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 化学实验安全 过滤和蒸发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 化学实验安全 过滤和蒸发


标志
类别
爆炸品
(3)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意外事故
酒精着火
烫伤或烧伤
浓酸沾到皮肤上
浓碱沾到皮肤上
试剂溅入眼睛内
(4)“三废”的处理方法
易燃品
氧化剂
剧毒品
处理方法 移开可燃物,用湿布或沙土盖灭 先用水冲洗烫(烧)伤处,再涂上烫(烧)伤膏 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 3%~5%的 NaHCO3 溶液 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 3%~5%的硼酸溶液 立即用大量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
出大量的热,也会影响量筒的精确度甚至使量筒发生炸裂,错误。
4 解析:选 C BaSO4 和 BaCO3 都不溶于水,但前者不溶于酸,后者可溶于稀盐酸,另外 AgCl 也不溶于 盐酸;因此,在待测液中先加入盐酸,可以排除 CO32-等离子及 Ag+的干扰。
5 解析:(1)玻璃棒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处,目的是防止玻璃棒捅破滤纸,A 项正确;滤纸边缘低于漏 斗边缘,并用水润湿,且不留气泡的原因是保证液体不从漏斗与滤纸之间流下,B 项正确,C 项错误;漏斗 下端紧靠烧杯内壁,其目的是防止液体溅出,D 项正确。
腐蚀品
废气:不能直接排入大气,要进行回收处理。 废液: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要倒入指定的废液缸内。 废渣:不能随意丢弃,要进行分类处理。 [特别提醒] 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将浓 H2SO4 沿玻璃棒(或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切不可将水注入浓硫 酸中。
1.将下列化学试剂与相应标志连线。
化学试剂
化学品标志
三靠”。
3.蒸发是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混合物的方法,操作时要用玻璃棒搅拌,以防止
局部过热引起液体飞溅。
4.三种粗盐提纯时试剂加入顺序: (1)NaOH→BaCl2→Na2CO3→HCl (2)BaCl2→NaOH→Na2CO3→HCl (3)BaCl2→Na2CO3→NaOH→HCl 5.检验 SO24-时,先加入稀盐酸,没有沉淀生成,再加入 BaCl2 溶液。
粗盐溶解,溶液呈 现浑浊
搅拌的目的是加速食盐溶解
第 2 步: 过滤
过滤后,下面烧杯 中溶液澄清,滤纸 上有不溶物(泥沙 等)附着
CaCl2、MgCl2、硫酸盐等可溶 于水,但含量较少。因此,澄 清的滤液中除含有 NaCl 外, 上述物质仍存在
第 3 步: 蒸发
3.粗盐中 SO24-的检验
水分不断蒸发,有 固体逐渐析出
1.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把浑浊的液体倒入蒸发皿内加热
B.开始析出晶体后用玻璃棒搅拌
C.加入试剂的顺序为 Na2CO3、BaCl2、NaOH、HCl
D.用过滤法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2.为了除去粗盐中的 CaCl2、MgCl2、Na2SO4 及泥沙,得到纯净的 NaCl,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在下列
1 提示:①搅拌,加快粗盐的溶解速度。 ②引流。 ③搅拌,防止局部过热而引起液体飞溅。 2 提示:为了使杂质尽可能除去,加入的除杂试剂必须过量。 3 提示: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时,使用了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加入稀盐酸是为了除去过量的 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因为 Mg(OH)2、CaCO3、BaCO3 均可与稀盐酸反应,所以应在过滤除去沉淀之后加入稀盐 酸。 提示:加入稀盐酸酸化,目的是排除干扰离子,如 CO23-、SO23-等,防止对检验 SO24-产生干扰。
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 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液体蒸 干
4.可溶性杂质的除去 (1)除杂原理
杂质 硫酸盐(Na2SO4)
MgCl2 CaCl2
(2)除杂路线的选择
加入的试剂 BaCl2 溶液 NaOH 溶液 Na2CO3 溶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SO4+BaCl2===BaSO4↓+2NaCl MgCl2+2NaOH===Mg(OH)2↓+2NaCl CaCl2+Na2CO3===CaCO3↓+2NaCl
3 解析:选 D A 项,边洗边眨眼睛的目的是把眼睛中的酸液挤出、冲掉,再让水进入眼睛,使酸液不
断被冲稀、挤出,正确;B 项,浓碱液具有较强的腐蚀性,硼酸为弱酸,不会对皮肤有伤害,但能够起到中
和碱液的作用,正确;C 项,酒精灯打翻引起的酒精燃烧,不能用水灭火,而应该立刻用湿抹布扑盖,同时
起到降温和隔绝空气的作用,正确;D 项,量筒是一种计量仪器,不能用来配制溶液,而浓硫酸在稀释时放
利用余热将溶液蒸干,从而避免了固体飞溅,B 正确,C 错误;蒸发皿可直接加热,不必垫石棉网,D 错误。
粗盐的提纯
1.粗盐的成分
(1)主要成分:NaCl。
(2)杂质①不溶性杂质:泥沙。 ②可溶性杂质:CaCl2、MgCl2 及一些硫酸盐等。 2.粗盐中不溶性杂质的除去
操作步骤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说明
第 1 步: 溶解
操作中选取必要的步骤和正确的操作顺序( )
①过滤 ②加过量 NaOH 溶液 ③加适量盐酸
④加过量 Na2CO3 溶液 ⑤加过量 BaCl2 溶液
A.④②⑤
B.④①②⑤③
C.②⑤④①③
D.①④②⑤③
1 解析:选 D 蒸发可用于浓缩溶液或从溶液中分离出固体溶质。A 项未过滤即蒸发,不能除去泥沙。 加热过程中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B 项错误。应先加入 BaCl2,再加入 Na2CO3,以除去过量的 Ba2+,C 项错误。
A.玻璃棒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处
B.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多余部分要剪去,并用水润湿贴紧,不留气泡
C.过滤时将液体沿玻璃棒注入过滤器,并使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D.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实验室进行 NaCl 溶液蒸发时,一般有以下操作过程,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__。
①放置酒精灯 ②固定铁圈位置 ③放上蒸发皿 ④加热搅拌 ⑤停止加热,用余热
(1)浓 H2SO4
A.
