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带电作业及其安全间距正式版

带电作业及其安全间距正式版

Through the reasonable organization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to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 to achieve the desired goal.
带电作业及其安全间距正
式版
带电作业及其安全间距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生产计划、生产组织以及生产控制环境中,通过合理组织生产过程,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预期的生产目标和实现管理工作结果的把控。

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基本作业方式
带电作业依据作业人员所处电位的不同,作业方法分为间接作业(零电位、中间电位)和等电位作业操作方法。

1.间接作业
间接作业是带电作业人员利用绝缘工具对高压电气设备的带电部位进行维护、测试、检修的作业。

间接作业主要包括零电位作业和中间电位作业,如带电水冲洗、带电清扫、带电测零、测量电场和测温等都属于间接作业。

(1)零电位作业。

它是指作业人员始
终处于大地(杆塔)相同的电位状态下,通过绝缘工具接触电气设备的带电部位进行的检修作业,零电位作业又称地电位作业。

零电位作业又可分为“支、拉、紧、吊”多种基本操作方法,零电位作业时人体与带电体有两种关系。

大地→人体→绝缘工具→带电体
大地→人体→空气间隙→带电体
(2)中间电位作业法。

它是指在零电位和等电位作业都较困难的情况,作业者处于中间电场(中间电位)的一种作业方法。

这种作业要求作业者既要保持对带电体有一定的距离,又要保持对地有一定的距离,处于中间电位的作业者与带电体有较为复杂的关系。

大地→绝缘工具→人体→绝缘工具→带电体
大地→空气间隙→人体→空气间隙→带电体
2.等电位作业
等电位作业是带电作业人员借助各种绝缘工具对地绝缘后,与带电设备处在同一电位上的作业,等电位作业又称直接作业。

等电位作业者与带电体的关系主要有两种。

带电体→人体→绝缘工具→大地
带电体→人体→空气间隙→大地
等电位作业人员应穿全套屏蔽服进入和退出电场,进入电场的方式很多,最常用的有以下几类:吊具(吊蓝、吊椅、吊
笼)进入法,绝缘梯(绝缘软梯、硬梯、蜈蚣梯)进入法,绝缘工具转动滑动进入法,绝缘斗臂车进入法,沿耐张绝缘子串进入法。

沿耐张绝缘子串进入法是作业人员穿全套屏蔽服沿绝缘子串进入电场的作业。

在耐张绝缘子串上进行直接作业(测量、更换绝缘子),从作业人员与被直接接触的绝缘子的电位考虑,该方法属于等电位作业,但若从作业者与带电体的关系出发也可属于中间电位法作业。

作业者与带电体的关系如下:
大地→绝缘子→人体→绝缘子→带电体
二、特殊作业方式
特殊作业方式是采用带电作业的基本作业方式进行非常规的带电维护及检修作业,如带电断接引法,带电水冲洗法,带电气吹法,带电爆压法等作业方式。

其中带电断接引法能使电气设备和线路联接线断开、脱离或接通、合上,以使其脱离或带上电位。

该作业法能有限地代替开关或刀闸,起断开或合上有限长度的空载线路和空载电气设备(电压互感器、避雷器。

耦合电容器、独立刀闸、开关、阻波器等)的分合作用。

但在这种操作中,会产生电弧放电和引起较高的操作过电压,要注意采取相应的消弧措施,消弧的方法一般有断接引绳,断接且引装置。

三、安全间距
带电作业的安全间距是指作业人员应具备的对带电体或对地的最小安全绝缘距离,是带电作业中保证安全操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

