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深度解析及写作指导

2021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深度解析及写作指导

高考作文写作备考:2021年上海春季高考作文试题深度解析
作文题:
有人说,你怎么做,就会成为怎么样的人,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你怎么做,就会成为怎么样的人”,这句话中“你怎样做”
指个体行为方式的选择,“成为怎样的人”指行为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就”表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强调的是作为条件的行为方式选
择与作为结果的行为方式所产生的影响之间存在的确定性与必然性。

从材料的完整表述看,材料主体呈现出两种关于行为方式与行
为影响关系的不同的认识,一种是认同二者之间的确定性和必然性,另一种是不完全认同(你怎么做,未必会成为怎样的人)。

两种观点的分歧点在哪里?
材料中出现了两种意见分歧,这并不难把握,但真的要找准两
种观点的分歧点所在,也并不容易。

分歧点总是位于共识与分歧之
间的临界位置,找准这一位置非常重要。

要找准分歧点,就需要明
确共识与分歧是什么?进一步看,找准两种观点的分歧点,有助于
看清问题的本质,有助于审题立意的精准化。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
看材料中,两种观点的共识与分歧在究竟是什么?紧扣材料的核心
话题,基于我们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可以得到两个认识。

首先,一个人活在世间,不管你情愿与否,不管你在意与否,你都
会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人”,即使是似乎并不在意成为“某种人”
的庄周,也不可能摆脱这种宿命,“庄周”变得不可理喻,是因为
有惠子的存在;“庄周”成了庄子,是因为有孔子的存在,而庄子
再也无法回到庄周,是因为有我们的存在。

其次,一个人总是想成
为“某种人”的,有些人处心积虑地想成为“上人”,也不免有些
人甘愿当个“下人”,有人迫切想变成他人眼中的“雅人”,也有人
却乐于成为为自己而活的“俗人”,但不管如何,主观上每个人都
希冀成为“某种人”,这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李白不一定想成为“李白”,杜甫不一定想成为“杜甫”,而事实上,李白最终成了“李白”,
而杜甫也成了“杜甫”,虽然他们彼此都为不成为“李白”“杜甫”折腾了近一辈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你怎样做,就会成为怎样的人”,这
句话隐去了一个话题情境,就是每个人,至少在潜意识中都想成为
自己心中的“某种人”,而且每个人往往都不得不成为“某种人”,甚至是“几种人”。

对于这两点,材料中对立双方应该都是认同的。

那么,材料中对立双方的分歧在哪呢?其实,两种不同观点聚焦在
主观能动性以及其背后的行为方式在一个人在成为“某种人”的过
程中的比重大小。

打个比方,如果一方认为“种瓜得瓜”,另一方
则看到“种瓜不得瓜”的可能性,瓜子能变成瓜,生物的遗传性当
然起关键作用,但是从瓜子变成瓜的过程中是不是只有生物的遗传
性其作用呢?这一点恐怕也要引起我们的思考。

材料的写作价值在哪里?
任何一个材料都存在最佳写作价值,材料的最佳写作价值往往
是隐藏在材料言简意赅,而又内蕴深邃的表述之中的,需要写作者
运用思维力去加以开掘。

如何找寻到材料的最佳写作价值呢?我们
都知道,在射击中强调精准射击需要做到“三点一线”,而在材料
作文的写作中也同样如此,只有这样才能正中材料的最佳写作价值。

那么,材料作文写作如何实现“三点一线”呢?材料作文写作中,所谓的“三点”分别是指“自我”“材料”“现实”,这三点好比射
击中的“射击者”“枪支”“靶子”,而“三点一线”就是指“自我”“材料”“现实”必须有机统一,不能缺漏。

首先,“自我”是指作
者必须参与到材料背后的“对话情境”中,审题中绝不能将材料视
为“只言片语”“空穴来风”,而应该将材料视为一个完整“对话情境”的一部分,尽力补充这一情境中缺失的要素。

比如,此则材料中,审题者要思考“你怎么做,就会成为怎么
样的人”这句话,最有可能出现在何种话语情境之中,说话人的身
份和意图最有可能是什么,说话人是否还有某种“语义保留”。

其次,“材料”是指材料的讨论对象必须明晰,换句话说就是必须抓
住材料的主要矛盾,并从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入手。

