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阅读训练初中版九篇盗户顺治间,滕、峄之区,十人而七盗,官不敢捕,后受抚,邑宰别①之为“盗户”。
凡值与良民争,则曲意左袒②之,盖恐其复叛也。
后讼者辄冒称盗户,而怨家则力攻其伪,每两造具陈,曲直且置不辨,而先以盗之真伪,反复相苦,烦有司稽籍③焉。
适官署多狐,宰有女为所惑,聘术士来,符捉入瓶,将炽以火,狐在瓶内大呼曰:“我盗户也!”闻者无不匿笑。
(选自《聊斋志异》)注:①别:另立户头的意思。
②曲意左袒:有意袒护。
③稽籍:查看户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盖恐其复叛也盖:_______②后讼者辄冒称盗户辄:_______③适官署多狐适:_______④而怨家则力攻其伪劣力:_______2、下列加粗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邑宰别之.为“盗户”/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B、而先以.盗之真伪/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C、反复相.苦/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D、宰有女为.所惑/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3、请将文中划线的言句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巧用曲笔,用“狐”事妙接“盗户”事,深具讽意,既体现了志怪的特点,又含蓄地表现了主题。
文中使“狐”事和“盗户”事有机结合的关键语句是哪一句?请找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因为②就,总是③适逢④竭力2、A3、(术士)用符(把狐狸)捉进瓶中,将要用为烧(它)。
4、“我盗户也!”耳中人蒲松龄谭晋玄,邑诸生也。
笃信导引之术,寒暑不辍。
行之数月,若有所得。
一日方趺坐,闻耳中小语如蝇,曰:“可以见矣。
”开目即不复闻;合眸定息,又闻如故。
谓是丹将成,窃喜。
自是每坐辄闻。
因俟其再言,当应以觇之。
一日又言。
乃微应曰:“可以见矣。
”俄觉耳中习习然似有物出。
微睨之,小人长三寸许,貌狞恶,如夜叉状,旋转地上。
心窃异之,姑凝神以观其变。
忽有邻人假物,扣门而呼。
小人闻之,意甚张皇,绕屋而转,如鼠失窟。
谭觉神魂俱失,复不知小人何所之矣。
遂得颠疾,号叫不休,医药半年,始渐愈。
9、对下列句子中“之”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笃信导引之.术,寒暑不辍。
(的)B、微睨之.,小人长三寸许,貌狞恶。
(他)C、小人闻之.,意甚张皇。
(声音)D复不知小人何所之.矣。
(地方)10、文中“行之数月,若有所得”,谭晋玄最想得到的是。
(用文中的两个字来回答)(2分)11、谭晋玄“心窃异之”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4分)答案: 9、D10、导引11、小人长三寸许,貌狞恶,如夜叉状,旋转地上翻译:谭晋玄,是县里的一名生员,十分信奉导引养身的道法,暑去寒来也不暂停。
练习了几个月,觉得好像有点心得。
一天正在打坐的时候,听见耳朵里面有人像苍蝇鸣叫似的那样小声说话,说:“可以看见了。
”他张开眼睛就不再听见了;闭上眼睛凝神定息,又听见了刚才的声音。
自以为是内丹快要炼成了,心中暗暗高兴。
从此每次打坐就能听见。
于是就打算等耳中人再次说话,就答应一声以便偷看一下他的样子。
一天耳中人又说话了。
于是他就微微的答应说:“可以看见了。
”一会儿他就觉得耳朵里微风吹似的有东西出来了。
稍微睁开眼斜看他,原来是大约三寸长的小人儿,面貌狰狞凶恶,就像个夜叉似的,旋转着来到了地上。
他心里感到很奇特,却依然凝神不动看看他们再有什么动静。
忽然邻居要来借东西,敲门大声呼喊着。
小人儿听见了,神情害怕起来,在屋里面打着圈儿跑,就像迷失了洞穴的老鼠。
谭晋玄觉得就好像丢失了魂魄一般,也不知道小人儿到哪里去了。
从此得了疯癫的毛病,整天呼号不停,吃了半年左右的药,病情才慢慢好起来。
灵隐寺僧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
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
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
贵官默然。
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
饮已将尽,并无赞语。
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手自.烹进自:(2)贵官执.盏一拱曰执:2、下列各组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个是____?例句: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A、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C、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铛臼皆精。
(2)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
4、读完以上文言文之后,(1)请你揣摩一下僧人听了贵客的话后的心情;(2)你认为以上文字讽刺的是哪一类人?【参考答案】1、(1)亲自 (2)拿着,握着2、C解析: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以:用 A、卷石底以出以:而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以:凭 C、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以:用来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把3、(1)精通茶具。
(2)若不是贵客或懂茶的人,是不会拿出来的。
4、(1)僧人的心情是比较失望和沮丧的。
(2)讽刺那些趋炎附势、攀附权贵、阿谀奉承的人。
牧竖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聊斋志异·牧竖》)【注释】①牧竖:牧童。
