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吉林省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编制基本要求

吉林省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编制基本要求

吉林省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编制基本要求(试行)一、总论(一)评价目的。

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

2.明确用人单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卫生管理状况,以及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的建议。

3.针对不同用人单位的特征,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和防护的具体要求。

4.为用人单位改进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5.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用人单位进行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页脚内容22(二)评价依据。

列出评价项目引用的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基础技术资料等的名称。

(三)评价范围。

评价的范围是以用人单位生产经营活动所涉及的内容、场所以及过程等为准。

具体由被评价用人单位和评价机构共同协商确定。

明确评价涉及的生产工艺或生产过程的范围和评价技术责任范围。

被评价用人单位所辖区域内外包(委)工程应列入评价范围。

(四)评价内容。

主要包括选址、布局、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防护设施、辅助用室、建筑卫生学和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和人员、职业病防治规划和实施方案、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职业病防治经费等职业卫生管理相关内容的调查与评价。

(五)评价单位划分。

根据被评价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将评价内容合理划分为若干个评价单元。

(六)评价方法。

页脚内容22根据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特点以及职业病危害评价目的需要等,可采用检查表分析法、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评价,必要时可采用其他评价方法。

1.检查表分析法。

依据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以及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案例等,通过对拟评价项目的详细分析和研究,列出检查单元、部位、项目、内容、要求等,编制成表,逐项检查符合情况,确定拟评价项目存在的问题、缺陷和潜在危害。

2.职业卫生调查。

是指运用现场观察、文件资料收集与分析、人员沟通等方法,了解调查对象相关卫生信息的过程。

职业卫生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用人单位概况、生产运行状况、总体布局、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及布局、生产过程中的物料及产品、建筑卫生学、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辅助用室、应急救援、职业卫生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及时空分布、最近一次评价报告建议的落实情况等。

3.职业卫生检测。

(1)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页脚内容22根据检测规范和方法,对化学因素、粉尘、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不良气象条件等进行检测。

(2)职业病防护设施及建筑卫生学检测。

根据检测规范和方法,对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技术参数以及采暖、通风、空气调节、采光照明、微小气候等建筑卫生学内容进行检测。

4.职业健康检查。

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的规定,对存在职业病危害暴露的劳动者健康检查资料进行调查分析,评价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危害程度。

(七)评价程序。

用文字结合框图的方式,简要表述评价工作过程。

(八)质量控制。

用文字结合框图的方式,简述评价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措施。

二、用人单位概况页脚内容22(一)用人单位基本情况介绍。

包括用人单位成立时间、地址、年度产值、资产总额、生产运行状况等基本情况。

(二)地理位置及主要自然环境概况。

应包括用人单位所在地全年和夏季的风向玫瑰图。

(三)生产运行情况。

应分析最近一次职业卫生评价以来用人单位发生哪些变化,首次现状评价应简要分析自用人单位正式生产以来至此次评价前的历次变化以及现时运行情况(能力)。

(四)劳动定员和工作制度。

对岗位、班次、性别、工作内容、作业方式等内容进行调查和描述。

(五)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

描述用人单位评价范围内涉及项目的职业卫生“三同时”落实情况以及审核、审查、验收、备案的批文等情况。

如没有,简要说明原因。

三、总体布局对用人单位总体布局进行描述,按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 50187)的相关要求对总体布局是否合理进行评价。

四、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页脚内容22(一)描述用人单位主要生产工艺,包括工艺技术及来源、生产装置的生产(运行)过程概述、辅助装置的工艺过程概述、生产装置的化学原理及主要化学反应等,对主体生产设施按工艺流程做出完整、清晰的说明,绘制生产工艺流程框图,结合生产工艺说明生产(运行)过程中涉及的原辅材料、中间产品、副产品、产品,包括名称、形态、组成成分、年使用量或产量、储存、运输、加料方式等,对生产工艺布局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二)宜用框图或简图的形式进行描述,应重点说明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和密闭化程度,按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的相关要求对设备布局是否合理进行评价。

五、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检测与评价(一)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

1.明确用人单位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

2.明确具有职业病危害暴露的岗位分布情况、职业病危害接触人数、接触时间及作业方式;辅助生产岗位也应纳入评价范围。

3.明确存在职业病危害工作场所的总体布局情况,在总体布局图中标明工作场所和生活场所的位置、有害工作场所和无害工作场所的位置;工作场所总体布局图可作为报告书的附件。

