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的奇葩
——《自由引导人民》赏析
当激烈的枪声再次在法国的上空响起,波旁王朝击败革命党,重新掌握了国家的政权。
这次失败让无数革命人士深感任务之艰巨,更让一些知识分子深感苦闷和对理想王国的失望,他们寻求着一种新的理念来抒发自己情感。
在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影响下,美术史上一朵新的流派——浪漫主义美术出现了。
这些艺术家们提倡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以民族奋斗的历史事件和壮美的自然为素材,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以瑰丽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表现激烈奔放的感情。
一反新古典主义美术对理性的强烈追求,对色彩不够重视注重以及雕塑般的人物形象。
在众多的浪漫主义画家中、德拉克罗瓦便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
欧仁·德拉克洛瓦生于巴黎一个外交官的家庭,母亲喜爱音乐,舅舅是大卫的学生,这使德拉克洛瓦幼年时代就受到了良好的艺术影响。
他17岁时入巴黎美术学院格罗的画室学习,格罗是大卫的学生,但格罗已显露出浪漫主义的倾向而远离大卫的艺术道路。
在格罗的画室中,德拉克洛瓦受到启迪,同时结识了席里柯,这些都引导了他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作道路。
在德拉克罗瓦的一生中,大量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的作品如《但丁之舟》、《阿尔及尔的女人》、《自由引导人民》、《萨尔纳塔帕尔之死》、《十字军进入耶路撒冷》、《马利诺·法利罗的死刑》等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这些巨作中,最让我陶醉的便是德拉克罗瓦于1830年创作的浪漫主义奇葩——《自由引导人民》。
7月26日,经过第二次复辟的波旁王朝为了增强皇权,宣布解散议会,限制公民的选举权和出版自由。
这激怒了法国人民,他们再一次采取暴力革命,工人、商人、知识分子、城市居民,纷纷走上街头,举起枪支和石块,向王宫的壁垒进军。
人民进行了三天艰苦的巷战,最终战胜了保皇党人的军队,逼迫国王查理十世退位。
德拉克洛瓦本人并没有参加这次战斗,但由于巷战打得最激烈的地方距离他的工作室很近,因此目睹了许多真实、悲壮的场景。
例如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而少年阿莱尔则勇敢地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上,在中弹倒下之前还杀死了一名国王的士兵。
受到人民起义的感召,德拉克洛瓦决定创作这件以当代事件为题材的作品。
在给哥哥的信中,他写道:“虽然未能为祖国的自由而作战,但我至少要用绘画来为祖国争光!”
凭着画家天才般的创作思维和“光荣的三天”这一素材,德拉克罗瓦创作了这幅惊世之作。
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
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
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
画上展示的巷战场面,是画家在上百幅“七月革命”街垒战的草图的基础上定稿的画面。
图中那位在硝烟中一手高擎三色旗,一手提枪,奋勇
当先,正在召唤群众前进的青年姑娘,既是起义参加者的真实写照,又是自由女神的象征。
她旁边的少年鼓手正挥动着手枪,急速向前奔跑。
另一边头戴高帽的大学生正意志坚定地注视着前方。
他身后有两个工人挥舞着尖刀,表情刚毅,显示出愤怒的神色。
在他们后面还有许多起义群众,人们手持着武器,脚踏着尸体,在鲜血和硝烟中前进着。
前景右侧有两名政府军的士兵倒毙在地上,左侧躺着一位为自由而献身的起义者。
一名受了重伤的青年工人正抬头仰望,期待着自由的来临。
他的上衣、露出来的一角衬衣和腰带正好是三色旗的颜色。
画面采取了顶天立地的构图形式。
倒在地上的尸体、战斗的勇士以及高举法国三色旗的女子,构成一个稳定又蕴藏动势的三角形。
他们身后都是一往无前的战士。
