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光合作用 第3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生物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光合作用 第3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生物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光合作用》第3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解释叶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2. 通过探究实验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较全面地了解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3.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3.探究对叶绿素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条件。

【教学难点】
1. 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2.实施实验过程中单一变量的控制。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特别强调场所。

(2)是不是整个植物体都含有叶绿体?哪些器官含有叶绿体?(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植物体的哪些部分是绿色的,从而得出“叶片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的结论。

)(3)叶的结构特点有哪些适于接受阳光?哪些特点与光合作用相适应?
【学生】思考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活动《观察叶片的结构》
创设实验情境,体验探究过程
(1)探究切片方法,制作临时切片
设问:你认为用什么样的方法能较好地观察到叶片的结构?
(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经片刻思考后,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可用显微镜;有的提出要先将叶片切薄。

教师适时插问:怎样才能将叶片切薄?
学生的说法不一。

有说横切;有说切去表皮,然后看叶的里面;有的说斜着切;有的说竖着切。

教师:到底怎样切才好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己试试就知道了,桌面上准备的器材由你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

(学生切片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并强调安全问题。


(2)明确观察目标,观察临时切片
学生在观察临时切片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①在叶片的细胞中哪些是绿色的?原因是什么?你能说出这些细胞的名称吗?②你能看到气孔吗?构成气孔的细胞是什么颜色的?它们叫什么细胞?③叶片的结构包括哪3部分?你所看到的这3个部分的细胞各有什么特点?
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一边观察玻片标本,一边根据课文的知识,来认识叶片的结构,从而达到自主探索的目的。

(建议使用资源:【教学实验】制作并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
创设交流情境,分享探究成果
学生在显微镜下对叶片的结构作了充分的观察之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学生将自己的体验和发现与同学交流。

(1)交流看法
学生踊跃发言,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如:叶片分表皮、叶肉、叶脉3个部分;叶肉细胞是绿色的,原因是含有叶绿体。

由于个体认知差异的客观存在,学生在解答时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与课文有很大出入。

例如,有的学生认为表皮都是绿的。

气孔是由很多细胞构成的,它们叫保护细胞,等等。

这些不同的看法,学生通过辩论和进一步的观察,最终应该得出正确结论。

(2)交流成果
由每小组选出制作得最好的一份玻片标本,由教师通过显微摄像投影到屏幕上。

教师要求学生边观看边评判,选出自己认为做得好的玻片标本并说出理由,再由作者介绍其做法并加以说明。

(二)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
提前二至三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活动,培育出不同条件下生长的幼苗,要求学生课外分组讨论哪些因素能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并在上本节课时以组为单位自选实物证据。

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探究活动的中心是假设的提出。

促生假设,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显示几组各种绿色植物图片)
【教师】绿色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绿色也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深思与遐想,这些植物为什么会呈现绿色呢?
【学生】植物体内含有叶绿素。

【教师】叶绿素的形成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条件呢?
引导学生依据问题推理、分析,各组同学依据实物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展开讨论,说出本组的观点,及时的给予评价。

第一组:(展示青萝卜)露在外面的部分呈绿色,埋在土中没见光呈白色,我们小组的观点是叶绿素在阳光下能够形成。

第二组:我们组觉得叶绿素在灯光下也能够形成,比如:有的商场窗户都被挡住了,室内用灯光照明,在里面养的花也长的非常茂盛,花的叶也能够呈现绿色,所以我们组认为叶绿素在灯光下也能形成。