1.影响安全间距的因素
影响安全间距的因素主要有带电体对地电压,绝缘介质的绝缘性能等。

(1)带电作业中的电压。

带电作业中的电压是影响安全间距的主要因素,不同电压级线路其安全间距大小相差较大。

与安全间距有直接关系的电压主要有最高工作电压。

操作过电压和工频过电压三种,安全间距的电压可按式(1-7)、式(1-8)计算综合确定。

1)最高工作电压U
M。

最高工作电压是系统的额定电压乘以电压升高系数,可由式(1-7)求得。

U
M=K
R•U
N (1-7)
式中,U
N—系统额定电压,kV;
K
R—电压升高系数,其大小见表10-1-8。

2)操作过电压UI。

操作过电压也称为内部过电压,是由系统本身操作、短路等原因引起系统绝缘上电压的升高。

操作过
电压的幅值由内过电压倍数K
o决定,其幅值由式(1-8)求得。

式中,U
XM—系统额定相电压的最大值,kV;
U
N—系统额定电压,kV;
K
o—内过电压倍数,其大小见表10-1-9。

3)工频过电压。

工频过电压是指长距离线路的电感——电容效应或系统的单相接地现象在系统绝缘上引起电压的升高,属于系统的操作过电压。

其特点是过电压
幅值不高,对带电作业工具的绝缘威胁不大,但在系统内持续时间较长。

(2)绝缘介质。

绝缘介质的绝缘性能是影响安全间距的又一重要因素,对同一电压等级的线路,由于介质的绝缘强度不同,其安全间距有较大的不同。

在带电作业中,常见的绝缘介质和绝缘材料有空气、环氧玻璃钢和蚕丝。

1)空气。

空气是最为常见的气态绝缘介质,其干燥时绝缘强度很高,因此广泛用于电力系统线路和设备绝缘中。

但空气的绝缘性能很不稳定,受气候、环境、湿度、污染、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因此带电作业时必须充分考虑空气状况,严格按电业安全工作规程规定进行实际作
业,以确保带电作业人员的安全。

2)环氧玻璃钢。

环氧玻璃钢是硬质绝缘材料,主要用于制造带电作业常用的绝缘管。

绝缘棒和绝缘板等工具。

用环氧玻璃钢绝缘材料制造的带电作业工具具有电气绝缘性能好。

机械强度高、吸湿性低、耐老化和质量轻等优点,因而成为带电作业工具制造的主要材料。

3)蚕丝。

蚕丝是一种柔软性非常好的软质绝缘材料,主要用于制造带电作业常用的绝缘绳、绝缘软梯、保安绳等工具。

用蚕丝绝缘材料制造的带电作业工具具有电气绝缘性能好、机械强度较高、使用灵活和便于携带的特点,但受潮、表面积污、纤维老化及磨损会使其绝缘性能降
低。

因此在带电作业操作使用或存放中必须注意保养。

2.带电作业安全间距带电作业的安全间距主要包括最小安全距离、最小组合间距和最短绝缘有效长度三项。

(1)最小安全距离。

最小安全距离可细分为最小对地安全距离L
SD',最小对带电体的安全距离L
SD,最小相间安全距离L
SP和最小安全作业距离L
SW四项。

L
SD'是指等电位作业时的安全距离,而L
SD是间接作业时的安全距离,由试验
可知L
SD'>L
SD,但《带电作业安全规程》规定两者取相同数值,其规定最小距离见表10-1-10。

最小相间安全距离L
SP通常比最小安全作业距离L
SW要小一个作拥人员活动范围安全距离值,即L
SW=L
SP+L
A(L
A为人体作业时的活动范围)。

L
SP与L
SW规定最小距离分别见表10-1-11和表10-1-12
(2)最小组合间距L
SC组合间距是指因带电作业需要,作业人员将带电体的原绝缘间距人为的分割为两部分后组成的新间距。

如沿500kV绝缘子串移动过程中,采用的“跨三短四”方式进入带电导线进行等电作业的情况就形成了组合间距。

最小组合间距LL SC是为保证作业人员安全的最小间距,其规定最小间跤表10-1-13。

(3)最短绝缘有效长度L
S1。

当带电作业人员使用绝缘操作杆
进行作业时,带电体可能会沿着绝缘操作杆表面对处于其侧面的接地作业人员放电闪络。

因此,为确保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从作业人员手握处至带电体之间需要保持一个最短的绝缘杆有效长度(扣除绝缘杆中间金属连接接头长度后的绝缘长度)。

由试验可知,在相同的间距下,绝缘体表面的闪络电压总是低于空气间隙的击穿电压。

在相同电压作用条件下,L SI>L
SD最短绝缘有效长度见表10-1-14所列数据。

带电作业时,除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外,还必须有合格的操作人员、合格的工
具和严密的组织措施。

带电作业人员必须通过电业安全规程学习和考试,对每一个作业项目还需要在已停电线路或带电模拟线路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以达到正确无误和熟悉地操作。

在作业前全体人员必须认真讨论、熟悉带电作业工作票。

在作业进行过程中,监护人对操作人员应全神贯注地进行监护,对较复杂的带电作业项目,还应增加监护人员。

要求操作人员胆大心细、严肃认真遵守安全规程和操作步骤,听从工作负责人的指挥,杆上杆下密切配合。

带电作业的工具必须具备高绝缘性能和足够的机械强度,并要经过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此位置可填写公司或团队名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