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高中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高中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一、[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部分描写场景,后半部分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4.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6.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壬戌清明作屈大均【注】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屈大均,字翁山,番禺人。

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环境氛围,极具清明节气候特征。

“阴”字一语双关,既是对傍晚阴沉天气的真实描述,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深沉感触。

B.颔联使用借喻、对比手法,垂泪的“落花”代指受打击的抗清志士,得意的“啼鸟”代指卖力为清廷帮腔的小人。

两个意象对比突出,表达诗人鲜明的爱憎感情。

C.颈联中的“故国”指前明,表达故国之思;“销沉”即“消沉”,情绪低落之意,指抗清志士在清廷强力围剿下因牺牲过多而显得意志消沉。

D.尾联“龙蛇”指志士,“客”字表现诗人为抗清而到处奔走的漂泊之态。

末句直抒胸臆,包括自己在内的仁人志士在年年这个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情。

8.首联中的“愁”为全诗诗眼,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因何而愁?(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居庸关【注】谢榛控海幽燕地,弯弓豪侠儿。

秋山牧马处,朔塞用兵时。

岭断云飞迥,关长鸟度迟。

当朝有魏尚,复此驻旌旗。

【注】居庸关,又名蓟门关,是长城最重要的关塞之一,在今北京西北。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联从大处落笔,从总体上描绘出居庸关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

B.颔联回顾居庸关一带征战不断的历史,每逢秋高马肥,北方部族就会入侵。

C.“魏尚”是汉文帝时云中太守,他爱护士卒,治军有方,令匈奴不敢进犯。

D.尾联运用典故,借对魏尚的怀念,表达了为当朝有魏尚一样的将军镇守居庸关而欣慰。

10.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

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暑旱苦热王令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道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屠”字下得尤为精妙。

“屠”是杀的意思,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酷热的极度怨恨。

B.第三句的一个“惧”字,写出百姓对眼前的酷热、未来的灾荒及腐朽社会的忧虑之情。

C.“之高”“之远”的清凉世界尽管遥不可及,却对饱尝酷热的作者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

D.在诗的最后一句中,王令称,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去享受那清凉世界,他宁愿不去。

12.本诗运用了多种手法表现“暑旱”,请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

次韵①公实②《雷雨》洪炎惊雷势欲拔三山,急雨声如倒百川。

但作奇寒侵客梦,若为③一震静胡烟!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几年?拟叩九关④笺帝所,人非大手⑤笔非椽。

【注】①次韵:按原诗的韵进行和诗。

②公实:郑公实,洪炎的朋友,作有《雷雨》一诗。

③若为:怎能。

④九关:天门九重,代指朝廷。

⑤大手:大手笔。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雷雨发出轰鸣声,有如百川崩泻,仿佛具有拔走蓬莱三山的威势。

B.颔联作者通过写雷雨不能扫清“胡烟”,表达了对不能驱除侵略者的憾恨。

C.颈联中的田园荒芜、洪水弥漫、河洛被金人占领,意在写出百姓生活艰难。

D.结尾两句表达出作者打算上书朝廷,希望朝廷早日组织力量,一洗“河洛腥膻”之气,使国家复兴。

14.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首联写景的作用。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黄明府晔赴岳州湘阴任刘三复拟占名场第一科,龙门十上困风波。

三年护塞从戎远,万里投荒失意多。

花县到时铜墨①贵,叶舟行处水云和。

遥知布惠苏民后,应向祠堂吊汨罗。

【注】①铜墨:指铜印黑绶,借指县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诗题目简单明了,“明府”就是县令,朋友黄晔要去岳州湘阴那里做县令,诗人在为他送行。

B.首联“拟占”表明黄晔很有才华,志向远大,曾想着在科举考试中拔得头筹,一展抱负。

C.颔联“万里投荒”极言距离之远,黄晔本想着在边疆大展宏图,没想到要离开边疆,很是失意。

D.尾联“苏民”是说黄晔到任后会采取惠民措施,教化百姓,使他们改变。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7~18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