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
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相去.数十步(2)狼闻声四顾.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3、你是否赞同两牧竖的做法?试说说你的理由。
(2分)参考答案:11、距离(2)看,张望12、于是(大狼)离开这只小狼奔向那只小狼,像刚才那样边刨地边嚎叫。
13、不赞同。
因为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牧竖“杀狼”的行为是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译文有两个牧童进山发现狼窝,窝里有两只小狼。
商量好每人捉一只小狼,分别爬上一棵相距数十步的树。
不一会儿,大狼回来了,发现小狼不见了,神情非常惊慌。
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耳,故意让它痛嚎。
大狼听到后,抬头望去,愤怒地跑到树下,狂叫不已,还用爪子抓树皮。
这时候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如法炮制,令小狼痛嚎。
大狼听见了叫声,到处张望,发现小狼;于是不顾这边的狼崽,转而奔至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
第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哀号,大狼又转身扑过去。
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也慢了,声音也小了;过了一会,大狼奄奄一息,很久都不动弹。
牧童从树上爬下来,凑近一看,大狼已经气绝身亡。
山市蒲松龄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1)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2)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7、些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恰当的一项是()(3分)A.倏忽/如拳/如豆 B.一行/有/五点/明处。
C. 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D。
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8、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4分)惟危.楼一座古义今义数年恒.不一见古义今义或.凭或立古义今义直接..霄汉古义今义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1)(2)10、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3分)A.《山市》结尾一段写“鬼市”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奇异的景观。
B.“山市”和“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观。
这类自然景观一般出现在海面以及沙漠中。
C.《聊斋志异》是一部以写狐鬼故事著称的长篇文言小说集。
它大多以谈狐说鬼的形式讽刺了现实的黑暗和官场的罪恶。
D. 《山市》以时间为顺序,写了“山市”由生到灭的壮观景象。
构成了一个多层面的山市变幻过程。
【参考答案】7、C8、高(危险)经常(永恒)有的(或者)直插入(一直连到)(不经过中间环节,和间接相对)9、⑴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醒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
⑵(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忙忙碌碌,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10、C小人康熙间有术人携一榼(1),榼中藏小人长尺许。
投以钱,则启榼令出,唱曲以退。
至掖(2),掖宰索榼入署(3),细审小人出处。
小人初不敢言,固诘之,始自述其乡族,为读书童子,自塾中归,为术人所迷,复投以药,四体暴缩。
彼遂携之,以为戏具。
宰怒,杖杀术人。
留童子,欲医之,尚未得其方也。
(选自《聊斋·小人》,有改动)注释:(1)榼,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器具。
(2)掖,山东掖县。
(3)署,办理公务的机关。
1、下列各组选项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投以.钱 / 唱曲以.退B、固诘之. / 欲医之.C、始自述其.乡族 / 尚未得其.方也D、为.读书童子 / 为.术人所迷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进行断句。
康熙间有术人携一榼榼中藏小人长尺许。
3、掖宰为何发怒而杖杀了术人?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B(A选项:用/而;B选项:他;C选项:他的/ 那;D选项:是/ 被)2、康熙间 / 有术人携一榼 / 榼中藏小人 / 长尺许。
3、(1)术人拐骗了一个读书童子,摧残了他的身体。
(2)术人把童子当成了演戏赚钱的道具。
(3)因为县官嫉恶如仇。
车夫有车夫载重登坡,方极力时,一狼来啮其臀。
欲释手,则货敝身压,忍痛推之。
既上,则狼已龁①片肉而去。
乘其不能为力之际,窃尝一脔②,亦黠而可笑也。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注释】①龁(hé):咬;②脔(luán):成块的肉。
1、解释加点的词(2分)①方.极力时 ( )②亦黠.而可笑也(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用现代汉语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车夫又担心翻车毁了货物,把自已也压在下面,只好忍住疼继续推车。