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儿童发展理论
2. 肛門期(the anal stage;1-1.5 to 3)
9
佛洛伊德之精神分析论
(Psychoanalytic theory)
3. 性器期(the phalic stage;3 to 5-6)
4. 潜伏期(the latency stage;5-6 to 11-12) 男、女儿童大都是“楚河汉界”壁垒分明
5. 两性期(the genital stage;11-12 to 20) 性需求转向同年龄的异性
10
佛洛伊德之精神分析论
(Psychoanalytic theory)
国外儿童性教育微电影《The air inside her》 /36174/
早期经验影响日后的人格发展
26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新行为主义(二)
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
替代性强化
一是认识到行为所导致的结果是 什么,如外界对此行为的反馈与强 化; 另一个是认识到此任务的难度如 何及其行为方式。
对行动结果的预期;
从事此行为把握的预期
自我强化
自我调节 ( self-regulation ) 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
22
间歇增強
有時给予增強 有時不给予增強 Q:部份增強为何比正增強还有效呢? 怎么 表扬
连续强化是指每次反应都给予强化,也叫全部强化 间歇强化是指对某些特定的反应给以强化,也叫部分强化。 连续强化能够迅速建立起某种学习行为,但强化一旦停止, 原有的学习行为就很容易消退,缺乏坚持性。 间歇强化正相反,学习行为建立的速度较慢,但强化停止后, 学习行为消退得也慢。因此,连续强化适用某种新的学习刚 开始阶段使用,而后就要尽可能转入间歇强化。
25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新行为主义(二)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观察学习(替代学习)
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
替代性强化(观察者看到榜样或他人受到强化,从而使自己 也倾向于做出榜样的行为)
自我强化(当人们达到了自己制定的标准时,他们以自己能 够控制的奖赏来加强和维持自己行动的过程)
8
佛洛伊德之精神分析论
(Psychoanalytic theory) 3.人格发展理论 (性心理发展论)
不同发展阶段的性心理特征(令人感到愉快的感官刺激, 特定感官之驱力(libido) 随年龄不同出現在不同部位) 孩子性教育,千万不要错过五个关键时期
1. 口腔期(The oral stage;0 to 1.5)
Skinner Box
17
斯金纳箱
正增強(強化行为)
行为的发生和消退 1.习得性 2.条件强化和泛强化 3.消退(无强化)和遗忘(时间)
例
行为反应后提供增強物会增加行为反应的频率 子女表现好的行为马上给予奖赏以强化其行为 例: 捡到钱包 吃饭情境 教室沒人 考試 交作业 送交老師 嘉奖表扬 把饭吃光 被称赞 偷钱 买自己想要的 作弊 考高分 抄袭 受好评
无意识(潜意识)
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 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 各种欲望和感情。 前意识 意识 潜意识
6
佛洛伊德之精神分析论
(Psychoanalytic theory) 2.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 id
自我 ego
超我 superego
自我 意识 前意识
什么该被表扬?独立吃饭穿衣?频率?
宝宝真棒!
21
正增強(強化行为)《鼓Fra bibliotek孩子的100句話》
1.沒關係!爸爸相信你可以自己爬起來。 2.孩子,自己試試看,你辦得到的! 3. 寶寶好能幹,會自己吃,再也不用爸媽餵了! 4.哇!你真厲害,把玩具都給拆了。我們一起拆好嗎? 5.哇,這是誰畫的?畫得真漂亮! 6. 小鳥長了鴨爪,哈哈,你好厲害,想像力好豐富喲! 7.你是個聰明的孩子,再好好想想,有什麼想問的? 8.孩子,我知道你對這些東西很好奇,這很好!不過這些東西很危險,不 能碰,媽媽來告訴你為什麼。 9.你是個可愛的孩子,小朋友們都很喜歡你,去和他們玩好嗎? 10. 寶貝,你很聰明的!自己試試看,一定可以的。 11.什麼都不用想,盡情地玩吧! 12.寶貝,你今天做得很棒,以後要繼續努力喲! 13. 哇,你的小天地好漂亮喲!你是個勇敢的孩子,試著自己一個人睡!
