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态学复习大纲第一部分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环境、生态因子的概念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2. . 生态因子的分类和作用规律。
1、生态因子的分类1属性;非生物因子:温度、光、水、pH、氧等理化因子。
生物因子:同种和异种生物个体及其生物过程。
2性质;气候因子:包括光、温度、水、空气等。
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理化性质、肥力等地形因子:地面的起伏、坡度、坡向等。
生物因子:如捕食、寄生、竞争等人为因子:人类活动。
3作用密度制约因子:受密度制约的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不受密度制约的因子。
二.作用规律:1综合作用。
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6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3什么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
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限制因子定律:在外界光、温度、营养等因子数量改变的状态下,探讨的生理现象(如同化过程、呼吸、生长等)的变化,通常可将其归纳为3个主要点:生态因子低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全部停止;在最适状态下,显示了生理现象的最大观测值;最大状态之上,生理现象又停止。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物种衰退或不能生存。
第二章能量环境1. 光质、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不同光质对生物的作用不同,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选择性适应,光质不同影响着植物的光合强度,在红橙光下光合速率最快,蓝紫光次之,绿光最差,不同植物的光合色素有一定差异,这些色素种类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植物对生境中光质的适应。
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表现为阴地植物和阳地植物两类,这种差异是由于叶子生理上的植物形态上的差异造成的;另外,单株植物叶冠内不同结构的“阳叶”和“阴叶”的产生,是植物对自身存在的光环境的一种回应。
光照强度不仅使动物在视觉器官形态上产生了遗传的适应性变化,而且与动物的活动行为密切相关,有些适应于白天强光下活动,成为昼行性动物,有些适应于黑夜或晨昏的弱光下活动,,成为夜行性动物或晨昏性动物。
光照周期的变化对生物起了信号作用,导致生物出现日节律性的与年周期性的适应性变化,它使生物的生长发育与季节变化协调一致,对动植物适应所处环境有重要意义。
2. 生物发育和生长速度3. 物种分布与环境温度物种的分布完全由温度决定吗?地球上主要生物群系的分布称为主要温度带的反映,年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都是影响生物分布的重要因子,但物种的分布并不完全由温度决定,温度可能与其他环境因素或资源紧密联系,例如相对湿度和温度间的关系,二者共同作用决定了地球上生物群系分布的总格局。
第三章物质环境1. 植物(陆生和水生)根据水生环境的分类(1)水生植物有三类:①沉水植物;②浮水植物;③挺水植物。
(2)陆生植物有三类:①湿生植物;②中生植物;③旱生植物第二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1. 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体的集合,该定义表示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占有一定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系统2. 种群的数量统计方法和空间结构3. 逻辑斯底方程dN/dt:rN(1-N/K)=rN(K-N/K)式中:N表示种群大小;t表示时间;dN/dt表示种群变化率;r表示瞬时增长率;K表示环境容量。
或写该方程的积分式:Nt=K/l+eart式中: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a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第三章.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1. 什么是基因、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库:在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合。
基因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率叫基因频率。
2.物种形成的方式第三章生活史对策1. 什么是生活史对策生活史对策: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这种生活史是生物在生存过程中获得生存的对策。
2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又称小生境或是生态龛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
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借以跟其他物种作出区别。
生态位包括该物种觅食的地点,食物的种类和大小,还有其每日的和季节性的生物节律。
3捕食(1) 一个动物对另一个动物追捕进而食之。
(2) 捕捉相对较弱的动物以满足食欲。
4寄生⒈[parasitism]∶一种生物体依附在另一生物体中以求供给养料、提供保护或进行繁衍等而得以生存。
5共生(commensalism)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
6生物群落可定义:为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