(2)酒精
B.
(3)白磷
C.
(4)KClO3
D.
2.化学实验中安全意识是重要的科学素养。下列实验操作或事故处理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将 CO 中毒者移至通风处抢救
B.被玻璃割伤手后,先取出伤口里的碎玻璃片,再用稀双氧水擦洗,然后敷药包扎
C.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先通氢气后加热
1.分离下列混合物不能用过滤方法的是( )
A.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生成物 B.铁粉和铜粉跟稀硫酸反应后的生成物
C.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后的生成物 D.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氧气后的剩余物质
2.蒸发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使蒸发皿盛满滤液,用小火加热 B.等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三级训练·节节过关]
1.对于易燃、易爆、有毒的化学物质,往往会在其包装上贴危险警告标签。下面所列物质中,贴错了
标签的是( )
选项
A
B
C
D
物质的化 学式
H2SO4(浓)
C2H5OH(酒精)
Hg(汞)
NaCl
危险警告 标签
2.日常生活中,下列操作类似蒸发操作的是( )
A.淘米
B.洗菜
C.晾晒衣服
D.泡茶
1.物质提纯的原则
2.除去粗盐中可溶性杂质(Na2SO4、MgCl2、CaCl2)的流程及目的
3.SO24-的检验方法 (1)检验原理:Na2SO4+BaCl2===BaSO4↓+2NaCl。 (2)实验操作: 取少量溶液―加―入――稀―盐―酸→除去沉淀和气体―加―入――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溶液中含有 SO24-。
4.用可溶性钡盐检验 SO24-的存在时,先在待测溶液中加入盐酸,其作用是( )
A.形成较多的白色沉淀
B.使形成沉淀的纯度更高
C.排除 SO42-以外的其他阴离子及 Ag+的干扰 D.排除 Ba2+以外的其他阳离子的干扰
5.过滤与蒸发是常用的物质分离与提纯的方法,试用你掌握的有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过滤操作的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__。
1.过滤 (1)适用范围:分离难溶固体和液体。 (2)实验装置:写出下图中仪器名称:
[特别提醒] 过滤操作口诀:漏斗烧杯玻璃棒,三样仪器不能少。
一贴二低三要靠,滤渣记得要洗涤。
2.蒸发 (1)适用范围: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 (2)实验装置:写出下图中仪器名称:
1.过滤时,玻璃棒的末端是放在三层漏纸一边还是放在一层滤纸一边?
蒸干
A.②③④⑤①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①④⑤
D.②①③④⑤
1 解析:选 D NaCl 不属于爆炸品。
2 解析:选 C 淘米是根据米和沙子的密度不同而把沙子除去;洗菜是用水洗去蔬菜表面的泥土和残留
农药等;晾晒衣服是利用太阳的热能把水分蒸发而使衣服晒干;泡茶是使茶叶吸收水分而使茶叶中的一些
可溶性成分溶解。
化学实验安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遵守实验室规则 走进实验室,首先要认真阅读并牢记实验室安全规则。 2.化学实验安全措施 (1)特殊化学试剂的存放方法 ①易吸水、易潮解、易被氧化的物质应密封存放。 ②受热或见光易分解的物质应用棕色瓶盛放,并存放在冷暗处。 ③易燃、易爆的化学试剂应密封保存,并置于冷暗处,远离电源和火源。 ④剧毒化学试剂要单独专柜保存。 (2)填写下列标志所对应危险化学品的类别
1.过滤操作的“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滤纸和漏斗内壁之间无气泡。
二低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口 漏斗里液面略低于滤纸边缘
倾倒液体的烧杯尖口紧靠玻璃棒 三靠玻璃棒的末端轻轻靠在三层滤纸处
漏斗下口尖端紧靠烧杯内壁
2.过滤后洗涤沉淀的方法 沿玻璃棒向漏斗中注入少量蒸馏水至浸没沉淀,待水滤出,重复操作 2~3 次。 3.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 (1)加热蒸发时,蒸发皿中液体的体积不要超过蒸发皿容积的三分之二,以防液体受热或搅拌时溅出。 (2)加热时要使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受热造成液滴飞溅。 (3)如果要蒸干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或液体较少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防止晶体过 热而迸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