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理论格式塔(Gestalt)是一个德语词,原意是外形、形状、或者配置。

在心理学里用这个词表示的意思是,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而感知到的一组感觉,通过格式塔,思维对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分辨结构或归纳意义。

例如,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个圆圈时,它看起来总是圆的,对思维结果而言,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那确实是一个圆而不是椭圆。

但是,在一个镜头上它有时却是椭圆形的,例如用相机从不同的角度给这个圆拍照,在图片上能明确显示出:从不同的角度上观察这个圆得到的却是些不同形状的椭圆形,虽然事实上它是一个圆。

这就是说,思维使我们看到了本质。

同样地,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一张桌子时,视网膜上的图像也会改变,可是,我们在内心里体会到的、看见过的那张桌子的经验却不会改变。

应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可以很好地解释其中的原由:这是因为思维在解释感觉时会按自己知道的目标的样子去描述。

也就是说,思维能去除掉多种复杂性的干扰而抓住最简单和本质的东西,这就是思维的力量,或者说是认识模式的力量。

人类在认知上的这种特点,使思维不至于迷失在复杂的细节之中,而能掌握内在的结构。

具体到上述圆圈的例子来说,就是使我们不会因为所处的角度的不同而把一个圆当成一个椭圆。

这是认识模式最为重要的一个作用。

在格式塔心理学的上百条已被明确的原理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理,叫求简律。

正如同自然法则会使一个肥皂泡以最简单的可能形状存在一样,思维也倾向于在复杂的表象中看见整体的最简单、最本质的结构。

在……思维中培养这种最重要的系统性思考能力,就是要能在复杂的……(现象)……中,看出一再重复发生,并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结构形态来。

人类的思维过程是一个试图揭示被认识事物的系统性整体的复杂过程,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任何一个复杂的系统都是由各种要素及其关系组成的整体。

思维通过自组织的过程,对进入头脑的各种信息进行深入的加工,在此过程中将启用一系列智力操作。

通常的那些基本的智力操作包括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此外还有比较、分类等。

思维通过自组织的过程抓住复杂事物内在的本质结构,并以这种结构化的认识模式拓展自己的认识空间。

例如,当我们刚认识一个陌生人的时候,会感知到很多有关其特征的信息,例如圆形脸、双眼皮、高鼻梁等等。

下次看到他的时候,他的容貌可能发生了部分的改变,但我们可以凭着一些主要特征来认出他是同一个人,这就是因为思维把握住了那些最为本质的东西──某种本质的固有结构。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

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原子心理学相对立。

格式塔心理学采取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现象的经验,要研究是在柏林大学实验室内完成的,故有时又称为柏林学派。

主要领导人是韦特海默、克勒和科夫卡。

格式塔学派是以似动现象的实验起家的。

主持这个实验的是韦特海默,观察者是克勒和科夫卡。

实验借助于速示器,将a、b两条发亮的直线先后投射在黑色的背景上。

如果放映两条线的时间相隔过长,例如2000或200毫秒时,观察者可先见a线,后见b线,没有看见运动;如果时间相隔缩短,例如30毫秒,便可见两线同时呈现,也没有看见运动;如果时间相隔介于两者之间,例如60毫秒,便可见a线向b线移动,或只看见运动,没有看见线,这便称作似动现象。

这与看电影时所见的相同,电影的相片是静止的,但放映时观众却看见人物形象的活动。

前人早已发现这种似动现象,但韦特海默对于它的解释则是新颖的。

以前的心理学家在解释运动知觉时,或采取眼球运动说,或采取后象混合说,或采取联想说,以为先有某些感觉元素,然后这些元素综合起来,构成了运动知觉。

但是韦特海默对这些解释一一加以排除。

实验证明,眼球运动至少需要130毫秒以上,60毫秒时间是不可能产生眼动的;其次,后象混合说也难以成立,因为在产生似动现象时,眼球没有移动,如何能有后象的混合呢?另外,联想说也得不到支持,因为据似动现象观察者的报告,他们所看见的现象是一条线在移动着,或仅见运动而不见线。