第三组:到了秋天,树叶由绿变黄了,我们小组觉得叶绿素的形成需要适宜的温度。

第四组:我们组觉得叶绿素在哪一种光下都能形成,不管是阳光,还是灯光,我们组的观点是叶绿素在光下能够形成。

第五组:我们看到的绿色植物都生长在土壤中,我们认为土壤是叶绿素形成的条件。

探究实践、共同发展
提出问题:你们如何证实本组的观点?
重现实验情景:学生在活动中培育不同条件下生长的幼苗。

各组从教师处领了三种种子:萝卜、黄豆、麦种。

第一组:用两个花盆,每盆都播了三种种子,一盆放在阳光下,一盆放在暗室内。

第二组:用两个花盆,每盆都播了三种种子,一盆放在灯光下,一盆放在暗室内。

第三组:用两个花盆,每盆都播了三种种子,两盆均在室内用同亮度的灯照射,一盆放在室温下,一盆放在低温下。

第四组:用两个花盆,每盆都播了三种种子,一盆放在灯光下,一盆放在阳光下。

第五组:用两个烧杯,每个都放置了三种种子,其中一个放土壤,一个是营养培养基。

两个烧杯都放在阳光下。

展示幼苗,得出结论
第一组:阳光下幼苗呈绿色,较粗壮,暗室幼苗呈黄或白色,较软弱。

结论:阳光能促进叶绿素形成。

第二组:灯光下幼苗呈浅绿色,较粗壮,暗室幼苗呈黄或白色,较软弱。

结论:灯光也能促进叶绿素形成。

第三组:适温培育幼苗呈绿色,较粗壮,低温培育幼苗呈黄或白色,很弱小。

结论:适宜的温度才能促进叶绿素形成。

第四组:灯光下幼苗与阳光下幼苗相比较,绿色略浅些,茎叶略弱些。

结论:光线的强弱影响叶绿素形成。

第五组:两个烧杯的幼苗均呈绿色,较粗壮。

结论:土壤不是叶绿素形成的条件。

总结
1.种子萌发后,子叶、叶片和茎的表皮都会产生叶绿素,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2.在光照相同的情况下,适宜的温度有利于叶绿素的形成。

拓展创新,回归生活
要求学生回家用蒜瓣为家里培育蒜苗,这样既可以为家里增添一抹绿色,还可以为家里增加一道小菜,学生品味着生活,体验着成功的快乐,真是其乐融融。

并探究下列问题:1.叶绿素的形成还与哪些条件有关?
2.不同颜色的光会不会影响叶绿素的形成?
(三)光合作用的原理、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意义
【提出问题、学生阅读】
【学生讨论并推荐代表回答】
1.光合作用的原理是什么?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

光合作用可以用公式表示
2.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
绿叶是制造有机物的“绿色工厂”。

它的“厂房”(场所)是叶绿体,生产设备是叶绿素,动力(条件)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以淀粉为主的有机物和氧气。

3. 光合作用的实质
【学生讨论并推荐代表回答】光合作用过程中包括哪些方面的变化?
光合作用的实质包含两方面的变化:
(1)物质转化过程——把简单的无机物制成复杂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

(2)能量转化过程——利用太阳的光能,在把无机物制成有机物的同时,把光能转变为贮藏在有机物里的能量。

学生讨论: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4. 光合作用的意义
【学生讨论并推荐代表回答】光合作用有什么意义?
(1)植物的营养物质、人和动物的食物来源,人类多种使用材料的来源。

淀粉在植物体内再经过复杂的变化,进一步变成脂肪和蛋白质等其它养料。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成的有机养料(物)不仅供植物本身的需要,而且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的食物来源。

此外,许多工业原料,如棉、麻、糖、橡胶等,也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

(举例说明)
(2)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光合作用是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绿色植物制成的有机物里贮藏的能量,除了供给植物本身和其它生物的需要外,也是人体生理活动的能量来源。

人类普遍利用的能源,如柴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都是现在或过去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贮存的太阳能。

(举例说明)
(3)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

光合作用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了氧气。

大气里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比较稳定,主要是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吸进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结果。

可以说,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生存、繁荣和发展的根本源泉。

(四)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你能根据以上知识举出光合作用需要光的例子吗?
展示韭黄实物和学生分析总结,进一步阐述光合作用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三、随堂练习
建议使用:【同步测试】第1节光合作用第3课时.doc。

四、小结
【教师】课堂小结,多媒体课件展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