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口服方一、中药口服方组成:黄芪15g,金银花30g,马齿苋30g,桃仁12g,当归15g,木香15g,槟榔12g,槐米15g,仙鹤草30g,小蓟15g,枳壳15g,炒白芍15g,黄连15g,元胡15g,炙甘草3g。
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灌肠方1、仙鹤草30g,小蓟15g,紫草15g,白芷15g,血竭5g,桃仁10g,金银花20g,马齿苋30g,生黄芪15g。
水煎100ml,加入云南白药3g,庆大霉素8万IU,保留灌肠。
2、清热解毒方(1)白头翁30克、蒲公英30克、野菊花15克、黄连10克、败酱草30克。
(2)黄连10克、山栀子15克、金银花30克、白芍30克、防风10克、甘草6克。
(3)马齿苋30克、半枝莲30克、地榆15克、千里光30克、白芨12克。
3、清化湿热方(1)苦参30克、黄柏15克、槐花15克、地榆15克。
(2)马齿苋30克、白头翁30克、黄柏15克、苍术15克、大黄10克、明矾10克。
4、活血化瘀方(1)蒲黄15克、灵脂15克、丹参30克、当归15克、地龙10克、槟榔15克。
(2)乳香6克、没药6克、当归10克、白芷10克、皂荚刺15克、白芨30克、金银花30克。
5、瘀疡生肌方(1)生肌散10克、云南白药1克、青黛5克,溶于0.5%普鲁卡因100毫升中保留灌肠。
(2)锡散类、生肌散、云南白药各1克,溶于温水100毫升中,保留灌肠。
(3)白芨15克、紫草15克、青黛5克、五倍子9克、血竭3克、儿茶9克、甘草3克。
6、白头翁50克、黄连25克、苦参50克、白芍25克、大黄15克、土茯苓20克、黄柏20克、白芨30克、丹参40克、云南白药2克、乌梅30克。
治疗方法每日1剂,加水1000ml浸泡2h。
文火水煎2次,每次40min取汁,合并2次煎液后再浓煎至约200ml,放置沉淀后取汁150ml直肠给药。
晚睡前排空大便,取头低臀高左侧卧位,臀部抬高1Ocm,将18号导尿管轻轻插入病变部位,直肠病变者深约15cm,灌肠成功后继续保持臀部抬高1Ocm,左侧卧位30min。
乙状结肠或以上者深约30cm,灌肠成功后,改为胸膝卧位15min,使药液到达整个结肠保留4h以上。
若药液很快排出,半小时再重灌1次。
每晚1次,30次为1个疗程,休息2d后开始第2疗程,共用2个疗程。
治疗过程中停用治疗UC的其他药物,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酒类。
保留灌肠不仅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消肿抗炎,改善微循环,促进溃疡愈合,而且还可以通过直肠中下段血管直接进入大循环,减少药物在肝脏中发生化学变化,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由于吸收途径不经过胃和小肠,完全避免了胃肠酸碱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同时也减少了对上消化道的刺激。
据现代医药研究,白头翁、黄连、土茯苓等有不同程度的抗炎、抗菌、抗渗出、抗过敏作用,白头翁对肠粘膜有收敛止血作用;白芍能改变大脑皮层的紊乱状态,具有解痉、镇痛、消炎和双向调节免疫功能作用;大黄能使局部血管收缩及出血时间缩短,有利于肠道粘膜屏障的建立而控制出血;苦参具有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的作用,对结核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还有抗过敏作用;黄柏外敷促进皮下溢血吸收,对血小板有保护作用,使其不易破碎;五倍子所含鞣酸有沉淀作用,使粘膜溃烂局部蛋白凝固成胶状,以保护创面,加快粘膜修复,同时使小血管被压迫收缩而起止血功效,并对多种细菌有杀灭和抑制作用;大量白芨,可使药液粘度增大,有利于药物覆盖于肠粘膜溃疡面,能使血细胞凝聚,形成人工血栓,达到良好的止血生肌目的;丹参中丹参素可透过细胞膜,清除细胞中的氧自由基,抑制组织中脂质过氧化反应,并能部分地保护组织中的SOD活性,稳定细胞膜通透性,纠正高凝状态,改善微循环,减轻炎症反应。
丹参的活血功能,乌梅的收敛功能可使肠管痉挛得到缓解,加之云南白药的止血功能,故收效良好。
