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第二章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 皮亚杰将平衡定义为个体保持认知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 倾向性。他认为,这种倾向性是潜藏于个体发展背后的一种动力 因素。因为,当某种作用于儿童的信息不能与其现有的认知图式 相匹配时,就会引起主体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对这种不平衡的内 部感受是一种不协调及不满足感,儿童会努力去克服这种消极感 受,以恢复旧的平衡或达到新的平衡。主体正是在这种不断寻求 平衡的过程中,实现了认知的发展。
具体运算阶段——守恒任务( P37P40)
形式运算阶段
• 在这一阶段,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设定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 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
• 个体的心理操作在功能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不同的心理操作之间构成有层 次性的组织系统,这种系统性使得青少年在认知活动中,不仅能注意其结果 ,而且还能主动地监控,调整和反省自己的思维过程。
•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是,儿童认知的发 展是通过动作所获得的对客体的适应而实现的。适应的 本质在于主体能取得自身与环境间的平衡。达到平衡的 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在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主体 的认知操作获得系统化(组织化)的发展。(考点)
同化(考点)
• 同化是指主体将其遇到的外界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认知结 构中来的过程。
一、心理操作的特性
• 1、操作是心理意义上的 • 2、操作来自于物理动作 • 3、任何一个操作都存在于组织系统当中 • 4、操作具有逻辑性的特点(可逆性互补性)
二、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 转换
• 一、两个阶段的儿童在守恒任务中的不同表现 • 1.前运算阶段儿童具有直觉性的思维特点,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很容
主动性 •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根本动力存在于儿童自身之中,儿童不是只能
被动地等待环境影响和塑造的生物体,而是刺激的主动寻求着、环境的主动
探索者,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是儿童自己在决定着自身的发展方向和水平
。(考点)
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
• 儿童并不满足于他们已经知道的东西,而是不断地寻找新的东西。虽然儿 童也可能因外在的奖励等去探寻新的信息,但这些外在的因素对儿童的学 习与发展不是最重要的,发展的真正动力存在于儿童内在的需求。
•第二章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第二章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 的理论
• 第一节 皮亚杰理论中的基本假设 • 第二节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机制的理论 • 第三节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 第四节 关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争议 • 第五节 新皮亚杰学派
第一节 皮亚杰理论中的基本假设 ——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
平衡
组织化
• 组织化是指主体的每一个认知操作都是与其他认知操作联系在一 起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第三节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 阶段性理论
感知运动六阶段——反射练习阶段(0-1个月)
• 觅食反射:用手指或乳头
触摸新生儿的面颊,他就会将头 转向被触摸的这一侧并张开嘴表 现出吸吮动作。这反射大约在生 后4-7个月时消失。
感知运动六阶段——表象思维开始阶段(19-24个月)
前运算阶段
• 在这一阶段里,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 他们已能通过表象、言语以及其他符号形式来表征内心 世界和外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而非逻辑性 的,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
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特点——早期的信号功能(考点 )
• 思维的抽象性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开始思考许多诸如社会存在,公正,真理 及道德等抽象的社会问题,并迷恋科学幻想。
• 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所应用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具逻辑性和系统性。
不同阶段的转化过程
• 皮亚杰特别强调,任何一个儿童的认知发展都要经过这四个连续 的阶段,并认为这个认知发展的四阶段模式在任何文化里都适用 。儿童的任何一个新的认知技能的出现,都是以前一个阶段中的 认知技能为基础的。
——儿童认知发展的建构性特点
• 皮亚杰认为,儿童对于客观世界的解释是根据他们已经知道 的部分,儿童现存的知识状态指导着其对各种信息的加工, 因此,对现实的认识是一个能动的、积极的、活跃的建构过 程。
第一节 皮亚杰理论中的基本假设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考点)
第二节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机 制的理论
顺应(考点)
• 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使其与外界 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同化与顺应的联系
• 同化与顺应并不是彼此分离的两个独立的过程,而是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的。甚至在同一个认知活动中,同时包含这两个过程。 只是在某些活动中国,同化占支配地位,在另一些活动中,顺应 占支配地位。
平衡
• 1.表象符号—延迟模仿 • 2.语言符号(象征与符号)
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特点——自我中心性(考点)
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特点——感知的局限性
具体运算阶段Βιβλιοθήκη • 在这一阶段里,儿童的思维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 基本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仍局限 于具体的事物以及过去的经验,缺乏抽象性。
• 吸吮反射:将奶头或其他
物体放入孩子口中或者手指触及 上、下口唇,即引出吸吮动作。 此反射大约在4-7个月时消失。
感知运动六阶段——初级循环反应阶段(2-4个月 )
感知运动六阶段——二级循环反应阶段(5-8个月 )
感知运动六阶段——二级反应协调阶段(9-12个月)
感知运动六阶段——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3-18个月)
金钱激励好与坏?
做家务要不要给钱?
第一节 皮亚杰理论中的基本假设 ——儿童认知发展是其心理结构的改进与转换(
P3)
• 儿童认知的发展是通过其认知结构的改进和转换而实现的。皮亚杰理论
中的结构,不是指解剖意义上的结构,而是指一种认知上的功能结构。
主体依赖它对客观刺激作出反应。
第一节 皮亚杰理论中的基本假设
易被事物的某些直观性特征吸引,并据此得出不正确的结果。
• 2.在儿童守恒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过渡阶段,即 主体感受矛盾的阶段。
• 3.儿童的守恒性认识似乎是自然成熟的结果,而不是教育、训练的 结果。
二、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 转换
• 二、守恒发展的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