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之语言专题导学案古代诗歌的语句具有表达凝练、内蕴丰富的特点,往往一句诗就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技巧。
因而,鉴赏诗歌的语言,常常是赏析诗人炼句之妙。
所考语句往往是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和在结构上起特殊作用的句子。
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
一、画面描述类(一)诗歌的氛围(意境)雄浑壮丽、开阔苍凉、雄健高昂、高远辽阔、幽清明净、和谐静谧、清新明丽、朴素自然、清新飘逸、生机勃勃、华美艳丽、繁华热闹、悲壮苍凉、萧瑟凄清、孤寂清冷、沉郁孤愁、肃杀荒寒(二)答题步骤:五步法1.找景物:找诗句中的名词,要找完整。
2.加修饰:结合诗句中的形容词,做准确的描述。
3.连句子:调整语序,运用修辞。
4.展联想:分析景物之间的关系,联想要合理。
5.明氛围:全局考虑,整体把握。
(三)答题格式:抓特征+描画面(四)实战演练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①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②沦亡后,三吴③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问题: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二、主旨情感类(一)诗词主题分类1.边塞征战①对祖国美丽壮阔的边塞风光的热爱与赞美;②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③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愁怨。
2.山水田园①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②赞扬乡民淳朴、好客,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③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3.赠友送别①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②别后的孤寂和思念;③对友人的劝勉和安慰;④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抱负。
4.思乡怀人①羁旅愁思,思亲念友;②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5.咏史怀古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6.爱国忧民①山河沦丧、归家无望,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②忧国之痛,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③不畏挫折,为国效力的奉献精神7.即景抒情①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②青春易逝的感伤;③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哀(二)答题格式1.抒发情感:通过……(内容)+抒发(寄寓)了作者……的情感。
2.概括主旨:通过描绘……的景物,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歌颂了……品质,批判了……观点。
(三)实战演练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
②西山寇盗:指吐蕃。
③梁甫吟:《梁甫吟》为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时创作的乐府诗。
问题:结合全诗谈谈首联“花近高楼伤客心”中的“伤客心”原因都有哪些?三、品味炼字类(一)答题步骤1.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作用: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或该字烘托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三)实战演练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问题: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四、表达技巧类(一)常用表达技巧1.表现手法:烘托(衬托)、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结合、联想、白描、抑扬变化、用典、象征、比兴、以小见大等。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3.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反复、夸张、对比、起兴、设问、反问、通感、借代、双关、叠字。
修辞例句赏析示例用典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设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巧用设问起句,自问自答。
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表现出作者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表现手法例句赏析示例虚实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溅泪”“鸟惊心”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丰富了诗中意象,开拓了诗中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以小见大:利用小角度、小场面、小事件,来表现大主题和大道理,给人生动可感的形象。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以“二乔”命运暗示东吴命运,以小见大,从反面落笔,假设周瑜的失败,认为历史上的英雄的成功都需要某种机遇。
借史实表达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二)答题格式:描景象+析手法+明作用、表感情(三)实战演练礼部贡院阅进士试欧阳修紫殿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识鉴精。
注:⑴礼部: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及学校贡举的政令。
贡院:科举时代考试贡士之所。
⑵紫殿:指京都贡院。
暖吹:暖风,指春风。
⑶席:犹言列坐。
⑷衔枚:古代军旅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
此处比喻人人肃静。
⑸乡里:犹言郡县。
献贤:献举人才。
先德行:以德行为先。
⑹列爵:分颁爵位。
此处代指官职。
公卿:指执政大臣。
⑺衰病:衰弱抱病。
耗:无,尽。
⑻赖:幸亏。
群公:指同时主持考试者。
识鉴:能赏识人才、辨别是非。
问题: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课后作业】结客少年场行(唐)孔绍安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
雁在弓前落,云从阵后浮。
吴师惊燧象①,燕将警奔牛②。
转蓬③飞不息,冰河结未流。
若使三边定,当封万户侯。
注:①吴师惊燧象:春秋时,吴、楚大战,吴军打到了郢都。
楚昭王让人在大象尾部系上火把冲向吴军,把吴军吓退了。
②燕将警奔牛:战国时燕攻齐,围即墨,齐将田单用牛千余头,灌脂束苇于牛尾,燃之,牛惊,突奔燕军,燕军大溃。
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比喻飘零、居无定所。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突出结客少年侠客的形象特征;“横行”是纵横之意,“陇头”,古代之边疆。
B.“雁在弓前落”写结客少年本事的高超。
“云从阵后浮”与“雁在弓前落”虚实结合,描绘了一幅较为广阔的场景,既写结客少年射箭本领的高超,又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的赞美之情。
C.“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是用典,以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战例,从正面进一步来表现结客少年的军事才华。
D.“转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是环境描定,写蓬草随风不停地飘转,河流封冻,水流滞止。
E.“若使三边定,当封万户侯”,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的信心和宽慰。
“三边”,古称幽州、并州、凉州为三边,后泛指边疆。
(2)请简要分析“转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的妙处。
答案:一、①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二、①客居他乡。
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的漂泊与伤感;②万方多难。
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③壮志难酬。
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④君主无道。
刘禅宠信宦官导致亡国的结局。
三、①入字是流入之意,摩字是顶着之意,②“入”字表现出了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二字体现了黄河滚滚东流,一直流入大海;西岳华山高耸,直插云霄。
③通过这两个字描写出了沦陷区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了向往之情。
四、①“下笔春蚕食叶声”用春蚕咬桑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
②该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以动衬静凸显出考场环境的庄严寂静。
③描写了考生紧张答题的场景,强化了作者对人才能为国所用的喜悦之情。
课后作业(1)CD(2)“转蓬飞不息”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结客少年像“转蓬”一样四处飘零;“冰河结未流”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结客少年的运气像冰河一样还没化解开,时运不济。
诗人通过这两句诗抒发了对结客少年空有一身本事却未能建功立业的不平和感叹,同时也寄寓了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感伤情怀。
【解析】(1)C.不是“正面表现”,而是“侧面表现”其军事才华。
D.不是环境描写,是以蓬草随风飘转,比喻结客少年四处飘零,以冰河封冻,比喻结客少年生不逢时,无用武之地。
(2)分析诗句的妙处需要从表现手法和诗句所表达的情感的角度入手。
“转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结客少年四处飘零时运不济。
诗人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空有一身本事未能建功立业的不平和感叹,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感伤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