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布鲁氏菌病疫情及防治策略ppt

全国布鲁氏菌病疫情及防治策略ppt


4.7% 6.9%
学生儿童发病数上升 2004 2009
344 1106
ICDC, China CDC
2009年中国分离菌株
省份
种型
云南
羊3
山西
羊3
辽宁
羊3
羊1
宁夏
羊2
羊3
河北
羊3
海南
猪3
广东
羊3
北京
羊3
浙江
羊3
新疆
牛1
11个省区
新疆、山东
未定
羊种3型62株,占鉴定菌株89%
数量(株)
2
12 33
1950~1981
皮毛及制革工 21.01%
屠宰及肉食加 工 者 12.47%
牧 民 19.34%
农 民 4.65% 兽 医 11.46%
2009
儿童
0.77% 学生
2.82%
干部职员 0.53%
牧民 14.24%
医务人员 0.28%
其它 10.92% 农 民
70.44%
城镇居民患病增加
城镇居民
1999 2009
传染源的引入与扩散-人间布鲁氏菌病病例 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与这些家畜有确切的 感染关系 动物检疫和疫情处置工作不规范-阳性家畜 淘汰不及时,与健康家畜合群饲养和放养 ,促使疫情进一步蔓延 家畜免疫接种的管理难落实
宣传教育、注重个人防护
疫情通报、及时淘汰病畜-控制畜间疫情发 展
现场督导、规范开展工作-隐性感染状况、 及早发现病例
布鲁氏菌病疫情现状 及防治策略
津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疾控科
2010年8月10日
2007~2008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比较
上升 下降
登革热
疟疾
甲肝 戊肝
肝炎(未分型) 出血热
狂犬病 乙脑
合计
鼠疫 霍乱
SARS 艾滋病
乙肝
脊灰 人禽流感
丙肝 麻疹
炭疽 痢疾
伤寒+副伤寒 流脑 百日咳
新生儿破伤风 猩红热
猩红热
肺结核
痢疾
梅毒
梅毒
淋病
麻疹
麻疹
淋病
伤寒副伤寒
疟疾
猩红热
疟疾 伤寒副伤寒
猩红热
布病
出血热
猩红热
伤寒副伤寒
疟疾
出血热
布病
伤寒副伤寒
近年部分地区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排序
大同
锡林浩特
1
乙肝
2
肺结核
布病
乙肝
3
布病
肺结核
4
其它感染性腹泻 其它感染性腹泻
齐齐哈尔 肺结核 乙肝
其它感染性腹泻
布病
布鲁氏菌病职业构成转变
关节痛 常与发热并行,呈大关节游走性是布病的特点。 疼痛呈锥刺样或钝痛痛剧者似风湿,病变主要累及膝、肘 、髋、肩等大关节。慢性期病变疼痛固定某些关节,造成 脊柱强直,以及肌肉痛,尤其下肢肌及殿肌,重者呈痉挛 性痛。
主要症状
1、发热:是布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可见于各期病人 发热常伴有寒战、关节肌肉酸痛、头痛、食欲减退以及大量出汗等症 状。常见有波状热型、不规则热、间歇热型、弛张热型、长期低热型 和长期慢性不规则的低热,慢性期患者更是如此。 发烧持续时间长短不等,有的持续很长,平均为2-3周。 布病患者在高烧时神志清醒,痛苦也较少,但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恶 化,这种高热与病况相矛盾的现象为布病所特有。
牛3
羊2
羊3
牛1
牛3
牛7
R

猪1
待定
病原学结果的思考
主要传染源是病羊和病牛 人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种菌,趋向于羊种3型,羊种菌一般 是强毒菌株 家畜中感染有羊种、牛种布氏菌 牛种菌在牛中有一定带菌率,可以造成人感染,但是一般 不引起发病 牛种菌容易引起社会关注 疫苗预防布氏菌在家畜仍然有作用 目前的疫苗菌株的副作用需要重新科学评价 既往猪种菌所在地仍有活动 布氏菌病的自然疫源性
天津市布鲁氏菌病发病动态
1957-1964年,人间发病69例,高发阶段。 1965-1998年,疫情一直处于稳定状态,33年间,仅有8 个年份有病例报告,并且病例在1-2例之间。
原因与从布病高发区(省市)购进的羊、牛等动物或肉 类有关。
1991年天津市达到了我国规定的人畜布病控制标准,并 通过国家达标验收 1999-2010年7月115例(局部出现了暴发和聚集性发病 ) 在出现布氏病流行的乡镇中,养羊、牛农民感染率达13%.
2、多汗:也是布病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尤其急性期患者为甚,出 汗相当严重,多与发热相伴,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常可湿透衣裤, 使患者感到紧张、烦躁,甚至影响睡眠。大量出汗可导致虚脱。
地区
北京 天津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发病数
17 21 3218 4768 16551
发病率 (1/10万)
0.1
0.2 4.6 13.98 68.57
位次
14 12 5 2 1
16
14
2009年发病数
12
2010年1
4
2
0 静海 北辰 南开 武清 红桥 西青 宁河
疫情上升原因
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表现
布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症状各异,轻重不一 发热 呈波浪热型,热程约2~3周,反复数次。其它尚 有弛张热、稽留热型等。多伴寒战畏寒。高热患者意识清 晰,而热退后反感症状恶化,抑郁寡欢,软弱无力。
多汗为本病的突出症状之一,每于夜间或凌晨退热时大汗 淋漓。也有患者发热不高或处于发热间歇期仍多汗。汗味 酸臭。盛汗后多数感软弱无力,甚至可因大汗虚脱。
1 2 4 1 1 5 1 2 1
69
8+4
标本类型 人血标本 人血标本 人血标本 人血标本 人血标本 人血标本 人血标本 人血标本 人血标本 人血标本 人血标本 动物血标本
动物、人血标本
近年分离布鲁氏菌种型变迁
2009年分离布氏菌种型分布
羊1
羊2
2005-2009年分离布鲁氏菌种型分布
羊3
牛1
羊1
35
30
发病数
25
发病率
天津市历年布病发病状况
20 0.30
15
10
5
0
发病数
222111111111111111000999999999999999000999988877766665852963074185296307
发病率(1/10万)
0.60
0.50
0.40
0.20
0.10
0.00
天津市及周边地区09年发病情况
布病病例报告的特点
布病自身的发病特点
– 非特异表现 – 隐性发病 – 需要实验室检测 RBT/SAT
漏诊 误诊 漏报
ICDC, China CDC
疫情上升主要原因
畜牧业的迅猛发展,畜间防疫相对滞后
– 传染源未得到有效控制
落后的养殖方式
– 庭院散养-放牧混养-集约化圈养
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存在危险因素 布病危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人间布病防治能力不足 对免疫措施科学评价不足 缺乏布病防控国家战略与规划
肺结核 白喉
淋病 钩体病
血吸虫病
梅毒
布病
-80
-60
-40
-20
0
20
40
60
2000~2008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发病顺位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1
病毒性肝炎
2 3 4 5 6 梅毒 7 伤寒副伤寒 8 9 10
淋病
麻疹
伤寒副伤寒 梅毒
出血热 疟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