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

浅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

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3月第8卷第9期ChinaPracMed,Mar2013,Vol.8,No.9·157·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P<0.01)。

表1二组疗效比较组别治疗组对照组例数5755显效4232有效1311无效212χ8.58<0.01(d)表2二组平均腹泻停止时间比较组别治疗组对照组例数5755平均腹泻停止时间(±s)1.85±0.372.38±1.12t检验⁃2.97P<0.013讨论婴幼儿发生腹泻病时,机体处于缺锌的状态,国内报[4]道腹泻患儿的血清锌低于正常儿,锌制剂针对腹泻病的辅参考文献[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86.[2]陈洁.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中华儿科杂志,[3]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384.[4]康春华,丘小汕,华莉,等.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锌水平变化及补锌治疗效果.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0):765⁃766.[5]盛晓阳,沈晓明.锌缺乏与儿童感染性疾病.中华儿科杂志,2007,45(3):164.2009,47(8):634.助治疗作用并非锌本身的药理作用,而是补充锌制剂后,纠正了缺锌的状态,从而激发和提高了人体的免疫功能,通过多种[5]途径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或防止液体丢失。

本组治疗显示:治疗组疗效、腹泻停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腹泻病患儿补充锌制剂能缩短腹泻的病程、减轻病情。

按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中的补锌治疗:急性患儿能进食后予以补锌,6个月以上,每天补充元素锌20mg,6个月以下,每天补充元素锌10mg,共10~14d;该疗法应积极应用于临床治疗。

浅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高丽目的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摘要】有利于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参考相关文献,并与临床病例结合,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

结果分析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大环内酯类、抗真菌药物、其他抗菌药物,以及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的最佳给药时间。

结论恰当的给药时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抗菌功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医疗费用。

【关键词】抗菌药物;给药;时间;临床合理用药有报道称,恰当的用药时间、合理的用药间隔,是确保临床合理用药的关键环节[1]例如头孢曲松等,可以通过降低给药频的β⁃内酰胺类药物,率,每日给药依次,就可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发挥抗菌功效;对于半衰期较短,但对繁殖期、静止期细胞具有较强杀菌活性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可适当放宽给要间隔方式,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发挥抗菌功效。

1.2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属于浓度依赖性药物,具有较长的抗菌后效应,具有首过效应。

每日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单次给药能够获取较高的峰浓度,避免了首过效果,又能减少细菌耐药性,提高抗菌功[4]效。

同时,神皮质激素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摄取具有饱和。

所以,根据抗菌药物的不同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参数,以及抗菌后效应,将其分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以及时间依赖性且半衰期较[2]长的抗菌药物。

本研究中,参考相关文献,并与临床病例结合,分析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大环内酯类、抗真菌药物,以及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的最佳给药时间,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属于时间依赖性药物,当药物浓度处于最低抑菌浓度的4抑菌浓度的时间,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发挥抗菌作用的有效期。

β⁃内酰胺类给药后24h内,体内血药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约为40%~60%,这段时期内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发挥最佳抗菌活性。

一般情况下,半衰期相对较短的β⁃内酰胺类药物,给药3~4次/d,例如青霉素类、多数头孢菌素类,都需要通过每日多次给药方式,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发挥抗菌功效[3]1各类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5倍,其杀菌功效处于饱和状态,所以,药物浓度高于最低性,所以,每日多次给药,或者持续静脉滴注时,容易造成蓄积中毒。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主要在耳蜗及淋巴结中蓄积,形成耳毒性。

所以,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应用时,应采取1次/d给药。

1.3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氟喹诺酮抗菌药物属于浓度依赖性药物,其血药浓度越高,其抗菌功效越强,随着血药浓度的升高,能够越快清除病原菌。

但是,氟喹诺酮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存在浓度依赖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5]制了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

对于诺氟沙星、环;但是对于半衰期相对较长、抗菌后效应较长万方数据作者单位:471000洛阳,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丙沙星等药物,治疗单纯性膀胱炎时,可1次/d给药,治疗呼吸道感染时,可给药2次/d。

·158·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3月第8卷第9期ChinaPracMed,Mar2013,Vol.8,No.91.4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属于时间依赖性药物,由于体内药效学参数具有较大差异,对于其体内特性还不是很清楚。

对于其给药时间,可以根据血药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时间,以及抑菌后效应持续时间,来综合判定。