上文已经分析
了本材料的分歧点,这里就不再赘述。

立意构思必须围绕这一点进行,深刻剖析分歧点的本质、根源以及影响等,否则泛泛地谈什么“做最好的自己”“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不能说和材料毫不相关,但至少没有说到点子上。

最后,“现实”是指材料存在的实际
价值,材料作文的题目在命制过程中必定要考量到材料的现实意义
问题。

写作者必须要有一个逆向思维,也就是揣摩是什么样的现实
问题催生了这一材料,题目的命制者希望我在审题时关注到什么?
这一问题是极其重要的,而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比如,“心灵鸡汤”式的教育是否就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心灵鸡汤”喝多了会
对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审题过程中,当这样的现实问题被考虑到,并且和材料发生了“碰撞”,写作者才会触及到“真问题”,才
会有了表达的欲望。

而在这一刻,“现实”“材料”“自我”才实现
了“三点一线”,发现材料的最佳写作价值才有了可能。

因为,不
管再如何,一篇稚嫩的“真”文章总是强于一篇深刻的“假”文章的。

认知鸿沟如何跨越?
跨越认知鸿沟的途径是“理”,当然,有些时候经验也可以帮
助我们实现认知的跨越,但经验毕竟是不可靠的。

因而,在论证过
程中,不能过分依靠经验,而要自大限度地发挥“理”的价值。

“理”
是“论”利器,无理难为论,而“学理”就是理论武器中的“大杀器”。

议论文的分析论证如果不能体现出学理色彩,其在论证的说
服力上总是有所欠缺的。

因此,尽量借助学理来分析阐释问题,将
学理作为理由阐发的依据,是提升议论文说服力的最有效手段。

此则材料的讨论的话题是个体的行为模式与人格特质之间的
关系问题,也就是个体身上存在的“自我塑造性”。

人的自我意识
是如何形成的?在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看来,人的自我意识永远
伴随着他者。

也就是说个体不是天生就知道自我是什么样的,个体
之所以知道自我是什么样的,是源自于他人的反馈,所用这些反馈
构成了一面面的镜子,即所谓的“镜像序列”,让个体从镜子中逐
渐认识了自我,从而形成一种相对固化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
又会不断地作用于个体的行为方式。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成为
怎样的人”往往并不取决于自身“怎么做”,而是取决于他人“怎
么看”,自身显然不能完全左右他人的看法。

当然,他人的反馈并
不可能是“空穴来风”,而一定是建立在自身的行为方式上的,毕
竟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个体最终“成为怎
样的人”,固然与他人的反馈息息相关,但也不能说和自身的行为
毫无关系。

由此可见,个体“成为怎样的人”和其“怎么做”之间
是否存在关联,就看我们是从何种角度去看待了,但至少有一点可
以确定,个体“成为怎样的人”既有内在原因,又有外在原因,既
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

总之,“成为怎样的人”是一个不简
单的问题。

怎么样说理才更具建设性?
说理的水平的高下应体现在所言之理是否具有建设性上,如果
一味地为了说出“真理”而说理,往往得到的可能恰恰是“歪理”。

因为所谓的“真理”也都是相对正确的,绝对的“真理”是不存在,
而且就算存在也没有多大实际用处。

材料中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也不可避免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不管写作者赞同哪一方的观点,都需要指出其观点的相对价值性,换句话说就是这种观点在何
种情境下才是正确的,这样的说理才更具建设性,也更有实际意义。

比如,我们可以认同“你怎么做,未必就会成为怎样的人”,
但必须指明这个判断成立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结合现实情境去思
考这一观点的价值性。

“你怎么做,你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强调“事
在人为”“自我修为”,无疑有着很强的励志作用,但也要看到现实
社会是极其复杂的,有些时候“求仁未必得仁”,一味地放大这种
励志作用,让它作用于每一个人,每一种情境,可能适得其反,“鸡汤”反而变成了“毒鸡汤”。

有些时候,教会孩子在别人的眼光中,
学会适应,学会成长,学会做自己,可能要比“你怎么做,就会成
为怎样的人”更有营养。

毕竟“虽千万人,吾往矣”般的“怎么做”,
有时可能成为“舍生取义”,有时也可能成为“一意孤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