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第五章-昆虫生态学及预测预报

6.第五章-昆虫生态学及预测预报


(三)降水对昆虫的影响 降水直接影响大气的湿度和土壤的含水量,间接 的对昆虫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作用。 降雨对昆虫的直接作用取决于其强度、频率和延 续的时间。 暴雨能将植物上的害虫冲刷掉。 适时的降雨常促使虫卵的整齐发育而导致种群的 增长,冬季降雨可引起许多越冬昆虫死亡、但降雪则
可提高其生存率。
(五 ) 温湿度的综合作用 不同的温度与湿度组合在一起,对昆虫的发育历期、
统。其营养联系和能量交换等功能基本上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同,但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点。
3.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5点)
(1)植物相单一,生物多样性小:由于大面积种植农作物,如果
树、蔬菜等,所以作为生态系统基础的植物相单一化,从而使得植食性动物 极其动物天敌、致病微生物的种类也减少,而数量则增多。
水分减少、结合水增多,降低了体液结冰的温度、使过 冷却点明显下降,耐寒性也随之提高。
(二)适温区温度与昆虫生长发育的关系 在适温区随温度的升高昆虫的生长发育速率加快。
V--发育速率,
N--发育天数, V=1/N,
V和温度呈直线相关。
在适温区:温度偏高时发育速率的增值减慢、高温 时下降,其总趋势为一近“S”型的曲线,即符合罗辑斯蒂 Logistic模式:V=K/(1+ea-bx)——V发育速率,x温度,K发育
② 有效积温的用途 确定某一昆虫在某地的发生代数 估计某一昆虫在地理上的分布界限 预测某害虫的发生期 在饲养益虫和害虫时选择适宜的温度、控制其发 育速率。 ③ 使用有效积温时注意事项(缺点) 有效积温在昆虫的发育适温区内才有实际意义。 在昆虫的停育期不适合使用有效积温进行发育状 况分析。(一化性昆虫) 大多数有效积温是通过室内恒温饲养和测算得到 的,其结果与精确性和可靠性还存在误差。
2.昆虫的习性与光特性的关系 与热辐射性的关系 气候较冷凉地区的昆虫体色灰暗、或常活动于光照充 足之处,以吸收太阳的辐射热、提高体温。 生活于温度较高环境的昆虫体色常较淡、或有强烈的 反光力、或活动于阴凉处,以免体温过高。 与光照强度(粒子)的关系
对光强的变化常有行为上的选择性,土栖性、钻蛀性、
(三)积温与有效积温 1.积温
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须从外界摄取一定的热量,完成某一发育
阶段所摄入的热量总数为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该发育阶段的积
温,K=T· N(K—积温、单位是日度,T—平均温度,N—发育天数)。 温度℃ 18 K(日度) 幼虫-蛹天数 7 126 蛹-成虫天数 6 108
2.有效积温
四、风与昆虫生栖的关系
风对昆虫迁飞、地理分布、进化途径有直接的影响。 1.直接影响
① 部分害虫常借助风力而扩大分布地域,如粘虫、飞 虱常借助春秋季的季节风北迁南移。② 长期生活于强风地 区的昆虫在进化上被迫产生了适应该生境的特征、如翅退 化或变小。 2.间接影响 ① 可以增强寄主及土壤的蒸发量、改变大气的温湿度, 进而对昆虫产生相应的影响。② 狂风暴雨常能导致某些昆 虫的大量死亡。
气候可分为大气候、生态气候和小气候
大气候指各地气象资料; 生态气候指昆虫生活地如森林、草原、低洼地、荒漠、果园 等的气候; 小气候指昆虫栖息场所的气候。
三者彼此联系,相互影响,作为生态因素综合效应的气候
对昆虫有极为重要的 生态意义。
一、温度
昆虫是变温动物,本身调节体温的能力不强,生命活
动所需要的热量除利用新陈代谢产生的化学能外,主要是 吸收太阳辐射热。 外界气温的变化直接与虫体的代谢水平和发育速率相 关。
昆虫的滞育与光周期的三种类型:
短日照滞育型(长日照发育型),日照时数短于 1617小时以下时种群进入滞育,反之则继续发育。如马
铃薯甲虫。
长日照滞育型(短日照发育型),日照时数短于1315 小时以下种群时正常发育,反之则进入滞育。如家蚕。 中间型,即在日照为1620小时种群发育,低于或高于 该日照范围则进入滞育状态。如黄尾毒蛾。
速率的上限值,a、b常数,e=2.718。
昆虫的发育在适温区常存在范围狭窄的最适温亚区:
在该温区内常出现发育速率恒定的现象,所以常致使罗 辑斯蒂曲线模型的符合程度降低。
落叶松叶蜂幼虫期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的罗辑斯
蒂模型:V=0.0567/(1+e2.1141-0.2043 T), 温度和产卵的关系为:V=1/(1+e5.0235-0.2846 T)。
主要为气候因素
气压
昆虫的生活环境
酸碱度等
食物 生物环境 天敌 其它生物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1、生态系统
在某一特定景观范围内,存在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环 境要素,它们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 互依存而构成的动态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2.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下,所形成的生态系
第五章 昆虫生态学 及预测预报
Chapter 5 Insect Ecology and Forecast
第一节 昆虫生态学的概念 及农业生态系统物特点
一、昆虫生态学的概念

