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策略分析10篇第一篇: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渗透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初中政治课是很重要的一门课程,教师要通过政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思想观念,让学生有一个高尚的情操。
因此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对于情感教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以便于开展情感教学教师认真备课是教学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
很多教师有一个错误的认知,认为课本上的内容只需要了解就够了,这样是很不负责任的一种体现,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课本中的深刻情感,才能带领学生进入到课本中的情感当中。
初中政治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很多学生会觉得政治是一门特别无聊的课程,其实不是,政治书中不但有国家的政策,更多的是一些人生哲理,一些现在学生还体会不到的重要理论,教师要把这些内容展现出来,让学生能看透政治课的本质,从而认真的对待初中政治课程,才能提高政治学科的成绩。
如果教师对教材的内容都是一问三不知,在上课时肯定会让学生也有一个不清不楚的印象,更加觉得政治课是非常乏味的,如果课堂上出现一些问题,老师不能尽快地解决,是非常不利于这一节课的讲解的。
相反的,如果老师能理顺这一节课的节奏,很快的回答学生的疑问,课堂气氛就能活跃起来。
老师呈现出一种积极主动的样子,学生就会饱满热情地进行学习,从而方便教师开展情感教学。
如在讲解《对自己的一生负责》时,教师一定要认真备课,挖掘课本中的深刻哲理,带领学生学习这一节内容。
课本从责任的时间和长度开始讲解,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且会一直有所改变,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一样的角色,每一个角色又会承担不一样的责任,但是,责任时时刻刻存在的。
一个人无论是什么年龄,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是哪种职位,都会有相应的责任,不只是对自己,对他人和社会都有一份责任。
责任会一直贯穿人的一生,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会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结合现实事例,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初中政治课本中有很多良好的道德品质,也有很多深刻的人生哲理,学生因为经验不足,不能深刻的体会其中传达的精神理念,情感教育就受到了阻碍,所以教师要改善平时的教学方式,多结合相关的事例,辅助学生体验课本中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
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根据本次课程的理论知识,整理相关的现实事例,以便在课上讲给学生听,从而让学生能更直观地体会到课本中的哲理。
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让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感场景,让学生能在实际的感受当中,认真揣摩课本所传达的道德品质和人生哲理,教师采用合适的事例,可以让这些书面内容更加形象。
例如,在讲解八年级下册第16课《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教师就要准备好相关的事例,来帮助学生学习这一块内容。
首先,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指消费者所享有的,由法律、法规确认、受法律、法规保护的权利,其次,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由此可见,消费者的权益是受到我国的法律保护的,一旦权益受到了侵犯,消费者一定要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008年,三鹿奶粉被爆出含有大量的三聚氰胺,这种物质会导致人体系统出现紊乱。
当时甘肃省有14名婴儿同时患上了肾结石,引起了外界的关注,经过后续的跟踪和调查,又发现了更多这种症状的婴儿,还造成一人死亡,这个事件可以说是消费者权益受到最大侵犯的事例。
事后,婴儿家长和相关人员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了相关人员的权益,三鹿集团也因此破产。
三、学生搜集相关事例,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只是说给学生灌输了相关的情感理念,学生不能把这些理念转换成自己的东西,并不能明白这些道德品质的具体表现,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才能提升自身的情操。
教师要把课本上的知识详细地讲解给学生,让学生先形成一个系统地认识,对相关的思想和品质有一个具体的掌握,教师再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下搜集课本知识点的事例,学生明白了政治课本中所传达的道德品质,才能运用这些知识,整理出合适的事例。
在上课时,学生把这些事例讲解给其他学生,以此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激励班内其他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
如在九年级的《笑对生活》一课中,课本传达给学生一个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师要让学生去找相关的事例,从而锻炼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并且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有的学生举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例子,书的作者也就是书的主角,经历了盲和聋的双重打击,经过导师的教育,奋发图强,从而积极向上的对待生活,并且最终有了一般人达不到的成就。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总结和发现,才能明白积极乐观,笑对生活的真正含义。
总而言之,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要把政治课程和情感教学结合起来,教师要深度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第二篇: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对于每个学科而言,都会存在一定的优势和不足。
当然优势要继续保持,不足便要改进和优化。
对于目前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老师要正确看待并想出对应的解决策略。
另外,初中政治科目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的年龄已经不再是小孩子,所以必须要重视对于学生的辨别是非和对错的能力。
