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特征及防治现状

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特征及防治现状

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特征及防治现状血吸虫病是由复殖裂体寄吸虫引起的以虫卵肉芽肿和肝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免疫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列为仅次于疟疾的一种重要热带病。

该病曾在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流行,共约2亿血吸虫病患者,6亿人健康受威胁。

仅我国还尚有448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共有33810个流行村,估计患者67万人[1]。

近年来,虽然血吸虫病的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再感染难以控制,防治效果难以巩固,防治经费不足以及生态环境改变,加剧了血吸虫病传播[2]。

这些现状的存在提示国家和学者们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严峻和不容懈怠。

本文根据各文献报道,总结血吸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并且结合血吸虫病的流行特征将目前的防治工作归纳如下。

1. 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特征在人类寄生虫病中,就社会经济与公共卫生重要性而言,血吸虫病是仅次于疟疾的第二重要的热带病。

血吸虫病流行于76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估计6亿人口受威胁,感染人口11947亿。

就全球而言感染者集中于10-19岁年龄段。

80%以上感染者和大部分严重病例分布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虽然一些国家的有效防治使感染人数有显著减少,如中国、巴西、埃及、菲律宾及中东某些国家(如突尼斯沙特),但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国家,极端贫困,极差的卫生条件,缺乏卫生保健与人们对疾病的无知,加上人口显著增加与人口流动导致疾病扩散,目前总的趋势感染人数还在增加。

如不采取特别预防措施,水资源发展将加剧血吸虫病的流行。

最显著的例子是世界最大的加纳伏而泰湖建成后,沿湖村90%以上的儿童感染了埃及血吸虫,其中大部分人出现血尿。

在北塞内加尔,于80年代后期在塞内加尔河上建成地亚马大坝以后,曼氏血吸虫病暴发流行,迄今未获控制[3]。

1.1 总的流行现状与趋势据2003年底统计,110个县(市、区)共有钉螺分布面积36.3亿m2占全国的96%;血吸虫病患者73.6万,占全国的87%;急性血吸虫病902例,占当年全国的81%。

血吸虫病患者在逐年增加。

2003年全国有血吸虫病患者84万例,比2000年增加15万。

其中急性血吸虫感染例数2002年比2001年增加了59%,2003年又比2001年增加了22%,并发生30余起急性血吸虫病爆发疫情[4]。

1.2流行区的变化我国血吸虫病原来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市、区)的418个县(市、区)。

经过50多年的有效防治,至2001年,已有广东、上海、福建、广西、浙江5个省(市、区)阻断了血吸虫病的传播;在418个流行县(市、区)中,已有247个县(市、区)阻断了血吸虫病的传播;有63个县(市、区)控制了传播;尚有108个县(市、区)及57个县级农场未能控制传播。

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5个省湖区及四川、云南省山区。

闻礼永等对2001~2003年上海、深圳、浙江省(市)发现的输入性血吸虫患者及相关资料的研究发现,2001~2003年分别发现4、15和l8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其中上海市9例,浙江省18例,深圳市10例,均属历史血吸虫病流行地区。

以感染地点分布统计,江西省占51.35%,安徽省占18.92%,湖南省占13.51%,湖北省占10.81%,四川省占5.41%[5]。

1.3 病人数变化陈贤义根据各省的上报资料,总结了2001年全国共有血吸虫病病人820 776人。

其中慢性病人794 539人,较2000年增加123 139人;当年共有晚期病人25 664人,发生急性感染573人[6]。

2003年底报告资料显示,与建国初期相比,全国流行省、县、乡镇分别减少了42%、40%和53%,血吸虫病估计病例数较建国初期减少了92.74%,钉螺面积减少了73.56%。

但全国推算慢性血吸虫病例数徘徊在80万左右,急性感染报告数以年平均25%上升[7]。

郑江等人报道每年估计至少有20000人死于血吸虫病。

死亡原因为:埃及血吸虫病引起的膀胱癌与肾功能衰竭,与肠道血吸虫病引起的肝纤维化与门脉高压及其后果,如上消化道出血。

但在控制有效的国家死亡率显著降低。

例如,巴西近一二十年来,死亡率下降十分显著。

我国建国初期推算有1100万血吸虫病人。

全国有9000万人口受血吸虫病威胁。

病人分布如下:湖北省271815万、湖南省211061万、江西省111185万、四川省81097万、安徽省51879万、云南省412486万、江苏省31655万、浙江省01138万。

广东、上海、福建、广西、浙江5个省(市)没有当地感染的病例。

2001年度全国粪检1567415人,粪检阳性79907人,平均粪检阳性率为5110%;粪检耕牛575184头,阳性31547头,平均粪检阳性率为5148%[2]。

血吸虫病患者在逐年增加。

2003年全国有血吸虫病患者84万例,比2000年增加15万。

其中急性血吸虫感染例数2002年比2001年增加了59%,2003年又比2001年增加了22%,并发生30余起急性血吸虫病爆发疫情[4]。

1.4 年龄分布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2007年三峡库区人群日本血吸虫病血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调查的3 003人中,男女性别比为1:1.35,年龄中位数均为43岁,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来自湖北省应城市的一项报道显示,1980~2000年该市共发生急感突发疫情7起,发生病例104例,其中75例为确诊病例,29例为临床诊断病例。

