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省岳阳县一中2015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

湖南省岳阳县一中2015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

湖南省岳阳县一中2015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

在每小题所出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书法体系的五个命题:“天人有序”“中外有别”“褒贬有道”“隐讳有法”和“修辞有术”。

这里“书法”的含义是( )A.写字的笔法艺术B.中国传统的人生态度C.古人的书法创作要求D.古人的治史态度2.据《吕氏春秋通诠·知度》载:“上计,战国、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称为上计。

”据此,“上计制”的主要意图是A.控制地方财政税收B.监督考核地方官员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D.防止官员弄虚作假3.“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

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在于A.以广建侯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B.有利于刘姓政权且抚慰了异姓功臣C.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而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D.以分封王国子弟办法来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4.“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

道,王道也。

王者,人之始也。

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

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

”材料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君权神授B.天人感应C.心外无物D.格物致知5.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6.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属于这类官员的有A.秦朝御史大夫B.汉朝丞相C.唐朝六部尚书D.明朝内阁大学士7.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8.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主张,儒、佛、道三家互相吸取有关的思想理论,逐渐融合。

“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这一观点说的是A.佛教与道教的调和B.儒学与道教的调和C.三教的调和D.儒学与佛教的调和9.下列三张图所揭示出的我国古代商业活动中心发展的趋势是( )A.由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B.政治中心南移推动商业活动中心向南方地区发展C.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商业活动中心向南方地区发展D.由主要在北方地区逐渐向南方和沿海地区发展10.从顺治元年到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是一千文左右波动……之后几十年里,银一两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

“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出现的原因是( )A.资源稀缺,供不应求B.国家管制,流通减少C.西方侵略,白银外流D.滥发纸币,银贵钱贱11.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A.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B.标志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C.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D.宣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12.同盟会要求所有会员都“矢忠矢信”地遵守“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主张。

事实上,光复会只着重“种族革命”,怀疑“民权主义”;同盟会的重要分支共进会把“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同盟会的重要成员宋教仁也认为“平均地权”理想太高。

对上述现象理解错误的是( )A.辛亥革命缺乏权威的领导核心B.从某方面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C.反映了同盟会内部实际上存在代表不同利益的阶级D.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13.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C.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D.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14.下表是国民政府中央农业试验所的一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该表反映了当时农村A.土地兼并的趋势 B.生产结构的调整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D.土地所有制度的变革15.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

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

”这表明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16.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

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

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17.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成为当前我国科学推进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口号。

纵观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

下列不属于其变迁规律的是()A.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因B.沿袭为主、变革为辅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C.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D.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不断增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18.亚里士多德说:“大家认为只有在平民政体中才可以享有自由,自由的要领之一为人人轮番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另外一个要领为人生应任情而行,各如所愿,人人应不受任何人的统治,只是这样的自由事实上不能得到,遂有轮番为统治和被统治的政治。

”这主要说明雅典民主政治下()A.平民政体妨碍民众享有自由B.轮番而治是平民政治的理想途径C.人们在平民政体中真正享有自由D.平民政体中人人应不受他人统治19.有人认为,如同牛顿发现了自然界的“三大定律一样,西方先哲们也在人类社会同样发现了“三大定律: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建立了承认和尊重个人利益的哲学观念;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

其中,第三大定律是指A.天赋人权B.社会契约论C.三权分立D.人民主权20.《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写道:“由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

对材料中的“创造了奇迹”的最准确理解是( )A.哥伦布发现美洲B.荷兰建立商业殖民帝国C.美洲白银大量流入欧洲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21.主持制定美国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谈到民主政治时认为,“美国革命最重要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

“自由之于党争.如同空气之于火……因为自由孕育党争,所以它是政治生活的必需品,如果企图因消除党争可消除自由,那就像灭绝空气一样荒唐”。

这说明A.民主政治的建立应基于对个人自由的尊重B.美国的民主政冶应该保护党争和自由C.西方式民主政治必然导致党争的出现D.政党政治的形成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22.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

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

上述材料表明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B.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C.统一后的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D.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23.托拉斯在美国刚刚出现时,“全国视为怪物,视为妖魔。

政府务所以摧抑扫除之……至千九百年以后,举国舆论,幡然一变。

于是遏禁之政策,一变为补救之政策”。

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 )A.政府放弃了自由竞争政策B.国家实行“混合经济”C.托拉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D.政府成为“总资本家”24.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

这一现象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B.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来求慰藉的心态C.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25.下表是俄罗斯尤里—列瓦达咨询分析中心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带来什么?”作的4次咨询调查。

从中可以看出十几年来俄罗斯民众①一直十分推崇十月革命②对十月革命存在多元化看法③对十月革命的看法起伏较大④对十月革命的正面评价呈上升趋势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1-5DBCBC 6-10DABDC 11-15CCCAC16-20DDBAD 21-25ABCBD二、非选择题:(第26题20分。

第27题12分,第28题18分共50分。

要求:条理清楚,紧扣题意。

)26.(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民国元年9 -12月预算,中央政府总收入2719万余元,总支出7009万余元……1913年4月北京政府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年息5厘,按84%实交,以关税和盐税为抵押47年偿清,本息共计67893597英镑。

(1)依据材料分析民国初年的财政状况及其影响。

(6分)材料二 20世纪30、40年代的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遭遇的严峻考验。

(2)结合上图及历史知识,阐释日本侵华行为对中国近代工业的空前破坏。

(4分)材料三 1949-1978年被称为走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

材料四许多学者提出,应该以更加宽广的视野看对外开放,开放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建设领域。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顺应国际的发展潮流和国内改革的加快加深的需要,走向了对外开放水平的质的飞跃的新阶段。

(3)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

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加大全方位开放力度的主要表现。

(10分)答案(1)入不敷出;北洋政府出卖国家利权;列强重利盘剥,对华控制加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