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物与药学专业知识

药物与药学专业知识

药物与药学专业知识二
第二节药物剂型与制剂
一、药物剂型与辅料
(一)制剂和剂型的概念
1.剂型的概念
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

2.制剂的概念
药物制剂系指将原料药物按照某种剂型制成一定规格并具有一定质量标准的具体品种,简称制剂。

根据制剂命名原则,制剂名=药物通用名+剂型名,如维生素C片、阿莫西林胶囊、鱼肝油胶丸等。

凡按医师处方,专门为某一病人调制的并确切指明具体用法、用量的药剂称为方剂,方剂一般是在医院药房中调配制备的,研究方剂的调制理论、技术和应用科学称为调剂学。

(二)剂型的分类
形态、给药途径、分散系统、制法、作用时间
1.按形态学分类
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液体剂型和气体剂型。

2.按给药途径分类
(1)经胃肠道给药剂型:口服给药虽然简单方便,但有些药物易受胃酸破坏或被肝脏代谢,引起生物利用度的问题,有些药物对胃肠道有刺激性。

(2)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包括:①注射给药;②皮肤给药;③口腔给药等;④鼻腔给药;⑤肺部给药;⑥眼部给药;⑦直肠、阴道和尿道给药等。

3.按分散体系分类
①真溶液类。

②胶体溶液类。

③乳剂类。

④混悬液类。

⑤气体分散类:如气雾剂、喷雾剂等。

⑥固体分散类:如散剂、丸剂、胶囊剂、片剂等普通剂型。

⑦微粒类:主要特点是粒径一般为微米级或纳米级,这类剂型能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等方面特征,是近年来大力研发的药物靶向剂型。

4.按制法分类
不常用。

5.按作用时间分类
根据剂型作用快慢,分为速释、普通和缓控释制剂等。

剂型分类:
形态:固、半固、液、气
给药途径:口服、注射、皮肤、口腔、鼻腔、肺部、眼部、直肠、阴道、尿道
分散系统:真溶液、胶体溶液、乳剂、混悬剂、气体分散类、固体分散类、微粒
制法
作用时间:速释、普通、缓控释
(2)酰胺药物的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巴比妥类等。

此外,如利多卡因、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等也属于此类药物。

氨苄青霉素只宜制成固体剂型(注射用无菌粉末)。

注射用氨苄青霉素钠在临用前可用0.9%氯化钠注射液溶解后输液,但10%葡萄糖注射液对本品有一定的影响,最好不要配合使用,若两者配合使用,也不宜超过1小时。

头孢菌素类药物在生理盐水和5%葡萄糖注射液中,室温放置5天仍然符合要求。

氯霉素溶液可用100℃、30分钟灭菌,不宜热压灭菌,否则水解率高。

2.氧化
酚类、烯醇类、芳胺类、吡唑酮类、噻嗪类药物较易氧化。

(1)酚类药物:这类药物分子中具有酚羟基,如肾上腺素、左旋多巴、吗啡、水杨酸钠等。

(2)烯醇类:维生素C
(3)其他类药物:芳胺类如磺胺嘧啶钠,吡唑酮类如氨基比林、安乃近,噻嗪类如盐酸氯丙嗪、盐酸异丙嗪等
含有碳碳双键的药物,如维生素A或维生素D的氧化是典型的游离基链式反应。

易氧化药物要特别注意光、氧、金属离子对其的影响,以保证产品质量。

3.其他反应
(1)异构化:异构化分为光学异构和几何异构两种。

光学异构化可分为外消旋化作用和差向异构作用。

左旋肾上腺素——外消旋化作用;毛果芸香碱——差向异构作用;维生素A——几何异构化。

(2)聚合:氨苄西林浓的水溶液
(3)脱羧:对氨基水杨酸钠
(二)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
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包括处方因素和外界因素。

1.处方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
(1)pH的影响:许多酯类、酰胺类药物常受H+或OH-催化水解,这种催化作用也叫专属酸碱催化或特殊酸碱催化,此类药物的水解速度,主要由pH决定。

确定最稳定的pH(以pHm表示)是溶液型制剂的处方设计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广义酸碱催化的影响:给出质子的物质叫广义的酸,接受质子的物质叫广义的碱。