7、苦参30g、黄柏30g、血竭20g、白芨30g、三七粉15g、白头翁30g、地榆30g水煎取浓汁150ml加入锡类散1g及柳氮磺吡啶粉(SASP)4g混匀,每晚睡前排空大小便保留灌肠。
灌肠液温度保持在40℃左右,取左侧卧位,导管插入肛门15~30cm为宜,灌入10分钟后改为胸膝卧位,抬高臀部,10分钟后再改为右侧卧位,使药液与肠黏膜广泛接触,给药后静卧保留3~4小时,2周为1个疗程。
本病属于中医“痢疾、便血”等范畴,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感湿邪而使脾胃受损,湿邪内生,湿从热化,下注肠间,壅遏气机,气滞血瘀,终致肠黏膜腐败溃烂。
作者运用中西药结合保留灌肠治疗,使药液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减轻肠黏膜充血水肿,促进黏膜组织增生修复,增强黏膜屏障功能。
方中苦参、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白芨、三七、血竭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白头翁、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锡类散解毒祛腐、收敛生肌,诸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腐生肌之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芨所含淀粉及胶质可使黏膜溃疡局部组织蛋白凝固,具有止血和抑菌作用;血竭促进创面愈合,兼有防腐保护作用;三七能抑制炎症渗出,减轻水肿,抑制局部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减轻炎性递质的增敏作用,增加组织营养而达到抗炎止痛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白头翁可以抗肿瘤、抗炎、抗氧化、杀虫抑菌及提高免疫力;苦参、黄柏能抗菌、抗病毒、抑制炎性介质合成释放;地榆减少创面渗出,加速创面愈合;锡类散能减轻肠黏膜炎性反应,促进肠黏膜的修复和溃疡的愈合;SASP在肠道分解为5-氨基水杨酸和磺胺吡啶,前者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清除氧自由基而减轻炎症反应,后者有较好的抑菌作用,SASP肠道给药避免其胃肠道反应,皮疹、肝肾损害等不良反应。
总之采用中西药结合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高了疗效,降低了复发率,且副作用少,患者易耐受。
8、取锡类散10克、云南白药10克混匀,加净水50毫升,调匀,吸入灌肠器,直接灌注肛门直肠内。
灌肠前先要清洁直肠(清洁灌肠),灌肠方法同一般灌肠,保留灌肠时间为20分钟。
早晚各灌1次,15天为1疗程。
疗程之间休息两天,一般2-3个疗程,即可好转;3-5个疗程可基本痊愈。
锡类散:内含牛黄、珍珠粉、青黛等药物,有清热解毒、化瘀生新作用,用于治疗黏膜病变,疗效显著。
云南白药,其中含有田七成分,有活血化瘀、止血止痛、消肿生肌功能。
两药配伍,能起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作用。
9、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UC的存在,笔者认为可归属于“肠癖”、“脏毒”、“小肠泄”、“下利”、“泄泻”、“腹痛”、“休息痢”等范畴。
UC多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久病而致,以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发病之标,血瘀为局部病理变化。
治疗上以健脾益气、调理肝肾、清热化湿解毒、活血化瘀、祛腐托疮生肌等为法。
综观各医家,在灌肠中药的选择上,主要以清热化湿解毒为主,常用药物有清热化湿解毒药(苦参、蒲公英、败酱草、苍术、薏苡仁、白头翁、穿心莲、黄柏、黄连、黄芩、金银花、鱼腥草、连翘、白花蛇舌草、槐花、菊花等)、活血化瘀药(赤芍、丹参、牛膝、乳香、没药、桃仁、三七、白及、川芎、姜黄、血竭等)、祛腐托疮生肌药(乳香、没药、珍珠、炉甘石、青黛、牛黄、冰片、琥珀、龙骨、明矾等)、涩肠止血药(五倍子、石榴皮、白及、地榆、槐花、乌梅、诃子、赤石脂、三七等)、中成药(云南白药、西瓜霜、锡类散、蝎毒制剂、止血宝等)。