因此,运动知觉是一个格式塔,不能解释为感觉元素的联合。

韦特海默以前的心理学也有少数人认为一个整体不等于各部分之和。

马赫认为一个圆周的颜色和大小可以改变,但其圆周性不因之而变;一支曲调的连续的音符可以改变,但听来还是同样的曲调。

马赫把圆周称为空间形式的感觉,曲调称为时间形式的感觉。

埃伦费尔期把这些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称为“形质”,并于1890年在一篇论文内提出形质的概念。

他提问,空间和时间的形式是一种新的元素还是旧的元素的集合呢?他的结论是一种新的元素。

他认为一个正方形是四条直线构成的,但是“正方形”可不是这四条线的集合体,它是一种新的形式、性质或元素。

所以马赫和埃伦费尔斯的研究只是要在旧有的元素外增加一个新的元素,并没有根本否定元素主义。

格式塔心理学则认为,现象的经验就是整体或格式塔,所谓感觉等元素乃是进行了不自然分析的产物。

现实的经验只能证明“感性的组织”。

克勒说:“当我眼看面前的书桌时,我便看到许多界线分明的整体在视野内各别分开,桌面上有一张纸、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一条香烟等。

”他为了证明这些分离整体的现实性,认为不妨试行将这些物体的部分与背景的部分合成另外一些整体,结果就可以有时失败,有时有较好的成就,但其所造成的新整体与自然的整体相形之下,就不免离奇古怪了,读者也许以为这是由于人们日常应用过这些东西,习惯于把它们看成分离的整体。

克勒说:“谁能否认一张纸、一支笔是大家熟悉的物体呢?我由于过去的经验知道它的用处和名称,因此,毫无犹豫地应当承认它们有充足的‘意义’。

但是根据这些事实,可不能立即断言,如果不知道它们实际的功用,一张纸或一支笔就将在我们的视野内不能成为分离的整体。

可能在我们具有那种知识之前,这同样的实物虽然我们并不认识,也不能叫出它们的名称,但是它们在视野内仍旧出现为个别的单元,分离的整体。

”克勒还举出许多其他实例为证。

总之,在克勒看来,现象的经验是整体,是单元,不是感觉元素。

韦特海默认为,很久以来,欧洲科学的特点是认为科学的任务在于将复杂的东西破成元素。

现在“如果以活生生的经验请教于科学,问它对这些经验能够讲些什么,它便给你一大堆的元素如感觉、意象、感情、意志、动作和与这些元素有关的定律等。

它对你说,请吧!你就用它们重新组成你的经验吧。

这就使我们在具体的研究上陷入困难,引起了传统分析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很明显,这个批评的矛头不仅针对感觉论,而且也针对联想主义。