页脚内容224.明确可产生高毒物质的作业场所。

5.识别生产环境及劳动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通过查找资料,结合《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应明确职业病危害因素可导致的职业病名称、职业禁忌证和应急救援措施。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1.明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方法、仪器、频次、检测点设置、气象条件等内容。

2.描述采样时段的生产负荷率、生产设备及防护设施开启数量及其运行状况、人员操作等情况。

3.必要时对检测情况进行实时拍摄留证。

4.依照《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的规定确定可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 160)、《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 189)、《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 192)的要求确定采样点和采样方法,并根据用人单位生产实际情况,选择采样(检测)时段。

页脚内容225.符合个体采样条件的,应优先选用个体采样,并经被采集对象签字确认。

6.现场检测点布置示意图作为评价报告的附件。

7.实验室按照《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 160)、《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 192)对毒物、粉尘进行理化检验,并出具理化检验报告。

检测报告应作为报告书附件。

(四)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与评价。

1.对岗位设置、生产工作制度、个人防护用品佩戴或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2.对既往(重点为近三年)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或检测结果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3.对超标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原因进行分析。

4.对劳动者职业病危害接触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5.被评价用人单位所辖区域内外包(委)工程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应同时进行检测和评价。

六、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设置、维护及运行效果(一)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设置情况。

页脚内容221.列出工作场所主要防尘、防毒、防噪、减振、防高温、防辐射等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的情况;防毒设施除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要求外,还应符合《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 194)的要求。

2.必要时采用影像资料取证留档或作为报告书内容增强描述分析的清晰性。

(二)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维护情况。

通过查阅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检修记录,对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维护情况进行客观描述。

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落实情况。

(三)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运行效果。

对防护设施进行必要的检测,结合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综合分析职业病防护设施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对不符合要求的防护设施提出改进措施。

七、个人使用防护用品的调查与评价(一)个人防护用品配置的种类、数量和使用周期,以及劳动者佩戴、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的情况。

页脚内容22(二)结合防护用品的发放标准、发放记录和现场调查情况,客观评价用人单位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管理制度的制定情况以及执行情况。

(三)综合评价用人单位在个人防护用品的选择、配备、使用与维护上是否符合《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 11651)、《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T 18664等标准的要求。

八、建筑卫生学及辅助用室调查与评价(一)建筑卫生学。

主要包括建筑结构、采暖、通风、空气调节、采光照明、微小气候等建筑卫生学的调查、检测(包括检测方法、仪器、条件、频次、检测点设置等内容)与评价。

(二)辅助用室。

调查车间卫生用室(浴室、更/存衣室、盥洗室以及在特殊作业、工种或岗位设置的洗衣室)、生活室(休息室、就餐场所、卫生间)、妇女卫生室等辅助用室的设置情况,包括设置位置、面积、可供使用人数等情况。

依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对辅助用室设置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九、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调查与评价页脚内容22(一)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及人员设置。

查阅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及人员资料,核实人员培训持证上岗情况,根据单位规模、职业病危害状况、接触人数等分析评价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及人员配置的合理性。

(二)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

描述用人单位各级职能部门、各级人员(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各级部门/单位负责人、专兼职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检查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评价责任制的全面性。

(三)职业病防治计划、实施方案及执行情况。

查阅职业病防治计划、实施方案及执行情况资料,分析评价其完整性和合理性。

(四)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及执行情况。

描述用人单位现有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对其内容的全面性及执行情况进行评价,核实制度落实的各类记录资料。

(五)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

页脚内容22描述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对制度内容的完整性和规范性进行阐述。

职业病危害监测应包括每年至少一次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的定期检测和用人单位由专人负责的日常监测。

对于不具备自行进行日常监测条件的企业应说明其是否与相关机构签订了委托监测协议。

核实制度是否明确执行部门、经费、具体实施计划,检查历年监测资料。

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应每3年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分析监测及评价制度的完善情况及其落实情况。

至少收集近3年的资料(首次现状评价应该收集自投产以来的所有历史资料),不能提供近年资料或历年连续资料的需说明情况并据此对该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