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课程学习目标〗学习自主化1.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产生的相应环境问题;2.通过读图和分析材料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3.理解环境伦理的含义,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课程导学建议〗导学规范化[重点难点]本节教学重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

本节教学难点:环境伦理观的形成。

[教学指导]“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要讲清楚两点内容:①人类与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②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

可采取让学生读图1-1-4分析人类社会不同阶段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征,第一阶段:人口的增长缓慢,生产力技术水平较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大。

第二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可利用资源的增加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加大。

第三阶段:人类逐渐认识到人口的高速增长、资源的高消耗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这种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模式对人类本身危害极大,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关注环境问题,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以通过分析课程内容一,理解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变化。

本节最后部分介绍环境伦理观的形成过程,教材将传统伦理道德与环境伦理道德进行了简单的比较,以利于学生理解。

学生对传统伦理理观念比较陌生,教师可以补充相关内容,利用课程内容二组织学生将两者进行对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内容图文并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文说明,提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读图、用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收集更多的图片、材料,让学生相互交流获得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不看不讲〖知识体系图解〗系统形象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人类(1)畏惧和崇拜自然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2)主宰自然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3)协调发展二、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传统伦理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约束环境伦理观: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认为破坏环境从而侵犯(4)他人利益的行为时不道德的;而且还表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利益上,认为破坏环境从而危害(5)物种和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

〖课堂预习交流〗知识问题化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有哪几个发展阶段?简述各阶段人类如何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有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人类畏惧、崇拜自然,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无法摆脱自然的控制和威胁。

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

原因是农业文明提升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工业文明使人类盲目乐观,开始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主宰,无视自然的存在。

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

原因是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只有保持同环境的平衡和协调,才能生存和发展。

2.环境伦理观与传统伦理观的区别是什么答案:区别在于环境伦理观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人与人的利益关系,认为破坏环境从而侵犯他人利益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而且还表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利益关系上,认为破坏从而危害物种生存和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

3.环境伦理观是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当中的?请举例说明。

答案:本题可以从现实中人类对生物的破坏从而产生的环境问题入手,分析我们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如针对生物及生态系统的破坏,要建立自然保护区,我国针对内蒙古草原区的土地沙漠化的原因,禁止挖掘发菜、甘草等。

〖课堂预习导学〗问题层次化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应先让学生明确本课时学习的重难点是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和环境伦理的形成;然后要求学生通读教材相关内容,以对教材内容有大致的把握,完成知识体系图解的填空内容,并提炼出本课时的主干,构建本课时的整体框架。

在此基础上,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讨论若干上面的问题,并让同学展示讨论的成果,回答课堂预习交流的问题。

回答第1题应通读教材第一部分“人类与环境的发展阶段”进行总结;第2题应在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基础上理解传统伦理观与环境伦理观的区别,第3题应从环境伦理观的形成入手分析,理解环境伦理观的形成可结合教材图1-1-4,分析不同社会阶段污染程度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资源消耗和人口增长的关系就可以看出:当人类一味追求经济增长,人口无限制增长和对资源大量消耗时,环境污染加剧,而随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加剧,人类逐渐认识到,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只有与环境和谐相处,摆正自己与大自然的位置,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伦理关系,把尊重和爱护自然的意识融入到行动中去,环境问题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通过分析环境伦理观的形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第二学习时间【新知学习】不议不讲〖重点难点探究〗技能系统化[情景导入]师:找两个学生进行诗朗诵甲:在浩瀚的宇宙中,有这样一个星球。

这里群花争艳;这里百鸟齐鸣;这里溪水潺潺;这里人们祥和。

这就是我们居住的星球——地球。

乙: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是我们唯一可以生存的星球。

请听:诗朗诵《我们的星球》(配乐)甲:曾经被盛赞的地球母亲现在却失去了往日的丰腴,面临着战争灾难、政治灾难之外更基本更普遍的灾难——生态灾难:砍伐森林,污染空气和水源,对其他物种残酷杀戮,对自然资源漫不经心的挥霍,引爆油井与核试验,人口的急剧繁衍……乙:种种恶劣行为正在葬送赖以生存的地球母亲。

