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体制改革的历程及其影响
国贸081班胡碧薇 6号
新中国成立60年来,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外经济贸易得到了迅猛发展,为我国及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这些成就都离不开我国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一、计划经济下的传统外贸体制时期( 1949-1978年)
从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近30年的时间里,形成了贸易形式比较单一, 以全民所有制的对外贸易占主导地位, 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经营, 进出口按照国家的计划进行, 出口实行收购制, 进口行拨交制, 由国家统一经营、统负盈亏, 对外贸易由国家高度垄断。
(一)这一时期的外贸体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外贸统一管理体制的建立阶段(1949- 1951)
该阶段处于国民经济恢复和重建时期, 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
(2)外贸统一管理体制的完善阶段(1952-1956)
成立对外贸易部, 全国对外贸易由对外贸易部统一管理。
(3)对外贸易体制的相对稳定阶段(1956- 1978)
在对外贸易国家垄断范围内对外贸体制进行了系列微调。
(二)这一时期外贸体制改革造成的影响:
(1)有利影响:
它利于中国在国际收支中避免出现逆差, 利于将中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中的不确定因素隔离开, 利于控制中国进出口水平和构成, 达到保护民族幼稚产业的目的。
(2)不利影响:
统一经营、统负盈亏使国家承担了全部的外贸风险, 高额的进出口补贴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企业没有自主经营权, 没有利润考核指标, 无法调动企业积极性;单纯采用国家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进行管理, 扼杀了竞争机制的形成,破坏了外贸经营活动的内在规律;阻断了工贸、农贸和技贸的结合。
二、改革开放后的放权过渡时期( 1979-1987年)
(一)这一阶段改革包括的主要内容:
(1)调整国家对外贸易的管理机构
(2)实行政企分开
(3)下放部分外贸经营权,增加外贸经营渠道
(4)改革单一的指令性计划体制,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
(5)举办经济特区,搞活对外贸易
(6)外贸专业公司开展代理业务
(7)举办贸、工、农、商、技结合的联合经营实体
(二)这一时期外贸体制改革造成的影响:
1、有利影响:
打破了外贸专业总公司独家经营的格局,允许国务院的其他部委成立各自领域的进出口公司,允许广东、福建、北京、天津、上海、辽宁等省市分别成立外贸总
公司,开展进出口贸易活动。
同时,对出口贸易的鼓励降低了传统贸易体制对出口
的歧视,有利于我国发挥比较优势,打破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长期隔绝的状况。
2、不利影响:
由于只是探索性的, 许多改革措施不配套或执行不彻底, 仍然停留在统负盈亏的状态, 尚未对外贸企业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出口鼓励也仅限于对某些特定
地区和特定企业, 因而传统外贸体制中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三、外贸承包责任制改革时期( 1988-1993年)
(一)这一阶段改革包括的主要内容:
1、1988—1990年为第一轮承包制的主要内容:
(1)适度放宽外汇管制。
(2)建立外汇调剂市场。
(3)实行出口退税政策。
2、1991—1993年的第二轮外贸承包制的主要内容:
(1)取消出口补贴,实行全面自负盈亏新机制。
(2)改革了外汇留成制度。
新一轮承包制改变了以前主要按地区实行不同比例外汇留成的办法,改为按大类商品统一比例外汇留成的办法。
这种新办法消除了
因地区之间留成比例不同所造成的不平等竞争状况。
(3)实施产业倾斜政策,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二)这一时期外贸体制改革造成的影响:
1、有利影响:
(1)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有利于克服旧体制中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 把我国外贸从统负盈亏的体制逐步推向自负盈亏的体制, 使中央和地方的外贸在外汇收入、分配、使用及管理方面进一步合理化。
(2)这次改革使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更适应关贸总协定所要求的国际贸易规范, 有利于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交流。
(3)它取消了出口补贴, 打破了吃大锅饭!的体制, 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外贸企业按照国际通行做法, 实行全行业的自负盈亏改革, 既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 又促进了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改变了地区差别外汇留成比例, 有利于企业平等竞争, 改善外贸经营秩序; 扩大了企业支配使用的外汇, 为外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保持了鼓励出口的政策和外贸管理措施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 使我国长期实行的贸易保护政策开始向自由贸易方向发展。
2、不利影响:
外贸企业经营上真正实行自负盈亏和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核心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实行承包制后反而加剧了地域、市场的分割, 助长了地区封锁、各自为政,多头对外, 不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也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市场经济下的外贸体制确立时期( 1994-2001年)
(一)这一阶段改革包括的主要内容:
(1)建立单一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2)取消外汇留成,改批汇制为银行结售汇制。
(3)取消指令性计划,依靠指导性计划实现国家的进出口预定目标。
(4)保持对外经贸政策的统一性,提高透明度。
(5)建设法制化的外贸管理体制
(6)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快外贸管理现代化
(二)这一阶段外贸体制改革的影响:
1、有利影响:
一方面, 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外贸自主权, 外贸财政补贴的取消使外贸企业第一次被真正作为外贸经营主体和参与竞争的独立实体而受到重视, 使国内外贸企
业能够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前提下, 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机
制, 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另一方面, 政府的行政干预大大弱化, 逐步向以经济、法律手段实行宏观间接调控为主的方向发展。
对外经济贸易各项主要指标改为指导性计划, 进出口商品的
国内价格基本由市场调节; 实行配额、许可证管理的进出口商品逐步减少; 出口退
税逐步走上规范化。
同时, 全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与管理的统一性和透明性也明显
增强。
2、不利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是我国对外贸易领域的基本法。
作为开放型外贸体制的法律依据, 国内涉及对外经贸的规则、政策应与其保持一致。
虽然它与WTO 主要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但是仍然存在着差距, 必须对其进行充实和修正, 否则在我国加入WTO 后将会引起一系列的争端和摩擦。
五、以WTO规则为基础的全面改革时期( 2002年至今)
(一)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
(1)以法律形式规定外贸经营权完全放开
(2)进出口经营权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
(3)对进出口企业和进出口业务进行市场化管理
(4)大幅度削减贸易壁垒,朝自由贸易方向快步前进
(二)这一阶段外贸体制改革的影响:
1、有利影响
为了保证加入WTO 前后的对外经贸法规政策互相衔接, 我国先后修订并颁布实施了2002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和200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 使目前我国的进出口商品管理及调整、对外交涉磋商等职能都依据法律法规进行, 初步建立了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和我国国情的进出口管理法律框架; 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 外贸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大幅度消减进出口
配额许可证管理商品的品种和范围。
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日趋成熟, 我国的汇率、进出口商品价格、利率及税率等制度逐步走向市场化, 进一步促进了我国静态比较优势的发挥。
2、不利影响
我国的外贸立法仍处于不完全统一的状态。
实行政策地区性倾斜的不同立法, 再加上各种地方保护主义, 人为地割裂了统一市场, 严重阻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造成了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削弱了中央政府实施统一的外贸政策的能力, 无法履行世贸组织要求成员国立法及世贸组织各项协定义务相一致的要求。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起来, 企业仍未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还未成为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者。
外贸领域的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成, 外贸宏观调控体系尚未健全, 如严重影响我国外贸和经济发展的外贸经营审批现象仍然存在, 国家直接管理的进出口商品的范围仍然过大等。
参考文献:
1、潘宏, 陈戈,论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60年历程管理学刊,2009(12)
2、张生玲, 张丽平. 我国外贸体制改革三十年理论回顾 [ J]. 国际贸易, 2008(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