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5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5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5篇)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暑假里,我读了李镇西《爱心与教育》一书以后,感触很深。

对教师工作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

其实,他这本书本身就是用爱心来写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中,李镇西向我们表达了一个基本的信念就是,爱,不等于教育,但,教育,永远不可能离开爱!是的,你没有丰富的知识,扎实的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但你有一往情深的“爱心”,你就会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坐别人不愿坐的“冷板凳”,苦读苦练,日积月累,终成大器。

魏书生只有初中文凭的情况,但他却登上当代中国教育界巅峰,是对教育事业的“爱”使他们实现了人生价值。

李镇西用他的爱心创造了他的教育辉煌,成为中国教师的杰出的代表。

你的学生中也许没有天才,没有一看就聪明过人的孩子,没有英俊少年,有的是表现平平、看不出多大“出息”的一群少年儿童,甚至是一班“调皮大王”、顽劣不化的“主儿”,是一考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差生……但你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执着期待,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律已精神,有“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理性认识,一句话,有非凡的爱心,你同样可以把差生要到自身班级,在转化和促成方面写下了一篇篇瑰丽的教育诗章;孙维刚在名不见经传的北京二十二中为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输送了很多新生,同样是充盈胸间、激情荡怀的“爱”让他体尝与领略到教育的美丽和幸福;你的学校也许没有气势磅礴的教学大楼,没有让莘莘学子足不出户就可以神游天下的互联网,甚至没有像样的课桌课椅,但你有“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有“黄土高坡也能长出参天大树”的充分信心,有“鸡窝里也能飞出金凤凰”的梦想,你就会迎难而上,变不利为有利,造就一个个敢于放眼天下、胸怀全球的际化的现代中国人。

我曾经对本地区的教育进行过考察,结果发现,一方面为他们的经济贫困、文化落后而揪心,另一方面,也为那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教育人的可贵精神而骄傲,是的,爱心让他们也拥有了一份独特的风景。

教育的爱心是空气,是阳光,是土壤,是水源,是食粮……你可以把它比喻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切,而且绝不过份。

因此,有教育家曾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

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2当被迫去书店看李镇西老师的这本《爱心与教育》之时,我已经大概断定了,这本书肯定是在讲写无聊的什么教师奉献啊,什么牺牲自身造就孩子的情节。

爱心一词,在我们眼中,不过是一种对学生的奉献而已。

人们总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嘛。

当无奈之时,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作为教师,谁不想帮助那些不管是学习上或者是生活上有困难的孩子呢,谁不想过要在课堂上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呢,谁不想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性呢,让孩子们喜欢自身呢。

但我们好像都是浅尝辄止了吧。

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这使我深深震撼了。

这些话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为李老师的教育追求。

因此他不但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

因此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

“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身的勃勃生机。

”让自身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便是一个平凡却又不平凡的老师而已。

坚持着自身的坚持,他的简简单单,坚持过后的现在,被我们看起来却是那的伟大,而我们却只能用这么苍白无力的词语“伟大”来形容他,够吗。

不言而喻。

一本书下来,我的内心波澜起伏着,却又有一种欲言又止,难以言状的感受。

说什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伟大的职业,这些官方的话语,在这些活生生的付诸行动的李老师面前都无法直面。

我们被打动的就是他的心思在孩子身上,是百分之百的投入,他将这看做是自身的事,把学生看做是自身的孩子似的。

他关注的不只是孩子的学习,也有孩子的生活,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给孩子的爱,是渗透在生活的各各角落里的。

就像阳光,洒在了万物的身上,滋润着每一个活生生的细胞,它们跳跃、欢腾。

看到这样的故事,我没有再去将自身与李老师对比什么,而折服之后,更多的是反思。

思考我是不是应该将全部的自身都投入到我的工作中,牺牲自身的生活,家庭等等。

是啊,瞬时间,我又在反问自身,难道必须是两个争锋相对的极端吗?为什么不可以有一个权衡,在某一情境中,有一个取舍呢?可以,顾全大局、以智教学,在此刻可以描绘出我的内心所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3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

我想,自身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身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

因此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身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身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爱心与教育》我以为,应该带着自身的心去读,带着自身的梦去读,带着自身的实践去读,带着自身的思考去读。

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身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

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身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

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

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年然也没错,但我们能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

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因此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身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一点,李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

因此,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

而李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李老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爱心与教育读后感4最近又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读了书中的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这部分内容。

自身被李镇西老师那颗热爱学生的心所感染,特别是对后进学生那种不离不弃,持之以恒,充满信心的工作精神所感动。

后进生是不幸的。

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

后进生的转化,一直是令人头疼的事。

李老师讲“后进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是,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而李老师在工作中也是这么做的。

一个教师,能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对待万同这样一个学生和生活顽童学生,难!万同,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可怜的孩子,物质和情感上的缺失,让万同便成了一个人间人怕的坏孩子,可万同又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李老师,这个像父亲一样的班主任,在别人已经放弃他的时候,却给他信心和鼓励。

不但如此,李老师还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让同伴的爱唤醒了他沉睡的心灵。

正因为有这样一位好老师,有这样一群集体,才让万同的人生轨道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长大后的万同是一位光荣的有志气的解放军。

我想,如果没有李老师的坚持和执着,万同的人生可想而知。

一路阅读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我在问自身: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身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当我面对班级里让人头疼的后进生,我也曾试着去爱这些孩子,可是往往都是徒劳无功。

在感叹之余只能责怪孩子为什么这么难管,不懂事。

现在想来,以前所谓的对他们的“爱”,放到李老师那里,他微不足道了。

也我该试着向李老师学习,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们,让自身的心灵走进他们。

只有赢得了他们的认可,教育才有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从手记二中我还学到了不少转化后进生的办法:如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集体评价、安排当班干部等方法是老生常谈,但李教授也赋予了不同的内容,使得自身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有一些自身感到很新颖的措施,如写“每日九问”、学生作文表扬、游玩等等,这些对自身的工作都有一定的启发。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5几年前就拜读过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就感受到了李老师对学生很有爱心,对后进生有耐心,有很好的教育方法,现在再次品读,又有新的收获。

李老师工作二十多年了,对教育事业的心始终如一,他对教育事业的真诚的热爱使我很汗颜,他对教育有一种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两种情感融成了他对教育的事业心,而我只是把教育当成了一种职业,并没有多大的教育热情,从书中我也感受到了自身的最大不足。

不管哪一行业,不投入热情,是都不会取得成功的。

我们应把教育当成自身的事业,全身心投入,而不单单把它当成一种职业,这是我的收获之一。

李老师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

”今后,我会真诚地热爱我的事业,热爱我的学生,把教育当成事业全身心投入工作,我不管能否有所成功,但我会努力的!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李老师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技巧或者教育艺术而言,我有很多致命的弱点,因而在我的教育历程中,有不少至今想起来还令我脸红的失误,但,只有一点我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我有一颗童心!这颗童心使我深深地爱着我的每一个学生;这颗童心不止一次使我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这颗童心,使我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也让我的学生常常不知不觉地拨动我的琴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