是研究昆虫与环境相互作用机理与规律的科学。 昆虫生态学的研究在生产实践上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温度 湿度 降水 非生物环境 光 气流
或间接地参与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联系。
(5)与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因社
会的需要、经济效益而发生变化,故实际上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社
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所以人们对农业生态 系统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建设作用,也可能是消极的破坏作用。
第一节、气候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气候因素中以温度、湿度对昆虫影响较大
最后注意问题:——昆虫与气候的综合关系
所有昆虫的生活场所都是微气候环境,如寄主体内、 水体内、土壤里、植物表面,气候环境的变化与大气候的 变化不同步。 由于昆虫在大气环境发生变化时常主动寻找或逃遁到 条件较为适宜的场所, 微气候受地形、地势、方位、土 壤、植被类型和密度、植被的覆盖度等因素影响。 所以只有考虑到微气候因素才能对相关的问题作出较
表5—1 落叶松叶蜂雌虫产卵率与温度的关系
寿命有直接的影响。
温度 ℃
产卵粒数 产卵率%
12.5
13.29 18.16
14.1
17.67 24.15
15.1
29.09 39.75
20.0
44.44 60.73
24.6
65.00 88.82
注:雌虫抱卵73.18粒
低温引起昆虫死亡的原因主要的是:代谢消耗与 生理失调、体液结冰。当温度下降或升高时虫体内各类
(2)是一个开发的系统:由于人们收获农作物产品,使得农业
生态系统的能量交换过程部分中断,必须通过施肥、灌溉等补充栽 培作物所需要的营养。
(3)人的影响因素大:由于人们频繁的农事活动,如品种的更
新、灌溉、施肥、中耕除草、施用农药等,害虫及其天敌的数量变 动幅度较大。
(4)是一个不稳定的生态系统:农田外的非栽培植物也直接
代谢系统的下降速度并不一致,因而加重了对某一物质
的代谢消耗致使代谢失调而死亡。低温导致体液结冰可 使细胞内的原生质失水,质、膜分离,破坏了细胞与组
织的结构,进而引起昆虫死亡。
昆虫的抗寒性在于:在冬季到来前体内积累了充 分的营养物质,越冬期间降低了代谢水平、提高了代谢
调节能力。一些昆虫越冬前体内脂肪类物质积累、游离
① 定义 在发育温区内昆虫只在低适温亚区的最低限即发
育起点温度以上发育,因此从日平均温度 T 内减去发育起点 C 以
下的温度所得到的积温为有效积温 ,计算式为: K= ( T-C ) N (TN=CN+K) (y=ax+b)
K、C及其标准差的计算:
K=(n∑ViTi-∑Vi∑Ti)/[n∑Vi2-(∑Vi)2] , C=(∑Vi2∑Ti-∑Vi∑Vi∑Ti)/ [n∑Vi2-(∑Vi)2] SC =[∑(Ti-TI′)2/ n]1/2………TI′是Ti的理论值
温度℃ 12.5
15.0
20.0
25.0
湿度(R.H) 92.8 84.4 93.3 81.5 93.7 80.7 64.0 94.5 78.0 72.0
产卵数 5.67 19.00 21.25 31.36 36.33 35.67 61.33 75.33 70.00 54.75
寿命(d) 3.67 4.31 3.25 4.84 3.33 4.33 5.33 2.67 4.00 3.50
二、湿度和水
不同生境中的昆虫对水分的要求程度不一样。 昆虫对水分多少的适应性导致昆虫在陆地上呈地带 性分布。 环境中湿度的大小常取决于温度,温、湿度对昆虫 的作用是综合性的。
(一) 昆虫获取水分的和水分散失 昆虫获取水分:取食食物、饮水、体壁渗透吸水,
利用代谢水。水分散失:消化道、排泄系统的排水,呼
确切的判断。
五、土壤和昆虫的关系
地面上的昆虫与土壤有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地
栖生物也在不断改变着土壤的性质与环境;植被类型常
与土壤的类型相关,也影响到昆虫的区系组成。 (一)土壤气候与昆虫 土壤温度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有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日变化只涉及到土壤表层。年变化在低纬度区涉及土层深度
510米、中纬度1520米、高纬度区达25米。 土壤温度日、年变化的作用:使土栖昆虫在土中下
迁、或上升。
在土中过冬的昆虫常潜藏在一定深度的土中、或向阳面的 土中;冬季土壤表面覆盖积雪利于表层土中的昆虫越冬,否则 常在极端低温下(-20℃)大量死亡。 对土壤湿度的要求:土栖或在土壤中度过某发育阶段的 昆虫,表皮保水力弱,土壤湿度要达饱和状态即100%的相对湿
喜隐蔽生活的昆虫畏光,裸露生活的则喜光。 部分昆虫的活动受光照强度的影响较为明显,如蚊虫
喜在0.151.5米烛光下活动、蚜虫在光强低时不迁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