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城镇化现状分析
攀枝花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著名的资源型城市,地处云贵川交界处,是“四川南向门户”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
,攀枝花城镇发展对西南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攀枝花市建市于1965年,人口主要为移民,移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城市人口较多,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低,城镇化水平起点较高。
在历史原因的影响下,工业化率高,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明显迟缓,城镇化水平总体质量不高。
一、攀枝花城镇化建设现状分析攀枝花1965年建市以来,城镇化发展迅速。
作为新兴一座资源型城市,攀枝花经济主要依赖于工业发展,城镇化水平起点较高,平稳增长中也存在着问题。
1.城镇化水平呈上升趋势,总体水平较高,但发展较慢由表1可见,2007年攀枝花市常住人口114.42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8.6%。
攀枝花城镇化建设稳步提高,2011年城镇化率达61.64%,高于全国城镇化率51.27%。
2012年攀枝花市常住人口达到123.09万人,城镇常住人口77.56万人,城镇化率达63.01%,位列成都之后排在全省第二位。
2007-2012年间,城镇化率增加4.41个百分点,年均增加0.88个百分点。
攀枝花1965年建市,城镇化发展起步高,其总体发展水平较高,但是在2007-2012年间2012年各区县城镇化发展较为缓慢,年均增加0.88个百分点。
表1 2007-2012年攀枝花市城镇化水平 2.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012年攀枝花市产业结构为3.5:75.8:20.7,
工业化率72.03%,居四川省第一位。
其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达75.8%,即工业化率为72.03%,城镇化进程低于工业化进程9.02个百分点,城市产业结构失调。
3.区县城镇化发展不平衡据表2可以看出,人口分布不平衡,城镇化发展差异明显:东区人口规模最大,达到37.5万人,但地小人多,城镇化增长速率为0.7%次于仁和区,增长速率为全市第二。
西区人口规模最小,但城镇化率达96.24%,次于东区位于全市第二。
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面积占攀枝花总面积的75%但人口分布较少,三地区总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56%,城镇化水平也较低。
4.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作为凝聚生产要素、实现规模经济、转变生活方式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在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人群中,工矿区职工占较大比重,从事制造业和采矿业的从业人员占比56.1%,而这部分人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低于全社会平均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