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五下科学实验报告实验题总结精心整理版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实验报告梳理第1课搭建生命体的“积木”1.显微镜的构造2.显微镜的使用(1)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2)注意事项①使用时要轻拿轻放;②反光镜不能对着太阳;③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④物镜不要碰到载玻片。
2.微小的生命体实验:制作“小水塘”进行观察●实验步骤:①在一个干净的广口瓶中加入三分之二的冷水。
②把一些腐烂的和新鲜的树叶、草撕碎后放入水中,再放进一把土。
③把瓶子放在有阳光的窗边。
三周后,用放大镜观察水里的变化。
④在老师调好的显微镜下,观察“小水塘”的一滴水中有什么。
●实验结果:①放大镜的观察结果:水面上出现霉点,水看起来很浑浊,水中有一些水草、小虫子、泡沫等。
②显微镜的观察结果如图所示。
3.发霉与防霉实验: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问题: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假设:馒头放置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霉。
实验方法:为了证明我们的猜测,可以找出与之相反的环境条件(寒冷、干燥),并对这四种环境条件进行组合,通过对比实验,每天观察馒头的变化。
序号条件实验方法1 寒冷、潮湿把装有湿馒头片的塑料袋放在冰箱冷藏室里2 温暖、潮湿把装有湿馒头片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3 寒冷、干燥把装有干馒头片的塑料袋放在冰箱冷藏室里4 温暖、干燥把装有干馒头片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注意:观察时不要打开塑料袋!实验结果:馒头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最容易发霉。
分析:霉菌在水分和温度适宜的条件下会迅速生长、繁殖,因此物品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在寒冷、干燥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
4.微生物的“功”与“过”实验:做酸奶原理:①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在适宜的温度下(这是用保温容器的原因),乳酸菌会大量繁殖并把牛奶发酵成酸奶。
②保温容器消毒鲜牛奶加热的原因:灭杀霉菌,防止酸奶变质。
注意:要把自制的酸奶放入冰箱冷藏,但不能存放太久。
吃了变质的酸奶会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
5.生物的启示实验:研究蜂巢形状的奥秘问题1:假设蜜蜂用正五边形建蜂巢,结果会怎样?分析:用正五边形建蜂巢,因为不能密铺,浪费空间和蜂蜡。
在同种正多边形中,能密铺的只有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
问题2:假设蜜蜂用下面三种面积相等的图形建蜂巢,计算每种图形的内切圆直径,以及蜂巢壁的总长度,并进行排序。
实验结论:①在面积相等的条件下,正三角形的内切圆直径<正方形的内切圆直径<正六边形的内切圆直径。
内切圆的直径越大,蜂巢的容积越大。
②在面积相等的条件下,正三角形的蜂巢壁总长度>正方形的蜂巢壁总长度>正六边形的蜂巢壁总长度。
蜂巢壁总长度越小,耗费蜂蜡越少。
问题3:将A4纸折成正三棱柱、正四棱柱、正六棱柱,比较哪种形状抗压能力最强。
实验结论:正六棱柱的抗压能力最强。
6.蛋壳与拱形建筑基础知识梳理1.鸡蛋壳的特点:很薄、很轻,表面呈球形。
实验:研究蛋壳结构的精妙之处问题1:用手能把1枚鸡蛋握碎吗?结果:用手不能把1枚鸡蛋握碎。
问题2:哪种情况的蛋壳不容易被戳破?结果:凸形的蛋壳不容易被戳破,凹形的蛋壳很容易被戳破。
问题3: 4枚鸡蛋能支撑多重的物体?操作:将4枚鸡蛋上下分别用2个塑料瓶盖固定,在上面放一块平板,再在平板上放重物。
结果:4枚鸡蛋能支撑的物体比我们猜测的要多。
7.蝙蝠和雷达1.蝙蝠在漆黑的夜晚能够避开各种障碍物,自如地飞行和捕食。
为了探索其中的奥秘,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
(1)实验方法及过程次数方法结果结论第一次把蝙蝠的眼睛蒙铃铛一个也没有蝙蝠夜间飞行与眼睛无关(2)由以上小实验可以看出,蝙蝠在夜晚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巴和耳朵。
8.我们来仿生实验:模仿手臂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手臂的结构和工作原理①做手臂伸直和弯曲的动作,观察肌肉、骨骼和关节是怎样配合工作的。
②观察假肢手臂的结构。
※做一只手臂模型,研究手臂是怎样工作的实验步骤:①剪两块硬纸板,一块是另一块的两倍宽。
将宽纸板沿长边对折,将窄纸板的一端剪圆。
②把剪圆的纸板夹在对折纸板的一侧,用铆钉连接,再把“手”固定在对折纸板的另一侧。
③用胶带将两根一样长的绳子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块硬纸板上。
④拉动绳子,带动整个“手臂”运动。
9.昼夜交替实验:模拟昼夜交替现象※模拟昼夜现象实验步骤:①在黑暗的环境中,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上的中国。
②观察地球仪的向光面和背光面。
实验现象:澳大利亚、菲律宾、韩国、日本等和中国一样处于白天,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处于夜晚。
※模拟昼夜交替现象实验步骤:①逆时针转动地球仪,让中国慢慢地从白天进入夜晚。
②继续逆时针转动地球仪,让中国慢慢地从夜晚进入白天。
实验现象:当中国处于清晨时,美国纽约、墨西哥、巴拿马等处于傍晚。
12.四季循环实验:研究地轴倾斜的影响※研究地球倾斜与直射、斜射的关系实验步骤:①用一个皮球代表地球,在两端各粘一根牙签,代表地轴;再在“地球”的“赤道”和“北半球地区”分别粘一根牙签。
②在桌子上点亮一个灯泡代表太阳,先让“地球”直立着绕“太阳”转动一圈,再让“地球”倾斜着绕“太阳”转动一圈,观察“赤道”和“北半球地区”牙签影长的情况。
实验现象:①“地球”直立时,“赤道”和“北半球地区”的牙签影长没有变化。
②"地球”倾斜时,“赤道”和“北半球地区”的牙签影长会由短变长再变短。
实验结论:由于地轴的倾斜,各地每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各不相同。
※研究直射、斜射对温度的影响实验步骤:①将温度计分别插入两个信封里。
②一个信封竖放,另一个信封平放,用强光照射两个信封。