以下是根据我个人的政治教学经验,发现的一些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教学建议,希望对以后的初中政治教学能有所参考。
一、目前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1.政治课本中的插图未被充分利用我们可以发现初中政治教材中有很多的插图,而这些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无法表达的意境,相比于文字,它显得更加生动和有趣,但是这些插图在教学中却基本没有被利用到。
老师在教学中往往更加重视对学生文字的讲述,而对于课题中的插图总是一晃而过,没有发掘插图中的丰富内涵。
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感觉无趣,而且也失去了提升学生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的最佳机会。
因此,插图中很多内容都需要政治老师引领学生去观察、思考、分析和领悟,这样才可以发挥补充文字信息的作用,更加生动的表达政治思想的意义。
2.政治课内和课外没有良好的结合起来政治课内的讲述基本是理论知识,还有对插图、个案、和练习题的简单分析。
而课外的数学资源是指老师自己搜集到的教学个案、时事的话题和课外的活动等。
可以发现许多老师的政治课只局限于课内,讲完课本知识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和政治事例的分析,以至于学生无法灵活的运用理论在实践中运用。
课本知识虽然是重要,课本知识也比较丰富,但是这些对于培育初中生的政治敏感性和社会的责任感便会显得太仓促了。
因此,这些都表明老师在教学中必须经常反思,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在教学中要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使学生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继续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初中政治教学存在不足的对应措施1.重视政治知识的辅助材料老师在政治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正文的讲述,还必须要重视辅助材料的重要性。
在初中政治教学之中,正文起到的作用便是陈述观点和知识排列的作用,政治老师都会着重讲此部分。
在教学之中,要将插图和案例分析等辅助的材料,运用道正文的讲解之中,让学生可以清晰明确的了解政治知识,使课本中的辅助资料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比如在学习《扬起自信的风帆——我能行》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资料“罗丹为政府画的巴尔扎克”一事件,政府嫌罗丹画的这尊塑像丑陋,但由于罗丹的坚持,随着人们品味的提高,这尊塑像赢得了人们和政府的认可,便是由于罗丹的坚持和自信留住了美好的艺术品;还有周恩来总理迎接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插图;中国航天科技钱学森老先生的插图;还有那些憧憬美好生活的青年教师们。
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辅助材料进行思考和感悟,透彻理解我能行的内涵,可以引导学生超越自负,告别自卑的现象,引导学生逐渐走上成功。
只有将教材的理论内容和实践的图片相结合,才可以让学生真正的学习到政治知识,进而引导自身的精神世界,发展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重视时事案例老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关注身边的时事案例,因为这些案例可以实际反应所学的知识。
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要以身边的案例为基点,依据教材中的观点举出生活中的时事案例,使学生透过身边的事情加深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力,使政治课堂丰富起来,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
比如在学习《维护社会与公平》是,老师在进行正文的理论讲解与正文的案例分析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想一下最近有发生哪些不公平的案例,启发学生进行思维。
比如发生在湖北钟祥的“家长围攻高考监考人员”事件,网上面还有一些图片,这些让学生了解清楚事件的前因后果,需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立场和阐述自己的看法,可以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来论述此事件,这样通过生活案例和时事案例的分析,不仅使课堂氛围活跃,还使学生感受到了政治课堂的有趣性,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观点的升华,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
三、总结初中政治教学中确实存在不足,但只要老师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便可以使教学不足逐渐减少,使学生乐于学习政治知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1]王喆.探析初中政治教学改革中的困惑及解决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2]万勇.初中政治开放性课堂打造策略分析[J].考试与评价,2016(04).第三篇:初中政治教学研究从课程形成的角度来看,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这里有三个关键词,认识、体验和实践,其都是指向生活的:课程内容的形成来源于课程专家对社会人生活的思考,而教学则需要更多的面向学生的生活,才有可能让生活成为学生理解本课程观点的坚实基础。
从这个角度讲,拓宽学生的生活基础,就成为思想品德课堂上的重要举措。
对于初中生而言,这里的拓宽有三层含义,具体阐述如下:一、思想品德是生活涓流汇聚成海的隐喻可以不讳言的是,很长时间以来学生甚至是教师,对思想品德课程的认识是不到位的,总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读读背背。
这一认识主要来自于考试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师生对思想品德的理解忽视了课程本身的意义。
如《〈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中所指出的那样,“思想品德课程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与他们(初中学生)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如果思想品德的教学真能做到这一点,那无疑就是成功的教学。
而在笔者看来,学生的生活经验显然来自于生活本身,因此思想品德也就具有了汇聚生活细流以成课程意义成大海的隐喻。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围绕“学会与人合作”的主题,回忆自己的生活中需要合作的情形,设想如果没有合作生活又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