母亲在呻吟,母亲在流血,母亲已遍体鳞伤,奄奄一息。

师:地球的这些经历是伴随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变化而发生的,人类也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对地球环境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回顾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变化,并畅想未来,思考如何善待地球吧!课程内容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互动探究]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探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培根认为:“人要对万物建立自己的帝国,那就全靠方法和技术了。

”恩格斯警告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本“探索”是不同历史时期几种典型的人类自然观,请说出他们各自反映了怎样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出现的历史时期答案:老子的人类自然观: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种朴素的人地关系观,认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依赖的关系,这种思想主要出现在采集狩猎时期和农业文明的早期。

培根的人类自然观:反映了人类在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后试图主宰自然的思想。

这种思想主要出现在工业文明时期恩格斯的人类自然观:反映了人类在试图主宰自然过程中,人地矛盾激化,出现环境问题后的一种反思,是人地和谐发展思想的萌芽。

这种思想出现在工业文明的后期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人类自然观: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寻求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这种思想出现在信息社会时期。

[概括整理]本互动探究关键是要明确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及每个阶段的人地关系思课程内容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本课程内容比较简单,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采用不同形式进行展示,如抢答、抽取一两个小组回答等,老师要给以恰当的点评。

1.可以让学生结合教材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来分析2.分析时要注意最终落脚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上课程内容二: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互动探究]看下面一幅漫画,分析(1)此漫画的主题可概括为什么?(2)漫画反映了怎样的一种伦理观,这种伦理观产生的后果是什么?(3)人类应该树立一种什么样的伦理观答案:(1)不唯一,合理即可。

如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开枪的之后;人类把自己推向危险的边缘等等(2)漫画反映了一种以人类为中心,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的传统伦理观,这种伦理观会导致人类为获得自身发展而破坏环境,从而导致人地矛盾激化,自然平衡打破,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进而会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人类应该树立环境伦理观,它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而且还表现在人类与自然地利益关系上,认为破坏环境从而危害物种生存和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

[概括整理]框架图法掌握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的主要内容〖课程目标导学〗系统个性化课程内容二: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本课程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课程中探究的三个问题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需要学生分组讨论,讨论的方式最好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逐题讨论---展示解决---讨论的方式比较好,老师可根据后面课程评价的内容进行及时点评。

1. 要引导学生从漫画中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上去分析传统伦理观带来的问题2. 引导学生在与传统伦理观比较中认识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引导学生时可通过漫画与教材图1-1-5的对比,比较图中两种人类行为反映出来的伦理观的差异及其带来的影响,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树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观的必要性。

3. 课下可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案例探究“环境伦理的先驱”,进一步理解环境伦理观的形成以及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

课程内容三:环境伦理观的发展[互动探究]读教材P7案例探究《环境伦理的先驱》思考:1.分析每一位先驱者的思想体现的人与环境的关系答案:(1) 阿尔贝特·史怀泽:人类应当保护生命,爱护生命,既包括人的生命,也包括一切具有生命的存在物的生命。

(2)马丁·海德格尔:呼吁人类保护环境、拯救地球。

要拯救地球,也需要改变人的主体地位,即走出“人类中心"的思想误区。

(3) 奥尔多·利奥波德:人为大地共同体的一员,伦理道德要向大地扩展;保护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保持生物存在的多样性、保持土地完整无损的行为就是合乎大地伦理规范的行为。

(4)丹尼斯·梅多斯:目前世界的困境可以通过人口、工业发展、污染、粮食生产、资源消耗等五种因素的联系和变动表现出来。

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以及资源消耗按现在的增长趋势继续不变,这个星球上的经济增长就会在今后一百年内的某一个时候达到极限。

人类不要盲目地追求增长,增长是要付出代价的。

(5)蕾切尔·卡逊:人类不能再扩充自己的征服精神,而要用一种道德态度来,尊重自然。

2.为解决环境问题,我们应扮演什么角色?答案: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我们应当把自己认为是环境中的一员,同其他生物一样,都属于环境的组成部分,走出“人类中心”的思想误区,同其他生物和谐平衡发展,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