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曾国藩评传

曾国藩评传

《曾国藩传》读后感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这话确实不假。

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是一个乱世,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涌现出了一大批能人志士,爱国英雄。

而曾国藩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的绝对的风云人物,他也是我最敬佩的人物之一。

虽然在他其后的李鸿章也是晚晴的重臣,权倾朝野。

但是李鸿章的发迹和成功离不开当年曾国藩的提携和重用。

所以说,晚晴第一重臣非曾国藩莫属。

我们先来看看曾国藩的简介,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

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他的头顶着是如此之多的光环,以至于被许多人认为是,前无古人,后有来者也不多。

一个人竟然集军事、政治、思想文化与一体,最重要的是他在各个方面都是有颇深的建树。

从这点看来,放眼古今中外,应该是没有第二人与之相匹肩了。

难怪当年毛泽东评价曾国藩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此可谓对曾国藩最高的赞誉了!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

但是我认为不然,如果一个时代缺少有着一种忧国忧民的壮志情怀的人,没有饱含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的关切!即使时势再怎么的乱,都不可能出现英雄,特别是像曾国藩这种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得保国家安定的旷世英雄。

实在是令人倾佩。

我曾有幸拜读过《曾国藩传》,关于他的生平也是传奇不断。

笔者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我眼中的英雄曾国藩。

一、自我警醒。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魔鬼,只有我们时时刻刻警惕着才不会被魔鬼所控制。

但是或多或少我们都是有受到了影响,结果大多数的人就是很平凡的过完自己的一辈子。

曾国藩认为,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
难,又在慎独。

自我警醒一直伴随着曾国藩的一生作为一个时代非常优秀的人,他也有自己人性的一面,当被太平军打败之后,曾先后两次跳江自杀。

当他失败的时候,他受到当朝人的嘲笑,他的自尊也受到很大的伤害,他后来的成功都是在其前面失败的基础上不断的反省累积起来的。

最主要的就是,他每天都有记录一天的日程的习惯,这个习惯帮助他不断的改正自己,不断的完善自己。

二、忠孝两全。

百行孝为先。

这是古人一直以来都是推崇的行为。

据记载,曾国藩在后人看来是最好的儿子,对上,能使父母宽心;对下,能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不仅如此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曾国藩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这因为如此,曾氏一族才得以兴旺繁荣,后代也是人才辈出尤其他曾主张或奏明皇上,提出治理天下之办法,涉及吏治与廉洁,选材与用材,物质与财用,兵力与兵法等。

他应诏陈述政治主张说:“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用而激扬之,则赖皇上之妙用,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废。

臣观今日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

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

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肯振作起来,将一遇困难,国家必有乏才之患。

”要想使官员振作起来,又须皇上以身作则。

他从理论乃至实践上都极力标榜封建伦理道德,来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从武将上说,他本不具备先决条件,然而正是由于他的步步青云,得到了皇上与同僚们的青睐,他感皇恩,谢皇意,甘为保主子尽心尽力,表现在为建湘军呕心呖血,精心操劳练出了一支战斗力赛过绿营的正规军,为镇压太平天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清王朝西拼东杀,征战毕生,直至卒死在两江总督的宝座上。

正因为如此,当他办团练为国分忧的时候,不仅得到了家里的人支持,还得到了众多族人和大
量同乡的支持。

可以说,如果曾国藩不会那种值得让人追随的人,那在他几番失败后,湘人为何都还是始终支持?
三、重用人才。

世界上的事都是人办的,人才是唯一决定的因素。

曾国藩这一点他非常清晰,他从来不模糊。

不止在他后来带兵时,他早期在部院做大臣的时候,他就在为人才的缺乏而担忧了。

曾国藩的官做得比较顺利,他30岁到北京做官,只用了7年就做到了二品大员,也就是部院大臣,就是我们今天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

然后他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面,中央的六个部里,他做过五个部的侍郎,也就是五个部的副部长,除户部,财政部没有做过侍郎以外,他在其他的五个部都做过侍郎。

可以说明当时的曾国藩是一个被朝廷,最高决策集团所非常看好的一个官员。

他希望他的朋友,尽量给他多推荐各个方面的人才。

而他自己平时做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也就是去发现人才,去网罗人才。

他听说彭玉麟很贤能,但是因为他正在守母丧,不愿意出山。

他就三番五次地写信给他,请求他出来跟他共襄大义。

后来彭玉麟完全是为他这番情意所感而投奔他。

他知道胡林翼带领六百个贵州兵,前去援助武汉。

走到湖北和湖南交界的地方时,武汉城已经陷落了,这支部队前进失去了目标,后退又没有盘缠,徘徊在湘鄂之间的时候,曾国藩给朝廷写信,请求朝廷把胡林翼的这支子弟兵留在湖南,请求胡林翼与他共事。

而且他在给朝廷写的奏折中还说过这样的话,他说“胡林翼之才,胜臣十倍”,就是胡林翼的才能在我十倍之上。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

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

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

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

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
实识,四曰营务整齐”。

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

虽然说曾国藩是一位军事家,但是他却“名副其不实”。

虽然他也是熟读兵书,可军事素养不是很高。

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他是杰出的将帅。

他的谋士就有后来同样位高权重的李鸿章和左宗棠,他手下的将领有曾国荃、彭玉麟等。

当年李鸿章拜托曾国藩考察两位下属,曾国藩只是和他们简单的见了个面就指出了谁是值得信任的,结果那个人后来就是台湾的首任巡抚刘铭传。

他留下的著作之一《冰鉴》就是介绍了他在相人这方面的造诣。

四、修身养性。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

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

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

”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

”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曾国藩在个人修养上最为严格,他每日静坐,反思己过,数十年如一日潜心修为。

很多人都想从曾国藩身上学到成功的黄金定律,修身处世,立于不败。

很多成名的人物,也都受过他的思想熏陶。

梁启超对曾国藩推崇备致,说:“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毛泽东青年时期,也潜心研究过曾国藩文集,他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在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而蒋介石,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全集》常置桌旁,终生拜读不辍。

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的模仿曾国藩,简直将曾国藩奉为偶像。

《曾国藩传》虽然写完了他的一生,但是在我看来。

他的一生绝非那一本书能够叙述的了的。

一生执笔投戎,万世受人敬仰!
11090314
李亚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