有些药物也可被广义的酸碱催化水解,这种催化作用叫广义的酸碱催化或一般酸碱催化。

常用的缓冲剂如醋酸盐、磷酸盐、枸橼酸盐、硼酸盐等,均为广义的酸碱。

(3)溶剂的影响:溶剂的介电常数ε与水解反应速度常数K有关
式中,K为速度常数,ε为介电常数,K∞为溶剂ε趋向∞时的速度常数,Z A Z B为离子或药物所带的电
荷。

当Z A Z B>0(荷电相同)时,ε↘,K↘
进攻离子与药物离子荷电相同,采用介电常数低的溶剂,如甘油、乙醇,可以降低水解速度。

巴比妥钠注射液用丙二醇做溶剂,溶剂极性低,药物水解延缓。

当 Z A Z B<0(荷电相反)时,ε↘,k↗
进攻离子与药物离子荷电不相同,采用介电常数低的溶剂,不能达到提高稳定性的目的。

(4)离子强度的影响:
式中,K为降解速度常数;K0为溶液无限稀(μ=0)时的速度常数,μ为离子强度;ZAZB为溶液中药物所带的电荷。

离子强度对药物降解速度的影响:相同电荷离子之间的反应(如药物离子带负电,受OH-催化降解),加入盐(离子强度μ增大)会使药物降解反应速度增大。

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反应(如药物离子带负电,受H+催化降解),则离子强度增加,会使药物降解反应速度降低。

药物是中性分子,Z A Z B=0,则μ↗对K无影响。

(5)表面活性剂的影响:一些容易水解的药物,加入表面活性剂可使稳定性增加,这是因为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形成胶束,苯佐卡因增溶于胶束中,在胶束周围形成一层所谓“屏障”,阻碍0H-进入胶束,而减少其对酯键的攻击,因而增加苯佐卡因的稳定性。

但要注意,加入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必须在临界胶束浓度以上,否则起不到增加稳定性的作用。

此外,表面活性剂有时反而使某些药物分解速度加快,如聚山梨酯80使维生素D稳定性下降。

(6)处方中基质或赋形剂的影响
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处方因素不包括()
A.pH值
B.广义酸碱催化
C.光线
D.溶剂
E.离子强度
2.外界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
(1)温度的影响: Arrhenius方程描述了温度与反应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即随着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常数增大。

它是药物稳定性预测的主要理论依据。

(2)光线的影响
(3)空气(氧)的影响
(4)金属离子的影响:微量金属离子对自氧化反应有明显的催化作用
(5)湿度和水分的影响
(6)包装材料的影响
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
1.处方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
(1)pH的影响
(2)广义酸碱催化的影响
(3)溶剂的影响
(4)离子强度的影响:
(5)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6)处方中基质或赋形剂的影响
2.外界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
(1)温度的影响
(2)光线的影响
(3)空气(氧)的影响
(4)金属离子的影响:微量金属离子对自氧化反应有明显的催化作用
(5)湿度和水分的影响
(6)包装材料的影响
(三)药物制剂稳定化方法
1.控制温度
2.调节pH
3.改变溶剂
4.控制水分及湿度
5.遮光
6.驱逐氧气
7.加入抗氧剂或金属离子络合剂
8.稳定化的其他方法
(1)改进剂型或生产工艺:①制成固体制剂②制成微囊或包合物③采用直接压片或包衣工艺
(2)制备稳定的衍生物
(3)加入干燥剂及改善包装
(四)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
1.影响因素试验
是在高温、高湿、强光的剧烈条件下考察
2.加速试验
加速试验法是以化学动力学理论为依据的。

3.长期试验(留样观察法)
(五)药品有效期
对于药物降解,常用降解10%所需的时间,称为十分之一衰期,记作t0.9,通常定义为有效期。

恒温
时,。

药品标签中的有效期应当按照年、月、日的顺序标注,年份用四位数字表示,月、日用两位数表示。

其具体标注格式为“有效期至XXXX年XX月”或者“有效期至XXXX年XX月XX日”;也可以用数字和其他符号表示为“有效期至XXXX.XX.”或者“有效期至XXXX/XX/XX”等。

有效期若标注到日,应当为起算日期对应年月日的前一天,若标注到月,应当为起算月份对应年月的前一月。

例如药品生产日期为2004年10月20日,有效期两年,则有效期标注为“有效期至:2006年10月
19日”,对于患者来说将有效期标注到年、月、日比只标注到年、月容易理解和判断药品具体的失效日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