩绘,数十人穿一色衣裤,手持划桨,拨水向前,或数舟并列,比赛到达终点先后。
130多年前的丁丑戊寅(1877—1878年)年间,常州白云渡(今迎春步行街)地段是龙舟竞渡,欢度端午最热闹之地。
东门有大小青龙,南门有金龙、白龙,北门有白龙等等,六龙齐飞,标志着六龙古城尽欢腾。
习俗三:昌艾去邪旧时俗称五月为毒月、恶月、忌月,于是普遍以菖蒲、艾枝挂于门楣。
菖蒲有浓香味,可入药,名为“水剑”,与药用价值很高的艾枝扎成一把插挂门框边上,好似一把利剑,以资辟邪。
午时取“煮粽水”与菖蒲、艾叶煎都成汤,用其根茎蘸着遍洒居室,口念“大虫踏煞,小虫药煞,手里有药,握把撒撒”,在农耕社会,这是清毒杀虫之举,作为民间的防疫活动,现在此举已使人感到可笑了。
习俗四:穿五毒衣逢年过节,儿童少年最快活。
端午这天,早晨起来,就有一个用彩线结成的网络,放个鸭蛋,挂上颈上,四处炫耀,极为高兴。
中午穿上印有蛇、蝎、蜈蚣、壁虎、蟾蜍的姜黄色衣裤,额上蘸雄黄酒写的“王”字,以取健如狮虎之兆。
午后则随着奶奶或母亲到田头上采集百草,包括艾草、菖蒲、枸杞、野草莓等等放在煮粽子水锅里煎,给孩子“洗艾浴”,以防“疰夏”,祛除疮疖,安全度夏。
习俗五:挂钟馗像老常州的民间,端午节还有悬挂钟馗像的习俗。
常州老前辈于端午节挂钟馗像,象征驱除鬼祟、保平安。
现在连画钟馗的人也很少了。
端午节的习俗2端午节在老家叫做五月端午,日子也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但老家的人似乎不知道这个节日为何而来,我在上初中以前,是不会把端午节和屈原联系在一起的。
许是因为老家地处平原,没有吃米的习惯,因此粽子并不是端午节的必备吃食,即便是备受宠爱的饺子,也不是主角儿。
小时候,农村条件都不太好的时候,端午节的特殊只是体现在早饭上,即糖包子和咸鸭蛋。
糖包子,用发好的白面包成三角形,里面放上白砂糖或者红砂糖,蒸熟即可。
即便是这样,糖包子在平时也是很少吃到的。
糖包子是甜食,又是三角形,很明显这是粽子的替代品了,至于为什么吃咸鸭蛋,就不得而知了。
我推测,或许是因为家乡的人以面食为主,不爱吃甜食,而腌的很咸的鸭蛋刚好可以中和糖包子的甜。
甜食对于小孩子的诱惑是很大的,尤其是小时候甜食并不多,因此最喜欢吃糖包子的是小孩,砂糖包在面里,等出锅的时候,糖早已融化成糖水了,而嘴馋的孩子往往拿起刚出锅的糖包子就吃,结果可想而知,被糖水烫的直叫。
咸鸭蛋平时吃的也少,因为鸭蛋贵,一般家里养有鸭子的人家才会经常吃到咸鸭蛋,若是会过日子的妇人,还会把积攒下来的咸鸭蛋卖掉。
没有咸鸭蛋的人家也是有的,那就只能煮鸡蛋来代替了。
小时候,早饭吃好就是过端午了,因为午饭又和平时一样了,能吃的起饺子的人家很少。
现在不一样了,早上的糖包子和咸鸭蛋越来越少人吃了,中午吃饺子到慢慢变成了主要的过节吃食,一到做午饭的时间,家家厨房里都传出“笃笃笃”剁饺子馅儿的声音。
端午节的习俗3端午节简介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赛龙舟: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
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
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
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
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
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
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
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
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
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
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