人格理论:
1. 意识层次理论 2. 人格结构理论 3. 人格发展理论
“精神分析之父”
5
佛洛伊德之精神分析论
(Psychoanalytic theory)
1.意识层次理论
意识
即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有逻辑性、时空 规定性和现实性。
前意识
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 经验。
23
负增強
行为反应后去除某厌恶的事物可以增加该行为反 应的频率
当子女未出现不良的行为或行为有所改进 停止原先的惩罚
例
例:表现好 表现好 表现很好 一次说谎
本來坐牢 原本记过 每天要洗碗 沒被打
出狱 功过相抵 不必洗 继续说谎
不良的行为也可能因为负增強而建立
24
其他行为改变技术
惩罚(punishment):在某行为后,去除某些事 物來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 消弱(extinction):忽视 不予理会 塑造原理(shaping) 代币制(token system)
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乐 原则行事,是“原始的人”; 自我——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 下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是人格 的执行者,按现实原则行事,是“现实 的人”; 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 性,是“道德的人”。
7
超
我 本我
潜意识
应用
心理治疗法
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弗洛伊德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 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借此可挖掘出潜意识中的症 结。自由联想就是让病人自由诉说心中想到的任何东西,鼓励病人尽量回 忆童年时期所遭受的精神创伤。 释梦(dream interpretation)。弗洛伊德将梦境分为两层次:当事人所记 忆者称为显性梦境(manifest dream-content),显性梦境并非梦的真正 内容。另一为当事人所不能记忆者为隐性梦境(latent dream-thought), 隐性梦境中隐含更重要的意义。心理治疗的目的,即在根据患者显性梦去 解析其隐性梦的涵义,从而找出当事人潜意识中的问题。 移情(transference)。即患者对心理医生的情感反应。移情有正移情 (Positive transference)和负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正移情是 患者将积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负移情是患者将消极的情感转移到医 生身上。借助移情,把病人早年形成的病理情结加以重现,重新经历往日 的情感,进而帮助他解决这些心理冲突。
不良的行为也可能因为正增強而建立
18
正增強(強化行为)
表扬——肯定——积极的养育方式 你是否经常被表扬?被谁表扬?表扬什么?
你是否经常表扬你身边的人?
19
正增強(強化行为)
表扬泛滥?
如何表扬孩子才是正确的?
20
正增強(強化行为)
“你真聪明!”VS“你真努力!” 社会责任的给予!信任!当管理者参与…
人类病态行为的起源: 意识层次、人格结构、性心理发展等问题
11
佛洛伊德之女——安娜·弗洛伊德
把精神分析理论用于儿童心理分析和教育工作, 《儿童精神分析治疗》
12
人是如何成为社会人的?
13
行为主义
14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森
意识 行为
(1878-1959)
意念、动机
试验、观察
心理学内容应该是以可以观察的行为为基础,而 非依据人的动机与意识 方法必須有客观的数据而非内省
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27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新行为主义(二)
班杜拉和克波(Kapers)做了一个“自我奖励标准”的实验:
“ 榜样”从事某一活动时采用较高或较低的自我奖励标准。采用较高 的自我奖励标准者,只有在达到或超过自己满意的成绩时,才大声 地称赞自己,给自己物质奖励。在没有达到自己提出的标准时,他 们则不让自己随意拿取奖励,反而进行自我批评。 采用较低的自我评价标准者,在没有完全达到自己的标准时,大 声地称赞自己,给自己物质奖励。
分泌唾液 不分泌唾液 食物 分泌唾液
分泌唾液
恐惧 ,圣诞老人白胡子,
16
斯金纳 新行为主义(一)
B.F.Skinner
斯金纳的老鼠实验
饥饿的老鼠在箱中乱闯偶尔压倒杠杆落下 事物。实验最后老鼠学会利用杠杆来获取 食物。 操作性学习:行为的持续性主要受到该行 为的后果控制。行为的建立端视行为的后 果增强或惩罚而定。
2
3
格赛尔“成熟势力”的发展理论
“双生子爬楼梯研究”
48周(11个月)开始 53周(12个月)开始
1. 个体成熟原则 2. 自我调节原则 3. 技能不对称原则
4
佛洛伊德之精神分析论
(Psychoanalytic theory)
人类男性天生具有弑父娶母的欲望和恋母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
女性天生具有弑母嫁父的欲望和恋父情结(又叫厄勒克特拉情结)。
33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新行为主义(二)
4、自我效能理论 Self-Efficacy Theory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 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也就是个体在面临某 一任务活动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
第二讲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LOGO
儿童发展理论
格赛尔“成熟势力”的发展理论 心理动力(Psychodynamic) 佛洛伊德之心理分析论 艾瑞克森之心理社会论 行为主义 (Behaviorism) 巴夫洛夫、华森、史金纳的传统学习论 班度拉之社会学习论 认知发展 (Cognitive-Development ) 皮亚杰认知发生论 维高斯基之社会文化论 人文心理学 (Humanistic Psychology) 马斯洛之需求阶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