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必修一 期末测试卷(A卷基础篇)(含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 期末测试卷(A卷基础篇)(含答案)

班级姓名学号分数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测试卷(A卷)(测试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2.5分,20小题,共50分)(2020·历下·山东师范大学附中高一月考)凌日和冲日是两种天文现象。

太阳系中的行星在绕日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处在太阳与地球之间。

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可看到一小黑圆点在日面缓慢移动,这就是凌日现象(如左图)。

所谓的冲日,通常是指在地球上观察的行星和太阳的位置相差180度,即该行星和太阳分别在地球的两侧,行星、地球、太阳排成一条直线(如右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从地球上观看,能够发生凌日现象的是()A.水星与金星B.金星与火星C.木星与土星D.火星与木星2.下列关于行星冲日说法正确的是()A.金星冲日,明亮可见,便于观测B.金星冲日,太阳光被地球阻挡,不可见C.木星冲日,亮度较大,适宜观测D.天王星冲日,清晰可见,适于肉眼观测【答案】1.A 2.C【解析】1.由材料可知,当太阳系中的行星在绕日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处在太阳与地球之间,即会发生凌日,从而可知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行星为水星、金星,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行星冲日是指在地球上观察的行星和太阳的位置相差180度,即该行星和太阳分别在地球的两侧,行星、地球、太阳排成一条直线。

金星不可能发生冲日,AB错误。

木星由于距离地球较近,体积较大,亮度大,适宜观测,C正确。

天王星离地球太远,肉眼无法观测,D错误。

故选C。

(2020·历下·山东师范大学附中高一月考)下图为地球上大气CO2浓度变化曲线示意图(设工业革命初期浓度倍数为1)。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地质时期,地球CO2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海陆变迁B.频繁的火山爆发C.生物的呼吸作用D.植物的出现和发展4.古生代时期出现的森林大部分是A.海生藻B.裸子植物C.被子植物D.蕨类植物【答案】3.D 4.D【解析】3.读图可知,地质时期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植物的出现和发展,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从而导致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D正确。

海陆变迁对地球二氧化碳浓度影响不大,A错误。

频繁的火山爆发,以及生物的呼吸作用都会使得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上升,B、C错误。

故选D。

4.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D正确。

故选D。

(2020·广东广州·期中)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下列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A.②代表地面辐射B.①所代表的辐射波长大于③C.①代表的辐射能量大于③D.④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6.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主要是因为A.①减弱B.②减弱C.③增强D.④减弱7.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A.减弱①B.增强②C.改变③的辐射方向D.增强④【答案】5.C 6.B 7.D【解析】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图示①②都是太阳辐射都是短波辐射,②是被大气削弱了的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的长波辐射;④代表是大气的逆辐射与天气状况密切相关,云层厚时大气的逆辐射强。

白天多云时,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地面升温慢,气温比晴天低。

人造烟雾可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它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然后大气增温,增强大气的逆辐射,起到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来防御霜冻。

5.温度越高发射的波长越短,图示②来自太阳,代表太阳辐射;①所代表是太阳的短波辐射,③是地面辐射的长波辐射,①辐射波长小于③;①代表的太阳辐射能量大于③所代表的地面辐射能量;④代表是大气的逆辐射与天气状况密切相关,云层厚时大气的逆辐射强。

选C正确。

6.白天多云时,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即②减弱导致地面升温慢,气温比晴天低;与其它要素相关性不大。

选B正确。

7.人造烟雾可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它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③,然后大气增温,增强大气的逆辐射④,起到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来防御霜冻;夜晚炊烟,不影响太阳辐射①和②;不能改变地面辐射的方向。

选D正确。

(2020·四川内江·高一期末)下图为东亚某地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①②③⑥环节依次表示( )A.蒸发、降水、地下径流、水汽输送B.蒸腾、降水、地表径流、水汽输送C.蒸腾、降水、地下径流、水汽输送D.蒸发、降水、地表径流、水汽输送9.增加④环节水量可采取的措施是( )A.修建机井B.修建水窖C.植树造林D.跨流域调水10.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①加剧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②促进陆地淡水资源的更新③促进地球各圈层之间物质转移和能量交换④塑造地表形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8.D 9.C 10.B【解析】8.读图可知,①环节产生的水汽进入大气,是蒸发环节,②环节大陆上空的水汽直接凝结降落到地表,是降水环节,③环节是地表径流环节,⑥海洋上空的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是水汽输送环节,故D正确,ABC错误。