韦特海默把这些学说,讥评为镶嵌说或包扎说。

冯特认为心灵有将元素主动地综合为整体的统觉,但在韦特海默看来,这个统觉说还是让感觉元素占据重要的地位。

至于格式塔则“不是用主观方法把原本存在的碎片结合起来的内容的总和,或主观随意决定的结构。

它们不单纯是盲目地相加起来的、基本上是散乱的难于处理的元素般的‘形质’,也不仅仅是附加于已经存在的资料之上的形式的东西。

相反,这里要研究的是整体,是具有特殊的内在规律的完整的历程,所考虑的是有具体的整体原则的结构”。

这被认为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主张。

格式塔心理学有一条基本原则是组织,组织原则首先是图形和背景。

在一个视野内,有些形象比较突出鲜明,构成了图形;有些形象对图形起了烘托作用,构成了背景,例如烘云托月或万绿丛中一点红。

在一个知觉野或知觉场中,邻接的单元与大小,形状或颜色相似的单元连合在一起。

反之,距离较大或大小、形状、颜色各不相同的单元,则各自分离,如果主观上如果硬把它们拉在一起,也难造成稳定的组合。

在听觉方面也有相同的现象的经验。

时钟的声音“的嗒”组成自然的节奏,改成“嗒的”虽暂时可能,但不久又恢复到“的嗒”了。

为了解释似动现象,韦特海默曾提出脑历程的交互影响的场论,认为脑内有一中心位置受了刺激时,便有一定大小的神经波传播出去像投石于水时所引起的涟谢一样。

假使a点和邻近的b点先后受了刺激,则a和b之间产生了短路。

如果a点传出的涟漪达到最高峰,而有类似的兴奋圈恰恰从b点来到,神经历程的方向便决定于a先到达的这个事实。

a、b两点越加接近,似动历程产生的条件便越加有利,而这个历程就是一个广阔的特殊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便运用这个场论解释知觉单元的组合。

波林说:“我们已经看到,格式塔心理学对于整体的重视导致其弟子们应用了场论。

如果场内的材料由于互相作用的场力或由于它的作用类似于磁场或电场的作用而造成形状,那么经验的项目构成结合的图形就可以有时被理解了。

”格式塔心理学还用这个场论研究学习问题。

克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被迫困居在特内里费岛,便从事于黑猩猩学习的实验。

他给黑猩猩布置各种不同的学习情境,观察它们如何解决问题,取得目的物——香蕉。

这种情境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动物要走向目的物,而动物和目的物之间则由实验者设置了障碍。

动物必须观察整个情境,领会目的物和障碍物的关系,然后克服障碍,解决问题,取得食物。

这种学习称作顿悟学习,与桑代克的试误学习不同。

试误学习的障碍不是动物所能观察得到的,以致它们只得进行盲目尝试,试而误,误而再试,最后侥幸得到了成功。

而顿悟学习则是动物领会情境的关系,或利用手杖将香蕉拉到手,或把箱子重叠起来,跃登其上取得高悬于屋顶下的香蕉,或将目的物推向相反的方向,用迂回的方法达到目的。

总之,动物在顿悟学习的情境内,能够凭自己的智慧使整个学习场得到知觉的改组。

本来是黑猩猩用作玩具的手杖,现在可变成它用以拉取目的物(香蕉)的工具了。

波林说:“心理学的这一新篇章把各项经验的组织描述为可感知的客体,再把这些客体的结构描述为更大的系统,而不与‘感觉’或其‘属性’发生任何关系”。

波林对格式塔心理学的这个总结应该说是相当准确的。

长期以来,设计师们认识到:表现作品的整体感与和谐感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根据直觉的观察和对自己的视觉表现的自觉评价,以及受众的反应得出结论:无论是设计师本人或是观者,都不欣赏那种混乱无序的形象。

一个格式塔很差的形象即缺乏视觉整体感、和谐感的形象,产生的视觉效果是缺乏联系、细节零散而无整体性,破坏了人们的视觉安定感,给人的总的印象是“有毛病”。

这样的视觉形象势必为人们所忽视,乃至于拒绝接受。

格式塔原理及应用-格式塔原理在构图中的应用形式:1:删除删除就是从构图形象中排除不重要的部分,只保留那些绝对必要的组成部分,从而达到视觉的简化。

在实际的设计创作过程中,必须留意在设计中是否添加了任何与你预期的表达相抵触的多余的东西。

如果有,则应排除,以改进你设计上的视觉表达的格式塔。

通过研究一些设计大师的作品,我们注意到,任何有效的,吸引人的视觉表达,并不需要太多复杂的形象。

许多经典的设计作品在视觉表现上都是很简洁的。

2:贴近当各个视觉单元一个挨着一个,彼此靠得很近的时候,可以用“贴近”这个术语来描绘这种状态,通常也把这种状态看作归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