③观察相同时间内两支温度计的读数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直射的信封温度高,斜射的信封温度低。
实验结论:太阳直射的地方气温要高一些,太阳斜射的地方气温要低一些。
阳光的直射或斜射导致了不同地区在不同季节的不同气温。
13.撬重物的窍门实验:用平衡尺研究杠杆的秘密实验步骤:①调节平衡尺(平衡尺左端下沉,向右调螺母,右端下沉,向左调螺母),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
②在支点左侧10厘米处挂两个相同的钩码。
③分别在支点右侧5厘米、10厘米、20厘米处挂钩码,观察需要多少个钩码才能使平衡尺平衡。
④将左侧的钩码移到15厘米处,在右侧怎么挂钩码才能使平衡尺平衡?实验记录:实验结论:左侧钧码的个数×离支点的距离=右侧钩码的个数×离支点的距离,平衡尺才能保持平衡。
14.拧螺丝的学问实验:研究轮轴在什么情况下更省力实验步骤:①在轴上挂一定数量的钩码。
②观察在轮上挂多少个钩码,才能使轮轴平衡。
③保持轴上钩码个数不变,换更大的轮,重复实验步骤②。
实验现象:当轮轴平衡时,在轴.上挂的钩码多,轮上挂的钩码少;换用更大的轮后,轮上所挂钩码的个数减少。
实验结论:在轮上用力省力,且在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
3.螺丝刀的刀把越粗越省力。
费力省力15.升旗的方法实验: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实验过程:用力向下拉绳子,钩码会随着绳子上升,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和钩码的重力相等。
实验结论: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定滑轮动滑轮※研究动滑轮是否省力实验过程:用力向上拉绳子,钩码会随着绳子上升,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钧码和滑轮总重力的一半。
实验结论: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16.斜坡的启示实验:研究拉小车的力与斜面坡度大小的关系实验步骤:①搭好实验装置。
②先测出直接提升小车需要的力,再测出沿斜面拉小车的力。
③改变斜面坡度,测出沿不同坡度拉小车的力。
实验记录:实验结论:斜面有省力的作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斜面的坡度越小,所需的力越小,反之越大。
2.6《设计我们的小船》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船的研究》单元的第6课,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明确任务,要求制作的船载重量达到200克,有自己的动力,能把货物运送到目的地,同时让学生在设计之初关注小船的造价,树立成本意识。
第二部分——制订方案,在明确的任务驱动下开始方案设计,综合考虑船的大小、船的形状、船体材料、载重量、稳固性、动力系统等因素,画出船的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部分名称;讨论设计图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列出所需的材料并计算费用。
第三部分——交流,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设计,说明设计理由,听取其他小组的合理建议;最后,集思广益,改进自己的造船方案。
以上活动为第7课《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做好充分准备。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五课的学习中,已经对船的历史、造船的材料、船的结构特点、船的载重量、船的动力系统等有了较充分的了解,同时在动手探究中积累了一些“造船”经验,为开展“设计我们的小船”活动打好了基础。
在四年级《运动和力》单元中,学生曾进行过小车的设计,但设计时只需考虑小车的性能,完成指定任务即可。
而在本课设计船的过程中则需兼顾成本因素,这对学生是一个新的挑战。
在《设计制作小车》一课中,小车的改进仅是根据测试结果在组内进行讨论,而本课教学中在设计环节要求吸纳别组合理建议,完善本组设计,这个学习过程学生还未经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轮船的制作需要考虑船的大小、船的形状、船体材料、载重量、稳固性、动力系统等因素。
2.工程设计一般会经历“问题—设计—制作—测试—完善”等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1.针对具体任务,按照设计的基本步骤来设计一艘小船。
2.能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设计图、模型或实物。
3.对自己或他人设计的想法、草图提出改进建议,并说明理由。
科学态度目标1.在设计小船的过程中,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
2.在设计小船的活动中,建立质量和成本等意识。
3.敢于对小船的设计方案质疑并虚心听取别人的合理建议。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体会工程的关键是设计,工程师的工作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制造产品,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设计对工程的重要意义,并能考虑多方面因素完成船的设计。
难点:能采纳其他组有效建议,改进本组的设计方案;对其他组的设计方案提出建设性意见。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泡沫板、木板、铝箔、泡沫胶、小电动机、小风扇、电池、导线、开关、喷气装置、纸张、木条、钩码、记录单、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提出任务1.提问:同学们已经对船进行了五节课的深入研究,请说一说你们有哪些收获。
(课件展示典型图片,船的重心要稳、浮的材料做船、沉的材料做船、增加船的载重量、给船装上动力)设计意图:教师可在学生回顾前五课内容时出示对应活动图片,帮助学生梳理归纳已学过的知识,为开展设计活动做好铺垫。
2.提问:想不想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造一艘船?作为小小造船工程师,在动工之前,我们要先来设计我们的小船。
(引出课题:设计我们的小船)3.出示要求:小船能承载200克重物,有自己的动力系统,能把货物运输到目的地;应尽可能节省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