对于半衰期和抑菌后效应均较短的红霉素等,建议每日给药3~4次,对于半衰期和抑菌后效应较长的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新型大环内酯类药物,建议1次/d给药。

1.5抗真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两性霉素B属于浓度依赖性且抑菌后效应较长的药物,建议每日或隔日静脉滴注一2~3次/d静脉滴注;咪唑类属于时间依赖性且抑菌后效应较长的药物,建议1次/d给药。

1.6其他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万古霉素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由于其半衰期和抑菌后效应相对较长,可适当放宽给药间隔;克林霉素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其其半衰期和抑菌后效应相对较短,需要每日多次给药。

2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最佳给药时间: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取敏感抗菌药物,注意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其抑菌后效应会呈协同性增加,原则上应减少药物的给药剂量,放宽给药间隔。

例如磷霉素与环丙沙星联合用药时,应适当延长给要间隔。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与次;氟胞嘧啶属于时间依赖性药物,进行抗真菌治疗时,建议应适当减少单次给药剂量。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需要减少两者的给药剂量,延长给药间隔,尽可能降低毒副作用,发挥最大的抗菌功效。

3讨论本研究中,分析了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大环内酯类、抗真菌药物、其他抗菌药物,以及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的药效特点,以及最佳给药时间和给药间隔。

我们认为,恰当的给药时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抗菌功效,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患者就诊的医疗费用,真正意义上实现临床上的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1]王睿.抗生素后效应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中国医药报,2009,20(5):45⁃46.[2]胡晋红.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及药效学相关研究的临床意义.药学服务与研究,2010,4(3):193.[3]刘学红.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对临床用药的意义.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5(2):154.[4]易洁梅.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临床合理用药.实用药物2008,11(6):368.与临床,[5]刘艳双.解放军第291医院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分析.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2,12(1):89.胺碘酮治疗急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观察刁世亮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急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摘要】评价其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60例急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随访2年,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采用胺碘酮治疗的结论胺碘酮用于急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具有疗效满意、安全可靠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胺碘酮;急性心律失常患者,其心律失常均被有效终止,随访显示病情控制稳定,室性期前收缩有效控制,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心内科于2010年6月收治的60例患者,男43例,女17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58.5岁,都是由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急性室性心律失常,21例患者伴有lI~IV级心功能不全,都由24h动态心电图确诊。

这19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8例,频发多源事性早搏8例,心室扑动4例,心室颤动7例。

1.2方法其中药品包括胺碘酮注射液(浙江尖峰药业生产,国药准字H20020021。

规格150mg/支)和胺碘酮片。

(徐州恩华赛德药业生产,国药准字H32021922,规格200mr矿片)。

把60位患者分成两组,每组30位患者,观察组30例使kg,10mL注射液静脉缓慢输注,药用量1rag/rain(且24h内不能超过l000mg)的方法,等到室性早搏只出现偶发状态的时候,停止静脉输注胺碘酮,之后再口服胺碘酮500mg/d。

两周之后使用200mg/d进行维持治疗;对照组30位患者单用胺碘酮静脉注射且1∶1治疗,其中注射治疗首剂4~5mg/些患者中包含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4例、单纯室性期前收缩1资料与方法300mg/d,周两之后改为200mg/d进行维持治疗。

纯使用胺碘酮1∶1服治疗。

开始时500mg/d,一周之后改为1.3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治疗前后对比使用配对检查,组间比较采用f检查。

2结果L)和TC、LDL下降幅度、LDL⁃C升高幅度(%)。

两组病例治下降幅度要低,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都会明显提升HDL.C,治疗组优势比较明显(P<0.01),所以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治疗有效率66位患者中,总有效率91.7%,14例心室率减慢<100次/min或者于用药前相比下降>20%,4例无效,25例房颤患者里面14例患者转变成窦律。

21例频发室性早搏消失16例,2例于用药前相比减少>50%;2例房扑患者转变为窦性1例,无效1例。

且l例室速消失,1例持续室速,l例无效,l例室颤无效。

2.2药物的副作用在经静脉使用胺碘酮过程中,有4位患两组治疗前后血清LDL⁃C.TC、HDL⁃C变化(x:l:s,mmol/疗后血清LDL.C、TC都明显下降<0.01),治疗组比对照组的万方数据作者单位:130021长春,吉林省人民医院干部二疗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