9.A.读图可知,④是下渗环节,修建机井不能增加下渗环节水量,故A错误;B.读图可知,④是下渗环节,修建水窖不能增加下渗环节水量,故B错误;C.读图可知,④是下渗环节,植树造林可以涵养水源,能增加下渗环节水量,故C正确;D.读图可知,④是下渗环节,跨流域调水不能增加下渗环节水量,故D错误;故选:C。

10.水循环可以促进陆地淡水资源的更新,促进地球各圈层之间物质转移和能量交换,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可以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故②③④正确,①错误。

B对。

(2020·安徽蚌埠·高一期末)读北半球某流域示意图,A、B、C分别位于河流上游山区、河流中游和河口附近。

据此回答下列三题。

11.关于图中各地形成的地貌类型,说法正确的是()A.河冲刷力右岸比左岸弱B.A地多为V型河谷C.C地为冲积平原D.B地为三角洲平原12.C地比A地更容易发展成为城市,理由是C地()①水源充足,植被茂盛,环境好②靠海,可以发展河海联运③地形复杂多样,可以发展多种产业④地势平坦开阔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13.夏季,A处的河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量增多,其原因最有可能是()A.坡度增大,流速加快B.植被破坏,水土流失C.地壳活跃,泉水出露D.气候变暖,降水增多【答案】11.B 12.C 13.D【解析】11.从材料可知为北半球,水流向右偏,河流冲刷力乙岸比甲岸强,故A错误。

A地坡度大,水流速度快,流水侵蚀作用强,以下蚀为主,河谷多为V型河谷,B正确。

C地为河口三角洲,C错误。

B地为冲积平原,D错误。

故选B。

12.C地比A地靠海,可以发展河海联运,地势平坦开阔,更容易发展成为城市;水源充足,植被茂盛,环境好,地形复杂多样,可以发展多种产业这些是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对城市发展影响小,②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读图可知,该河为外流河,降水是其主要补给方式,夏季,A处的河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量增多,其原因最可能是气候变暖,降水增多,D正确,流速对水量增加无影响,树木减少,降水量一般减少,没有信息显示与地壳活动有关,ABC错误。

故选D。

(2019·海南龙华·海口一中高二期中)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为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区域植被覆盖程度。

下图为黄土高原多年平均干旱指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从图中干旱指数看,图示地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A.西部B.东部C.南部D.北部15.图示地区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可能依次为()A.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B.森林草原-森林-草原-荒漠草原C.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森林草原D.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16.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

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

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答案】14.C 15.A 16.C【解析】14.图示南部地区干燥度最小,说明水分条件好,植被覆盖率高,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5.图示地区由东南向西北干燥度越来越大,即水分条件越来越差,因此植被由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变化,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6.“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C正确。

故选C。

(2020·青海西宁·高一期末)北京市气象台2019年11月23日16时45分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信号:预计24日北京地区将出现寒潮天气,最低气温将下降10℃左右,24日白天有4、5级偏北风,阵风7级,夜间最低气温降至-5℃左右,请注意防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寒潮主要发生在()①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②深秋到初春③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④夏秋季节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8.影响我国的寒潮()A.自东向西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B.主要发源蒙古、西伯利亚地区C.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D.对青藏高原地区产生剧烈影响【答案】17.A 18.B【解析】17.寒潮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因此寒潮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此地纬度高,冬半年(深秋到初春)冰雪覆盖,太阳高度低,吸收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此纬度地带大陆宽广,大陆性强,降温快,气温低,容易产生强大的寒冷气流,导致寒潮的产生,①、②符合题意;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的夏秋季节,地表获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不易产生寒潮天气,③、④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

故选A。

18.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源于北极地带、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以及蒙古国等地,大多沿三条路径侵入我国:第一路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中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第二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中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第三路从西伯利亚东部或蒙古东部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

因此影响我国的寒潮大多自西北向东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A错误、B正确、C错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寒潮气流很难越过青藏高原及边缘山地,因此寒潮对青藏高原地区影响较小,D错误。

故选B。

(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是某地山体滑坡后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影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