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当代社会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浅谈当代社会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浅谈当代社会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自从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来,我们从此与环境的关系比从前变得比以前更加紧密。

要说我们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首先我觉得应该先从环境问题如何产生来说。

众所周知,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当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超过一定程度时,既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再生的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由于环境具有自净能力(既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当索取速度≤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自净能力时,可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反之索取速度>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自净能力时便会形成恶性循环而导致环境问题。

由此可说明并非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和排放废弃物就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

在现如今,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和环境是以个统一体。

不管我们对环境产生正面的促进作用,又或者产生负面的消极作用。

环境的问题已经不容忽视,我们必须正视现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环境问题。

大自然已经给了我们人类许许多多的惩罚,因此,如何协调好我们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已经势在必行。

故我们应想好对策来解决这道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问题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自从人类出现以来,就存在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在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基本上是受环境的主宰,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

到了农业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环境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但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尚未超出其限度,人与自然的关系总体上仍维持着大体的平衡。

近代工业文明兴起后,人类在更深和更广的领域展开对自然的征服性的活动。

这种活动产生了双重效应:一方面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同时也赢得了巨大的物质利益;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生态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使得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面临严重危机。

一、影响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1、海洋污染。

随着人口增长、人类活动加剧,近海水域污染加重,造成全球50%的海洋珊瑚礁死亡;由于过量捕捞和海洋污染,世界渔场产量全面下降。

2、淡水资源减少。

淡水资源占全世界水体总量的1%弱,且其中绝大部分冰封在南极等地的永久冰盖中,人类真正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0.03%。

全球共有250条国际河流,而这些河流中的部分水资源已被不同程度的污染。

3、湿地的大面积破坏。

湿地是地球生物物种的宝库,世界上将近70%的生物都在湿地环境中孕育、生存。

保护湿地不仅是环保的要求,而且对抗旱涝也有重要作用。

二、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对人类的影响
(一)人口的剧增
现在,每掀开一张日历,就有20多万个婴儿降生在地球上。

1999年10月12日,世界第60亿个公民在波黑呱呱落地。

60亿——这是目前人类的总和。

而与此相对照,空气、水、森林、耕地、矿藏……几乎所有生存资源的平均数都在因分母的不断膨胀而日益缩小。

人口问题在远比以往更为深广的背景下凸显于世人面前。

国际人口科学联盟副主席卡瓦胡先生指出,当一个国家人口增长率达到4%时,就会给这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问题。

联合国人口基金执行主任萨迪克博士则强调:人口稳定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

这些问题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人口数量大使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加速了资源的消耗,加剧了资源危机、环境恶化。

(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所谓的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的土地、水、矿物、空气、森林和草地等能被人类利用,并给人类带来效益的,被称为自然资源,简称为资源。

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和非可再生资源。

其中能被循环利用的,诸如水、空气、森林、草地等被称为可再生资源,不能被循环使用的,如煤炭、石油和各种矿物等被称为非可再生资源。

自然资源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财富。

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是需要时间的,一旦利用超过了极限,要想恢复是困难的,就会使可再生资源变成非可再生资源,从而失去其永久的利用价值。

另外,资源的利用率低,造成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严重,也是资源不合理利用的主要因素。

比如煤、有色金属矿等,存在只开采富矿、丢弃贫矿,只开采容易开采的、放弃难以开采的,还有那些共生的矿藏,只开采主要的、丢弃次要的等等,都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加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和技术,管理水平较低,人与环境关系日趋紧张。

传统的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的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

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采取了一系列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结果是在全球相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所谓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惨痛的。

三、解决的主要途径和对策
(一)对于人口问题。

发达国家要控制好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到人口与经济的适度协调。

发展中国家要做到有计划的生育,降低妇女总和生育率,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并切实提高人口的质量和素质。

(二)对于资源问题。

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如“开源”与“节流”并举,利用科学技术让可再生资源代替非可再生资源,努力发掘新资源、研制新材料,加大风能、核能与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

同时,要出台更为严厉的处罚措施,对于那些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严重浪费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三)对于环境问题。

要出台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对于风沙肆虐、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要因地制宜的开展大规模的防护林工程建设;实行封山育林、推耕还林、退耕还湖、退耕还牧等工程。

同时要加大环境的治理力度,对大江大湖严重污染的水体、一些重工业地区出现酸雨和城市大气污染情况,要进行重点治理。

对于排污严重的企业,该关的关,该停的停,坚决杜绝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的现象。

总之,人类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

只有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才能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共有一个家,请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创造一个美丽的绿色家园。

我们倡导:转变观念和思路,加强引导,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

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政府部门要从政策层面上支持和引导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引导、支持社会树立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

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践和探索为起点,寻求适合国情的绿色低碳经济
发展模式。

为遏止气候不断恶化的势头,积极采取自主行动,从多种环节入手,节能减排降耗,减轻环境灾害,切实履行量化减排义务。

我们希望:加强科技创新,提倡低碳生活,建立生态环境。

世界各国、全球企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对环境资源压力。

以已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为榜样,寻求经济发展新模式,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加大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加快节能环保和装备的推广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低碳能源技术,推行能源高效率利用、清洁能源开发、绿色GDP核算等研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生活模式。

我们期待:开展低碳技术国际交流,加强政府间合作,有序推进低碳产业转移,推动全球低碳发展。

促进低碳和生态经济在全球的合理分布和共同发展。

我们努力:推广发展低碳绿色金融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投资方式。

制定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措施和制度,利用不断投资,从中收取可持续的高收益。

努力为全球低碳事业做贡献。

让我们团结起来:发展绿色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共赢绿色未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