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研究指导意见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研究指导意见
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关注重心的区别(2)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 既关注教师的教学、更关
学行为。
注学生的学习。
内容的表述方式更多 内容的表述方式更多地体
地体现了原则性、规 现了指导性、启发性、弹
定性、刚性。
性。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框架结构比较
课
前言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程 标准
从学的角度分析,是初中的学习习惯和方 式不适应高中的学习(55%)及与初中学习的 知识难以衔接(42%) 。
4、抽样调查反映,学生认为能激发学习兴趣、 有助于学习的课堂教学方法是
多给动手实践的机会(60%); 多启发(37%); 多给讨论的机会(35%); 多给思考问题的时间(34%); 多讲授(20%) 。
5、在践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验证课程标准 体现课程基本理念; 落实课程三维目标; 达到课程基本标准; 实践验证课程标准。
(二)实验教材的研究
1、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材系统研究,理解学科的 结构体系,把握各模块(必、选修)的内容及 内在联系。(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2、理解教材各栏目的功能,研究如何创造性加 工教材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材资源,有效地 校本化实施。(教材内容的情境问题化、活动 操作化、结构最优化)
一、为什么要开展学科课堂教学研究? 二、学科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怎样开展学科课堂教学研究?
一、为什么要开展学科课堂教学研究?
(一)问题反思
1、教师普遍反映模块教学的标准课时不足。 ①对课标的理解不到位,对教学内容的深广度 把握不准。 ②一步到位于高考,担心不加大难度,高考会 吃亏。 ③对学情的了解不够,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效 率较低。
3、基于课程标准的初高中教材衔接研究
①教材知识内容的衔接。(例如,化学科的酸、碱、 盐学习衔接、电解质学习衔接,等等)
②教材能力要求的衔接。(例如,数字科的运算能 力、演绎推理能力的加强,等等)
课程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设计思路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必修和选修(有案例)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教 学大纲
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学测试和评估
3、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变化:
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从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 从统一、硬性的规定走向开放、灵活的管理。
归根结底是理念的理解接受和贯彻实施:
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
以学生发展为本
知识本位→人本位
课堂教学从关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
更↓ 关注掌握知识的学生
(二)目的意义
1、促进学科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促进教师教学教研能力的提高; 3、促进学校发展内涵的提升。
二、学科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抽样调查反映,学生认为较难适应的前三 位学科分别是数学(72%)、化学(58%)、 物理(45%)。 ①初高中教学衔接的处理不够。 ②对教学内容的过度拓展挖深。 ③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够适应。
3、抽样调查反映,学生难以适应的主要原因,
从教的角度分析,是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 式(58%)及老师上课补充的内容太多、要求 太高(37%);
(一)课程标准的研究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 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 性文件。
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 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基本理 念、培养目标、内容框架,并针对课程实施中的 重要问题提出了建议。
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关注重心的区别(1)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针对学科,规定了教学 针对学生,明确某一学段应
的具体内容、顺序及其 达到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
要求。
要求。
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科 的知识、技能方面应该 达到的要求。
更多地关注学生通过课程内 容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等方面的发展。
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 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 力。
高中课程内容既要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 基础,同时更应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⑶选择性
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 生的发展需要,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 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 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 不同需求。
分离; (价值与愿望、自主与互动、分组与分工、
关注与引领) ②教师表扬泛化,过程评价的导向与引领作用
迷茫; (倾听与回应、适度与适当、准确与客观、
激励与启迪)
③学生主体淡化, 师生交往对话的匮乏; (主导与主体、表演与表现、学习共同体)
④教师引导异化,接受与发现的二元对立; (接受并非即是机械与被动、发现并非都有 意义、意义接受建构与自主合作探究) ⑤教材文本固化,师生与文本对话的削弱。 (就本论本与多元对话、预设与生成)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 学科课堂教学研究指导意见(试行)”解读
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2006年10月12日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是实施新课程的本质要求。
4、研究内容标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⑴时代性
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 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 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
⑵基础性
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 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
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
60
50.8 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
50
40
引发较多的讨论交流
30.5
30
20
老师讲授为主
10
12
自学
5.4
大量的书面练习
0.8
0.6 其他
0
86.7%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 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等课堂教学方 式,12%的学生喜欢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方式。
5、课堂教学的现状误区: ①合作学习虚化,生生对话的“形”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