也可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即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的概念具有具体和抽象两重含义,说它是具体的,是因为我们确实很容易找到一个区域或地段,在那里我们可以观察或研究一个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它同时又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指的是符合群落定义的所有生物集合体的总称。
7种群的主要特征: 1、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与死亡率3、迁入率与迁出率4、年龄组成年龄组成可以预测该种群的增长趋势。
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5、性别比例。
8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种侵入,另一些物种消失,群落组成和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演替。
主要标志为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变化;或者是在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
植物群落动态最重要的特征。
其过程大多由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和逐年变化组成。
是地表同一地段顺序地分布着各种不同植物群落的时间过程。
9水生演替系列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自由漂浮植物阶段:在此阶段中,植物漂浮生长,其死亡残体将增加湖底有机质的聚积,同时湖岸雨水冲刷而带来矿物质微粒的沉积也逐渐提高了湖底。
代表植物:浮萍、满江红及一些藻类植物。
沉水植物阶段:在水深5~7m处,湖底裸地上最早出现的先锋植物是轮藻属的植物。
轮藻属的植物生物量相对较大,使湖底有机质沉积加快,自然对湖底的抬升作用也就更加明显。
当水深达到2~4m时,金鱼藻、眼子菜、黑藻等高等水生植物开始出现,这些植物的生物量更大,对湖底的抬升作用也就更加明显。
浮叶根生植物阶段:随着湖底日益变浅,浮叶根生植物开始出现,如莲、睡莲等。
这些植物一方面生物量大,对湖底抬升作用明显,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植物的叶片大量漂浮在水面,使得水面下光照条件很差,不利于沉水植物生长,这样就迫使沉水植物向深水处转移,这样又起到了对湖底的抬升作用。
直立水生阶段:浮叶根生植物使得湖底大大变浅,为直立水生植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最终直立水生植物(例如芦苇、香蒲、泽泻等)取代了浮叶根生植物。
直立水生植物的根很密集,使得湖底迅速抬高,有的地方甚至形成一些浮岛,原来被水淹没的湖底开始与大气接触,生境开始具有陆生植物生境的特点。
湿生草本植物阶段:从湖底被抬升出来的地面不仅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还含有近乎饱和的水分。
喜湿植物开始定居。
若此地区气候干燥,那么这个阶段不会持续很久,很快旱生草类会取代湿生草类。
若该地区适合森林的发展,那么,该群落会继续向森林群落演替。
木本植物阶段:在湿生草本植物群落中,最先出现的木本植物是灌木。
而后随着树木的入侵,形成了森林,湿生生境也最终转变为中生生境。
水生演替为什么是初生演替:因为水生演替时湖泊里仅仅有水分,其它的土壤颗粒都是有周围的水土冲刷,逐渐积累而得。
所以原本没有一点植物,所以是初生演替。
可以说,水生演替系列就是湖泊填平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从湖泊的周围向湖泊中央顺序发生的。
因此由湖畔向湖心观察的不同距离处,分布着演替系列中不同阶段的群落环带。
在一般的湖泊中,只有在水深为5~7m处,才有较大型的水生植物生长,而在水深超过5~7m时,便是水底的原生裸地了。
10在自然界,任何生物群落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通过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与其生存的环境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共同形成一种统一的整体,这样的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换句话说,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地区内,生物和它们的非生物环境(物理环境)之间进行着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1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不同的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
12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按照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将食物链分为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碎食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
(1)捕食性食物链。
它是以植物为基础,后者捕食前者。
如青草一野兔一狐狸一狼河谷类植物-昆虫-食虫鸟-鹰。
(2)碎食性食物链(腐食食物链)。
指以碎食物为基础形成的食物链。
如树叶碎片及小藻类一虾(蟹)一鱼一食鱼的鸟类。
(3)寄生性食物链。
以大动物为基础,小动物寄生到大动物上形成的食物链。
如哺乳类--跳蚤--原生动物--一原生动物--细菌--过滤性病毒。
13营养级 Trophic level 是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传递的级次。
14应用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科学(二级学科);海洋生物学(三级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