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四大家
“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论·脾胃虚 则九窍不通论》)
“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升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 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
(2)脾胃为升降之枢纽
“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 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转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 阴为地者也。”(《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
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 按摩。
他认根为病据凡由能《邪增内生凡加经上,五》行攻者脏关邪,者于已皆,五吐病均味。可入谓五胸凡之脏膈风或痰补的上宿。传脘食促统的,使理,病可在病论人,
引涎、漉涎、嚏气、追泪等能使邪
进食攻吐,法邪才之是法真,补法行也之汗。道吐。下。 用吐法。
气拥而出之的方法。
凡寒湿固冷,热克
强调脾气升发的作用!
学术思想
1、对内伤病因病机的认识 (1)病因
饮食不节、劳逸过度、七情所伤
(2)病理
气火失调、脾胃升降失常
(3)治疗特点
补中升阳泻火,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朱丹溪
朱震亨(1281-1358),字 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今浙江 省义乌县)人。世居丹溪之边, 故以丹溪为号。
朱氏早年习举子业,三十 岁时,有志于医,三十六岁时, 又从朱熹的四传弟子许谦学习, 成为理学家,这对他后来的医 学形成很有影响。
用寒凉药不过六分之一与,火其热中有广关泛;使六用气的之都中是火附热子也、居干其姜二、。官桂、
➢ 倡肉的蔻多导等发“温性热与火药普热物遍。性论可这见个”“角寒度《凉加风湿素派以与与问”强火火玄讲调热热机“,原火而病热实式论质》”上:,仍“只然五是是脏从注之火重志热辨者病证,怒、
火论治热的致。病具有广泛性喜燥、与悲火、热思、恐也,悲一作忧。若志过度
以三法治之,名之为“六门三法”,此即为该书创立的“攻邪论”的主要思想。
在具体应用汗吐下三法时,作者从治法范围,适应证、禁忌证等方面作了系统阐述,
较前人认识有了较大的扩充。三法均有具体用法、注意事项、禁忌证,应用范围广泛,内
容丰富,所用药物遵崇完素,偏于寒凉,颇有心得。
同时书中对应用补法有独到见解,认为邪去后才可言补,重在以五谷、五菜、五果、
生理状态,它“惟有裨补造化,以为生生不 息”,“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2)相火之变
相火妄动为贼邪——色欲过度,情志过极,饮食厚味。 相火妄动的危害——阴虚则病,阴绝则死。
小结
金元医家的创新,活跃了当时的学术空气,改 变了“泥古不化”的局面,丰富了医学理论。同时, 任何杰出的医家都有时代的局限,每个学说的创建 者的成就,都是受他们自己的“主观理解、生活条 件、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程度所决定。但是,医学 的发展同其他任何学科一样,都有历史继承性,不 但各家之间互有吸取,就是他们自身也是在历代医 学成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五畜、五菜充养之,并批评世风好补之偏。
后人对该书突出的攻邪论思想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是,因为该书治病偏于攻邪,也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到一些医家如朱丹溪的批评。
·
3、学术经验
概念
适用范围
代表方法
但是,张氏也并非主张只凡攻风不寒诸补邪,,对病在于体 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灸、蒸、熏、
攻邪论 ➢质虚汗弱法的患凡者解,法表也者还。,是皆要汗设法滋皮 可补肤 用间 汗的、 法。经。对络于内的补,法,
金元医家的创新
—刘、张、李、朱四大家
一、金元医家的时代背景
哲学影响
理学——格物致知、太极图说等。 新学——强调客观规律,敢于怀疑经典。
战乱频繁
传染病流行——热性病 生活不安定——内伤病
医界风气
墨守仲景成规 《和剂局方》的影响
一、金元医家背景
辽(契丹) 916-1125
北宋 960-1127
金(女真)
另有《伤寒直格方》3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2卷,但以《素 问玄机原病式》及《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价值为大。
3、刘完素的学术成就 刘完素研究《内经》病机十九条 但是,“寒凉派”症在状临发证现用与药火时相也关并的非有一1味0寒种凉,而与已热,相例如
《宣明论方》一、二卷关中有论7述种煎;厥伤、寒薄临厥证、各风种消症等候六的十出二现证多中,
六气皆能化火说
则寒劳与,火劳热则伤本脏,凡五志所伤皆热也。”
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 对五运六气的研究
