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代动力学参数及PKPD理论与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

药代动力学参数及PKPD理论与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

17
抗菌药物PK/PD用药方案的临床意义
18
抗菌药物的PK/PD分类
抗菌药分类 时间依赖型 (短PAE) PK/PK 参数 T>MIC 药物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碳青 霉烯类、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恶唑 烷酮类、氟胞嘧啶 链阳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替考拉 林、氟康唑、阿齐霉素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daptomycin、 酮内酯、甲硝唑、两性霉素B
PG中度敏感菌
MIC90 8 8 4 2 2 0.5 T>MIC 25 31 55 45 40 100
PG耐药菌
MIC90 64 64 8 32 32 1 T>MIC 0 0 45 26 24 80
23
第二大类:浓度依赖型
氨基糖苷类属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
体内外研究证明Cmax/MIC为10左右为最佳治疗参数 24h AUC/MIC与疗效相关
超过MIC时间是与临床疗效相关的主要参数
2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T>MIC至少在40%~50%时,才 可能提供最优化的疗效和产生最低细菌耐药性。
%T=A/B×100%
21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100 90

菌 成 活 率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2小时 3小时
1MIC(3.13μg/ml) 2MIC(6.26μg/ml) 4MIC(12.52μg/ml)
4小时
6小时
头孢氨苄在体外的抗菌实验
22
β-内酰胺类超过MIC的时间(抗肺炎链球菌)
抗生素 用药规程 PG敏感菌
MIC90 阿莫西林 头孢氨苄 头孢克肟 头孢丙烯 头孢呋辛 头孢曲松 500mg tid 500mg tid 200mg bid 500mg bid 500mg bid 1g.qd.im 0.03 0.10 0.20 0.25 0.25 0.06 T>MIC 45 52 68 82 64 100
指细菌在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 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维持一段时间的效应。它可被看 作为病原体接触抗生素后复苏所需要的时间。
13
6、抗生素后促白细胞效应(PLAE)
指细菌与高浓度抗生素接触后,菌体发生变形,更易 被吞噬细胞识别和杀伤,产生了抗生素与吞噬细胞协同杀 菌效应,使细菌恢复再生长时间延长。
28
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药物每日一次给药
理论依据充分 临床疗效不变或更好 毒副反应少 更具经济学价值
29
氟喹诺酮类的AUC24/MIC的比值(抗肺炎链球菌)
抗菌药 剂量规程 AUC24 (ug· h/ml) CS肺炎球菌
结果
•临床效果
药代动力学
吸收、分布、代 谢、排泄
(给药方案)
药效学
•细菌清除
•患者依从性 •耐受性 •耐药产生
3
抗菌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病人相关原因
依从性差 免疫功能下降
药物原因
•不适当给药途径 给药剂量不当
病灶
非感染(误诊) 基础疾病
选择药物不当
药物失活
微生物相关的原因
病原确立错误
2、累积抑菌清除率
以MIC实验中药物浓度为横坐标,累积抑菌百分率为 纵坐标描记的量效曲线,可以比较不同抗菌药的效价强度 。
9
10
3、杀菌曲线
以药物作用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计数为纵坐标描记 的时效曲线。可比较不同抗菌素的杀菌速度和持续时间。
4、联合药敏指数
11
12
5、抗生素后效应( Postantibiotic Effect, PAE )
3、代谢
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肝P450酶)
4、排泄
大部分抗菌药物经肾脏排泄,部分经肝胆系统排泄。 血浆清除半衰期(T1/2β)、消除速率常数(Ke)、药物清 除率(CL)
7
药时曲线
8
抗菌药物的药效动力学
1、MIC 、MBC
通常以MIC50、MIC90、MBC50、MBC90来表示。 MIC与MBC值较接近时提示该药可能为杀菌剂。
时间依赖型 (长PAE) 浓度依赖型
AUC24/MIC
AUC24/MIC or Cmax/MIC
19
第一大类:
时间依赖杀菌作用 (持续后效应------无或轻、中度)
-内酰胺类(P、Cef、氨曲、碳烯类),克林和大环
(红、克)等
在MIC4-5倍时杀菌率即处于饱和
杀菌药代条件下的药效 PARAMETERS:PK:Cmax、AUC、T1/2 PD:MIC PK/PD:AUC/MIC Cmax/MIC T>MIC
6
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1、吸收
吸收半衰期(T1/2α)、生物利用度(F)、达峰时间 (Tmax)、血药峰浓度(Cmax)等
2、分布
表观分布容积(Vd)、血浆蛋白结合率
14
抗菌药物 PK/PD 研究基本理论 上述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内反映抗菌药物的抗菌
活性,但由于其测定方法是将细菌置于固定的抗菌药 物浓度中测得的,而体内抗菌药物的浓度实际上是连 续变化的,因此不能体现抗菌药物杀菌的动态过程。 抗菌药物PK/PD研究将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 参数合二为一。
15
PK/PD关系曲线
治疗中出现耐药
抗菌活性不足
4
抗菌药传统给药方案拟定的依据:
给药量:以药效学(Pharmacodynamic PD)(即药物体外细菌 培养MIC90)为基础,拟定给药量(血药浓度为MIC90 值的2-10倍。) 给药间隔时间*:以药动学(Pharmacokinetic PK)的半衰期 (t1/2)拟定 *早期仅以常规每天3次 缺点:药效学与药动学参数间未作动态的互相影响的结果来 确定。
药代动力学参数及 PK/PD理论与抗菌药物 临床合理用药
1
抗菌药、细菌、人体相关示意图
抗菌药
药动学
耐药性
(pharmacokinetics, PK )
药效学 (pharmacodynamics, PD) 感染
不良反应
细 菌
2
抗感染(免疫)
人 体
选择抗菌药时需考虑的因素
药物
对细菌 MIC
感染部位浓度
对革兰阳性、阴性菌均具有PAE(0.75~7.5hr)
24
25
三种抗生素-绿脓杆菌
26
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耳肾毒性
肾小管对氨基糖苷类摄取的饱和性,一定范围内的高
浓度不增加其药物摄取,不增加毒性。
27
氨基糖苷类
低浓度易诱导适应性耐药 高浓度不易选择耐药
高剂量少次数给药可避免耐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