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几分之几(1)》教学设计与说明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68~69页例题,想一想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了一个物体(图形)和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基础上,认识整体的几分之几。
例题仍然用教学几分之一时的情境,
突出“3个
41就是4
3”,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明确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4个桃的41,这样的3份就是43既清楚地展示了43的内涵,又体现了渗透分数单位及分数组成的意图。
“想一想”里,先根据题意在集合图中把10个萝卜平均分成5份,并在其中的3份上加了红色,学生看图说出涂红色的萝卜是萝卜总数的5
3并不难,让学生尝试解决。
为了促使学生再次体会分数的意义,要让他们说一说: 把10个萝卜平均分成了几份、3只兔分得其中的几份,是这些萝卜的几分之几。
“想想做做”第1-5题让学生通过涂色、拿小棒等操作活动,根据图形或实物的直观形象表示出相应的分数,从而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
2、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可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铺垫新知
1、出示例题的场景。
谈话:同学们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吗?在这熟悉的场景里,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请告诉大家。
2、过渡: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3只小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的知识,“认识几分之几”。
(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熟悉的数学情境,开门见山引入新课的学习,唤起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方法,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构建新知
1、初步理解整体的几分之几
(1)提出问题。
同学们,那你们想知道3只小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吗?
(2)操作演示。
请你拿出圆片,动手摆一摆、分一分,再在小组里说一说每只小猴分得几分之几,三只小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提问:能说说你是怎样分的吗? 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演示分得
43的过程。
(3)总结提升。
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41,3只小猴共分得3个41,就是4
3。
你知道,这里的分母4表示什么?分子3又是表示什么呢? 2、进一步感知整体的几分之几
(1)多媒体课件出示“想一想”。
把10个萝卜平均分给5只小兔,3只小兔共分得这些萝卜的几分之几?
(2)请同学们独立思考。
可以用圆片摆一摆,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把你的想法向同学说一说。
(3)汇报交流。
(4)课件演示分得5
3的过程。
(5)小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它的几分之几。
【设计说明: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建构新知,在体验中掌握数学方法。
通过摆圆片让学生亲身经历分得4
3的过程,初步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
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再通过总结提升“你知道,这里的分母4表示什么?分子3又是表示什么呢?”加深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
】
三、巩固深化,拓展运用
1、说一说(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想一想每幅图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几份,红花、公鸡、山羊和白兔分别有这样的几份。
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填一填。
组织交流。
2、填一填(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说一说:每幅图里的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各占这样的几份。
学生独立填写分数。
3、涂一涂(想想做做第3题)。
先根据已知分数想一想怎样分,再在书上涂一涂。
核对结果,交流思考过程。
4、拿一拿(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这堆小棒一共有12根,你能拿出这堆小棒的
32吗?43呢?自己先用12根小棒拿一拿。
分别拿了几根小棒?
提问:再想一想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同桌之间交流,汇报展示。
5、算一算(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填写,核对计算结果。
【设计说明:通过“说一说、填一填、涂一涂、拿一拿、算一算” 一系列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围绕教学重点,即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层次。
】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有什么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