他对当时盛行的“五运六气”学说非常重视,一方面强 调“不知运气而求医无失者鲜矣”、“一身之气皆随四时五 运六气兴衰,而无相反矣”;另一方面则不认为人体发病完 全受五运六气的格式所支配,反对机械的搬用运气学说于医 学实践上。
李杲(1180-1251), 字明之,号东垣老人。金 代真定(今河北正定县) 人。 李东垣出身于富贵之家, 据《元史》载:“杲幼年 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 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 之学”。李杲从张元素学 医,尽得其传,后李杲又 将医学传之罗天益。
李东垣之《脾胃论》
学术思想
1、对脾胃生理功能的阐述 (1)脾胃为元气之本
“守真”, 乃守 《至真要大论》之 旨。
精通《内经》玄机,
自号为“通玄处士”。
刘完素(1120-1200),字史守书记真载:,“号金时通玄处士。金代河
间(今河北河间)人,世三生聘。称不”刘起,河赐间号高,尚赐先 号高尚先生。
他具有民族气节,终生不仕,行医于民间,受到民众的
欢迎,至今河间一带尚有纪念他的遗迹。守真庙
➢ 亢害承制
河南中医学院徐振国:在
1、生平
兰考县采访的时候,感受最大 的是中医学的落寞,除了有限
的几个人之外,少有人知道这
里曾出过一位旷世名医张从正。
张从正(约1156-1228),字子和由县,于把不张号能从确正戴证的人张故氏里。故放金里在,了代兰城考关
睢洲考城(今河南睢县兰考一带)镇十人的几张通。医碑王。村但,如并今在的这张里医立王了村
药物通便外,他如催生、下乳、磨
凡下行者,皆下
下焦等在下的疾病,
积、逐水、破经、泄气等下行作用
下法
法也。
可用下法。
的方法。
➢ 情志疗法
运用《黄帝内经》五行相胜之理,采取以情胜情的方法,治愈了一些 因情志变化而引起的疾病,其在临证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黄帝内经》之说, 例如予“惊者平之”新的涵义。
1、生平
南宋
1115-1234
1127-1279
元(蒙古)
1271-1368
李东垣
刘完素
张子和
朱丹溪
十二世纪,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证实践的创新,出现 了两个不同的医学流派,即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其中影 响较大者则为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后世称为 “金元四大家”。
刘 完 素
他研究《内经》,
1、刘完完故素全其是名生以曰平“《完素素问”》。为主,
的张从正故里碑处,一片荒凉,
年轻时从军,当过一段时间的军医除;了四6周1的岁数被棵柏召树为还挺太立着, 石碑都已被扳倒、砸断,似乎
医,后辞归,行医于民间。
没有人以他为荣。
主张“古方不能尽治今病”,指出当更正《圣惠 方》、《诸病源侯论》等书之误,具有革新精神。
2、著作
《儒门事亲》15卷,成书于1228年。书中前三卷为张从正亲撰,其余各卷由张氏口述, 经麻知几、常仲明记录、整理而为完书。
全书各卷由诸篇论文汇编而成,每卷含数篇论述,有说、辨、记、解、诫、笺、诠、
式、断、论、疏、述、衍、诀等体裁。包括:“事亲”本书。治百病法,十形三疗,杂记
九门,撮要图,百法心要,三法六门,“三消论”(刘完素),扁鹊华佗察声色定生死诀要,
世传神效方等几部分内容。
该书注重阐发邪实为病的理论,倡导攻下三法治疗诸病。书中以六邪归纳诸病之因,
《金史·刘完素传》: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尝遇异人陈先生。
他是以当酒饮时守医真。学大界醉。最及早寤。敢洞于达医创术。新若的有授医之家者。,乃开撰运辟气了要旨金论。元医学
精要宣明论。虑庸医或出妄说。又着素问玄机原病式。或特举二百八十
的新八境字。界注,二万在余医言。学然史好用上凉占剂。有以降重心要火。地益位肾水。为主。自号通元道
实践上,又亲手治好母亲 和许谦的病,最后得出“古方 治今病焉能吻合“的结论,是 彼时敢于创新的医家之一。
主要著作
《格致余论》撰写于1347年, 是朱氏医学论文集,全书1卷, 共收医论42篇,涉及内容相当 广泛,篇次排列没有规律,颇 有随笔杂记之韵味。书名丹溪 谓:“格物致知,医为余事” 而得名。
《局方发挥》1卷。该书采用问答体例,对宋代《和剂局 方》中的30多个有关问题予以评论,驳斥时医不辩证,套用、 滥用《局方》辛温燥烈之剂,造成伤阴劫液,针对问题,作 者着重阐发了滋阴降火的治疗法则,提出“重养阴”、“戒 操热”的新见解。
士云。
2、刘完素的著作
《素问玄机原病式》1卷。是中医病机学说的重要著作,书中以 大量篇幅论述了“热”和 “火”的病证、病机,将《素问》病机十 九条,归纳为五运主病(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和六气主病 (风、热、湿、火、燥、寒)共十一条病机。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又名《宣明论方》,15卷,将《素问》一 书中的62个病证逐条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相应处方,补充了《素 问》所论病候缺乏相应方药的不足 ;把疾病分属风、热、伤寒、积 聚、杂病等各门,每门均先引《素问》医论,再加引申,并制定处方。
另朱丹溪还有《本草衍义补注》、《伤寒辨疑》、《外科 辨要新论》等著作。
学术内容
1、阳有余阴不足论
(1)自然现象
以天地、日月而论,天与日为阳,地与月为阴,天大于 地,日明与月,故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2)人体生长规律 阴难成而易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