104例急感中,有83例在汉北河感染(79.81%),有21例在当地沟渠、塘堰感染(20.19%)104例急感中,年龄最小4岁,最大47岁,15岁以下88例,16~49岁16例[8]。

汪奇志等曾报道称人群血吸虫病检查结果年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抗体阳性率在两年均呈随年龄增大而升高的趋势,峰值年龄段均在45~54岁。

年间比较,除5~14岁抗体阳性率不变外,各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均不同程度地下降,35岁后各年龄组下降幅度大于35岁前各年龄组[9]。

闻礼永等[5]对2001~2003年上海、深圳、浙江省(市)发现的输入性血吸虫患者及相关资料的研究发现,患者年龄7~68岁,平均年龄为25.44岁。

男性占75.68%,女性占24.32%,男女之比为3.1:1。

1.5 职业分布及其他闻礼永等对2001~2003年上海、深圳、浙江省(市)发现的输入性血吸虫患者及相关资料的研究发现,按职业分布,学生占45.95%、农民占35.14%、渔民占10.81%、工人占8.1l%,以学生感染为主。

感染方式:戏水占40.54%,农业劳动占35.14%,渔业劳动占18.92%,旅游占2.70%。

西昌市动物血吸虫病的研究显示,血吸虫感染最严重的动物是牛,而猪、马、羊、犬均无感染。

夏、秋两季为感染高峰期,尤其以5月份感染率较高。

试验区共查面积36018m2,其中有螺面积占24760m2;钉螺阳性率平均为1.20%,其中封闭大山区的磨盘乡阳性螺率最高(1.29%),半封闭二半山区大兴乡次之(1.12%),平坝区川兴镇最低(0.65%);阳性螺主要分布在道路边沟、灌溉田及周边沟和房前屋后[10]。

2.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及措施多年来,国内外防治血吸虫病的主要策略是:采取人畜同步化疗、易感地带灭螺、环境改造以及健康教育等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全国血吸虫发病率从解放前的0.81/10万下降至2007年的0.06/10万。

但近几年,疫区范围有扩大趋势,疫情回升较为明显。

在防治过程中发现可能由于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洪水、气候变化的关系,钉螺感染率下降不明显或有反复,不易消灭控制;牛羊猪等保虫宿主多人畜同步化疗难度大;流行区人畜化疗后再感染率高;吡喹酮化疗对已造成的组织损伤没有作用,对再次感染并没有保护作用,长期使用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且有产生抗药性的潜在威胁[11]。

在感染难以完全遏制的情况下,减少宿主体内寄生虫数、降低产卵量、控制肉芽肿的发展,减轻肝纤维化的程度,尽量减轻免疫病理损伤,则是目前防治血吸虫病的有效和不可或缺的途径[12]。

卫生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急性血吸虫病预防工作的通知也提到健全急性血吸虫病的登记、报告制度,认真做好疫情监测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共同抓好急性血吸虫病的预防工作[13]。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始于上世纪50年代,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解放初期至上世纪80年代、上世纪80年代至上世纪末、本世纪以来。

解放初期至上世纪80年代,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基本方针是以预防为主,因地制宜,采取以灭螺为主的综合措施。

但是,消灭钉螺不仅耗资巨大,需要长期、反复进行防治,而且药物灭螺还会造成环境污染。

这在钉螺分布广泛、孳生环境复杂、水位难以控制的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安徽、四川和云南7个疫区省在环境没有彻底改造之前,通过采取上述措施以达到阻断传播血吸虫病的目标十分困难[14]。

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以化疗为主的疾病控制策略。

将防治血吸虫病分为3个阶段循序渐进、逐步实施。

即减少重症人数;降低感染率和感染度;控制和阻断传播。

我国随着全球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调整,血吸虫病的防治措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防治目标也由“阻断传播”改为“控制疾病”通过综合治理、科学防治,引进世行贷款并鼓励社会积极参与[15]。

本世纪以来,全球控制血吸虫病的总策略是减少疾病的危害,而不是消灭。

我国根据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及特点,围绕“压缩重疫区、突破轻疫区、巩固监测地区”的战略部署,遵循“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群防群控、联防联控”为血防工作指导方针在继续实施以化疗为主的疾病控制策略的同时,部分重点区域实施以控制和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疾病控制策略。

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十五”血防规划提出了“压缩重疫区、突破轻疫区、巩固监测地区”的总血防目标,是符合我国血防工作实际的。

我国血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

从广义疾病监测的角度纵观我国血吸虫病监测工作的历史,其监测网络大致分成3类:重复性横断面抽样调查,即全国血吸虫病流行状况调查;区域性监测,即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的巩固监测;固定监测点的纵向监测,即监测点监测[16]。

上海、深圳、浙江省(市)原是血吸虫病流行区,经过几十年积极防治,分别于1985年和199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随后转入监测巩固阶段,迄今未发现内源性急性感染或新感染病人(畜),也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血吸虫病防治(血防)成果巩固[17]。

总之,目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经济转型和防治机构的变更阶段,血防也不能离开国家的政策,只有结合国家有利的政策和经济发展,血防工作才具有生命力,才有可能有持续的发展[18]。

针对流行区干部群众的思想情况要,不断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对血吸虫病危害性的认识,并根据农村经济改革的政策,订出切实可行的血防责任管理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