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理解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学习他的自信心、大局意识和过人胆识。
【教学重点】文言知识的积累、游说艺术及人物评价。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与学生一道探讨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点(教师板书主要内容)板书内容:背景知识,文学知识,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文言实词、虚词,特殊文言句式),课文朗诵及文意理解,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及对烛之武的评价。
二、听录音范读(两遍),然后自读一遍1、第一遍:注意字音和断句。
2、勾画文中的通假字。
3、学生自读课文一遍,整体感知文意。
三、指导识记文学知识《左传》(见课下注解):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指导学生关注介绍中的关键信息,可适当展开,如“编年体”与“国别体”“纪传体”之比较) 评价:“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四、通假字的掌握1、请学生逐一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共(供),说(悦),知(智),厌(餍)。
2、将其总列在教材上方或笔记本上。
五、讲读课文一、二段,强调对关键词语、句式的理解和掌握1、讲读第一段:强调“以”“于”“军”等词语及状语后置句。
明确:此段文字主要揭示背景。
(归纳:大敌当前)2、讲读第二段:⑴学生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⑵结合文句,强调“于”“使”“之”“是”等词及省略句式。
明确:此段文字主要写烛之武奉命出使秦军。
(归纳:临危受命)第二课时一、齐读课文一、二段,小结主要内容,以加深理解和记忆二、讲读课文三、四两段1、讲读第三段:⑴指导理解文段中的难句。
⑵强调“既”“越”“鄙”“焉”“为”“李”“济”“之”“封”“阙”“以”等词语及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等句式。
明确:此段文字写烛之武游说成功。
(归纳:智退秦师)2、讲读第四段:强调“微”“夫”“因”“敝”“与”“武”“其”等文言词的意义及用法。
明确:此段写结果。
(提示背诵此段内容)三、齐读全文,加强整体感知四、探讨烛之武的说辩艺术,并评价其人物1、说辩艺术:⑴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真心实意地为对方着想。
⑵理由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2、人物评价:自信;有大局意识;有过人胆识。
五、作业布置课后二、三题,做在书上。
第三课时一、文学知识《左传》。
二、字:强调识记通假字及所在的文言语境三、词:实词(含词类活用)、虚词文言实词:1、晋军函陵2、是寡人之过也3、越国以鄙远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5、朝济而夕设版焉6、何厌之有7、既东封郑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文言虚词:1、以:⑴以其无礼于晋(因为。
又:“扶苏以数谏故”)⑵敢以烦执事(用,拿。
又“以乱易整,不武”)⑶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或结果。
又如“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
)⑷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为”连用,把……作为)⑸“何以战”(凭,凭借。
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⑹皆以美于徐公。
(认为)2、于:⑴以其无礼于晋(对。
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等)⑵且贰于楚也(词缀。
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译)⑶皆以美于徐公(形容后,引进比较对象,相当于“比”)⑷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⑸赵氏求救于齐(介入对象。
“向”)⑹青取于之蓝,而青于蓝。
(从)3、之:⑴公从之(代词。
佚之狐的建议)⑵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无实义)⑶邻之厚,君之薄也。
(结构助词“的”。
又:“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⑷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⑸送孟浩然之广陵(动词,到……去。
又:“辍耕之垄上。
”)⑹久之,目似瞑,意睱甚。
(音节助词,无实义)4、焉:⑴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⑵焉用亡郑以陪邻?(如何)⑶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哪里。
又如:且焉置土石)⑷又何间焉?(句末疑问语气。
又“万钟于我何加焉?”)5、而:⑴夜缒而出。
(表修饰。
又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⑵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表承接关系。
又:今急而求子)⑶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并列。
又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因人之力而敝之(表转折。
又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⑸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递进关系。
并且)四、特殊文言句式1、状语后置句:⑴以其无礼于晋⑵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2、省略句:⑴辞曰⑵许之⑶夜缒而出3、判断句:⑴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⑵邻之厚,君之薄也4、宾语前置句:⑴夫晋,何厌之有?⑵子何恃而往?五、记诵精美文句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六、教材二、三大题难点处理七、听读材料(可另安排时间)1、广播剧剪辑:《秦晋之好》(10分钟)2、广播剧剪辑:《烛之武退秦师》(11分钟)《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2总课时数第节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并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1、借助语境来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学习__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参考语文教学参考书鼎尖教案授课方法学讲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无专用教室无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一、朗读课文学生诵读指定的片段,看看谁的诵读最能准确表达感情。
诵读时注意句子的整散和长短,内容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对秦伯说的一段话。
二、讨论:分析人物形象1、烛之武人物性格事件郑-----------危在旦夕---------------秦晋围郑临危受命(义)↓烛之武夜缒而出(勇)秦军乃还智说秦伯(智)↓转危为安----------------------晋亦去之明确: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两方交战,成败难料。
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他的义无反顾的精神展示了其“勇士”性格;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
在揭露了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后,又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最终与郑国结盟。
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
可见,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更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2、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1、课前5分钟演讲2、分析人物形象。
小组讨论个别展示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3、郑伯(1)善于纳谏----“公从之”(2)勇于自责------“是寡人之过也”(3)长于言辩-------“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够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具有雄才大略。
三、把握文意拓展阅读问题6、解释成语大意,并用以下成语来概括《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内容。
【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即在眼前。
解说:秦晋联军大兵压境,弱小的郑国孤立无援而危于累卵,正像佚之狐所言“国危矣”。
【从谏如流】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自然,形容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
解说:郑伯在国家亡危急存亡的时候,没有开门投降,没有匆忙地发布迎战命令,而是听取佚之狐的建议,与名不见经传的烛之武坦诚相见,以自己的诚意打动烛之武,让他去说服秦伯。
【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解说:在国家需要自己时,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欣然受命,表现出了顾全大局的精神和面对强敌的大智大勇。
【洞若观火】就像黑夜里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
解说:秦晋两国虽世代互为婚姻,但是两国之间却貌合神离,尤其是秦伯的狐疑两端,这些都让烛之武看得一清二楚。
【以退为进】表面上退却,其实准备进攻的一种战略或战术。
解说:在了解秦伯具有狂妄自大、利令智昏、动摇不定等心理的前提下,烛之武先向秦伯示弱,满足其虚荣心,解除了他的戒备心理,为自己的成功说服扫除了障碍。
【化险为夷】将危险转化为平安。
解说:烛之武知己知彼,因势利导,以利害关系说动了秦伯。
秦伯的单方面退兵,使秦晋联盟分崩离析,郑国的倒悬之危终于在烛之武一番细针密线的论说中迎刃而解。
四、【小结】在郑国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郑伯从谏如流,委派烛之武去见秦伯。
临危受命的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洞若观火,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终于说退秦师,化险为夷。
五、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
3、分析成语,学会用成语概括文中的内容。
4、将这些成语串成一段话,概括__内容。
课外作业教学小结《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3【设计说明】1、指导思想:⑴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并且应当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
所以,在新课程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
⑵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堂。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设疑、答疑,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现对文本的解读与知识的落实。
2、主要特点:本篇教学设计,力求准、稳、实,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将老师的教转化为导,通过情境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积极探究,使老师与学生之间,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之间形成积极互动的局面,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产生活跃的心理状态和兴奋的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
作为文言文教学,加强诵读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把握人物的重要方法,因此,本篇设计注重诵读教学,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
【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3、整体把握__结构,理清思路,根据文意背诵课文。
4、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1、朗读法。
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题导读法。
教学过程中,以设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把握__内容,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
力求以问带讲,以答带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