笔者现将中药灌肠治疗UC概况综述如下。
10 专方专药灌肠治疗宋庆江等[2]将5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用锡类散(青黛、牛黄、冰片、壁钱炭、珍珠、象牙屑、人指甲)0.3 g 溶于150 mL温开水中灌肠治疗;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嘧啶。
4 w后观察疗效,治疗组26例患者总有效率96.1%,对照组24例患者总有效率62.5%。
程燕萍等[3]用中药免煎颗粒剂(黄连20 g,鱼腥草20 g,蒲公英20 g,锡类散0.6 g,参三七3 g,马齿苋60 g)加37 ℃~39 ℃温开水100 mL~150 mL灌肠治疗30例UC患者,半个月为1个疗程,用药2个~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显效23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8%。
梁启明等[4]观察了活血化瘀类中药保留灌肠治疗UC的疗效,采用自拟中药保留灌肠基本方(黄连、黄芩、白芷、菖蒲、白芨、锡类散等)治疗UC46例,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5%,对照组总有效率85% 。
黄炳辉等[5]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生肌收敛为原则,用金银花、蒲公英、苍术、薏苡仁、乳香、没药、儿茶、血竭、黄柏、苦参等水煎液150 mL,每晚睡前保留灌肠治疗该病,取得良好疗效。
11 辨证分型灌肠治疗2.1 湿热下注型孙维峰[6]用蒲败灌肠液(蒲公英、败酱草、穿心莲、黄柏)治疗湿热下注型UC 115例,总有效率94.77%。
刘建博[7]以加味白头翁汤(白头翁20 g,秦皮15 g,黄柏15 g,黄连12 g,败酱草20 g,蒲公英20 g,地榆20 g,白及20 g)保留灌肠治疗32例UC患者。
治疗4 w后,显效率65.6%,总有效率90.6%。
赵立群等[8]用菊花煎(菊花2 g,紫参30 g,蒲公英30 g,诃子15 g,白及30 g,赤石脂20 g,黄柏15 g,赤芍15 g,地榆炭30 g)治疗本病患者86例,水煎200 mL,保留灌肠,每晚1次,每次灌肠时灌肠液保留时间不小于2 h。
对照组30例予柳氮磺胺吡啶(SASP)口服,每次1.5 g~2 g,每日4次。
2组均以4 w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根据病情酌加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
2组总有效率相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瘀血阻滞型席作武[9]用自拟化瘀方(当归12 g,赤芍药12 g,丹参30 g,延胡索12 g,五灵脂9 g,加水400 mL,煎至100 mL,加入三七粉5 g、珍珠粉2 g,装瓶备用)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82例,治愈49例,显效17例,好转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34%。
谢志彬[10]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加入活血化瘀药丹参、赤芍药保留灌肠,发现能够提高治疗UC的疗效。
2.3 血败肉腐型黄秀明等[11]用托里化腐生肌愈疡散(当归、三七、血竭、乳香、白矾、五倍子、炉甘石、冰片、儿茶、黄柏、金银花、地榆、麻油、白及、干姜、黄芪等)灌肠治疗本病140例,治愈91例,占65.0%;显效37例,占26.4%;有效11例,占7.9%;无效1例,占0.7%,总有效率为99.3%。
2.4 气(阳)虚不摄型乔樵等[12]用中药云母粉6 g加100 mL开水,冷却至常温,用灌肠器将混悬液灌入结肠治疗本病。
初发型、急性暴发型有效率为100%,慢性复发型有效率为92.85%,慢性持续型有效率为8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