周围硝烟弥漫,远处的建筑是巴黎市中心的标志——巴黎圣母院。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热火朝天的战斗场面,战死的人、受伤的人、冲锋的人,全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如同身临其境看到现场一样。
不过,难免有观众会问,为什么现实中会出现这样一位坦胸露怀的女子形象呢?这就要谈到德拉克罗瓦的浪漫气质了。
他将神话中的自由女神与浴血奋战的人民安排到一起,她长着希腊雕塑般的轮廓,穿着朴素古典的衣着,与周围身穿现代服装的男士们相比,她更像一个抽象的人,代表着最高的精神与意义。
画家将他本人也画到作品里面,头戴高礼帽,身穿燕尾服,手中紧握长枪。
这种将自由女神与反抗人民组合,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号召力。
现实的法兰西群众和巴黎圣母院作背景的真实的自然景色结合在一起,充满人性的女神与各阶层的战士组合在一起,不仅将革命中的一个战斗场面真实地再现了出来,更显示出了画家对革命人士的敬意与支持,对人民大众英雄主义的热情和同情,同时,画家内心的炙热与坚定的信念也在画面的布置中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德拉克洛瓦还十分重视色彩造型,这幅画的色彩绚烂,色调丰富炽烈,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
整幅画气势磅礴,色彩与明暗对比强烈,结构紧凑,用笔奔放,充分展现了浪漫派绘画的风格特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他对色彩的运用已开始走向印象主义。
正如荷兰大画家凡·高所说:“在印象主义绘画中,我看见了德拉克洛瓦的复活,不过德拉克洛瓦比他们更完整。
”德拉克洛瓦不仅是色彩造型大师,同时也是素描大师,他说过:“色彩总是占据着我,但素描却更先控制着我。
”在构图上,他像莎士比亚安排演员位置一样,擅长优美动人的构图。
他作画始终充满激情,有人说他作画就像狮子吞食猎物一样,所以德拉克罗瓦又被人们为“浪漫主义雄狮”。
作为德拉克罗瓦最富浪漫主义气息的一幅作品,《自由引导人民》充分的体现了重中古,重自然,重情感,重形式,重对比的浪漫主义风格,肯定了人的感情与个性,用多样化得手法来表现人世间的善恶丑美。
这样的风格也继续在德拉克罗瓦后来的作品中得以体现,同时浓郁的色彩,强烈的对比也在他接下来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展,《阿尔及尔的女人》就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幅作品不仅是艺术上的一朵奇葩,对美术发展具有很大的贡献,也是法国大革命的一个鲜明的折射,是法国人民坚决反对封建统治的真实写照。
从1798年巴黎人民反对路易十六世征收新税,发动起义开始,法国进入了大革命阶段。
之后的近百里,国家的政权在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之间频繁易手,政体在共和国,封建帝制和资产阶级独裁统治间更迭,法国的动乱和革命斗争从未停止。
但面对如此困难的局面,法国革命人士仍然为法国人民的民主和自由前赴后继,正如德拉克罗瓦在《自由引导人民》中人们在血泊和枪林弹雨中依然奋勇向前。
法国人民亦如作品中人们坚韧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在三色旗的引导下走向胜利。
1831年5月1日《自由引导人民》在巴黎展出时,引起轰动。
德国诗人海涅为此画写了赞美诗。
在这以后,这幅画还有一些有趣的经历。
1831年,这幅画被法国政府收购,在卢森堡宫展出了数月,后因时局变化,还给了画家本人。
17年后,1848年法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法国人民要求把此画重新在卢森堡宫展览。
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义,此画又被政府摘下,理由是具有煽动性。
直到1874年才被送入卢浮宫。
德拉克罗瓦于1863年8月13日在巴黎去世,埋葬于拉雪兹神父公墓,一代浪漫主义画家就这样落下了帷幕,但他的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他对世界美术所作出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的。
他所创作的《自由引导人民》这幅浪漫主义惊世之作也将以它独特的魅力继续吸引着人们眼球,影响着诸多作画之人的艺术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